差速器剎車構造的製作方法
2023-07-01 11:45:11 3
專利名稱:差速器剎車構造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差速器剎車構造,特別是指一種應用於代步車差速器上的具有雙重剎車裝置,以提升剎車可靠性。
如
圖1及圖2所示,為已知代步車差速器結構示意圖,其差速器通常具有兩相對側面的殼體11、12結合而具有一內部容量空間的差速器本體1,而該容置空間中則可容設一齒輪組,其包含有一受馬達驅動的主動齒輪2、二差速傘齒輪3、3′及二傳動傘齒輪4、4′,其中,該差速傘齒輪3、3′定位於該主動齒輪2上並可凸露於其兩側面,又該差速傘齒輪3、3′凸露的兩側端可各與一傳動傘齒輪4、4′相嚙合,並使該傳動傘齒輪4、4′可進一步分別帶動一輪軸5、5′,而該差速器本體1上設計有一馬達固定座13,可用以固定一馬達6,並令該馬達6的傳動軸伸入該差速器本體1的容置空間內以傳動該主動齒輪2,應用時,通過該馬達6帶動該主動齒輪2,而令該二差速傘齒輪3、3′隨之旋轉,進而帶動二傳動傘齒輪4、4′,使動力得以傳輸至二輪軸5、5′而產生旋轉輸出,並能夠具有傳統差速器的作用;而在於制動機構方面,一般做法在於該差速器本體1的一側邊加設一制動裝置7,用以在該代步車停止時可令該制動裝置鎖定該馬達6的傳動軸61,而該制動裝置7可為一種電磁式剎車構造。
然而因一般代步車的制動設計僅具有單邊,意即該馬達6的傳動軸僅在一端連接有制動裝置7,故在實際使用當中,若該制動裝置7失去效用時,其單一制動裝置設計將造成代步車完全失去制動能力,對於行動不便的使用者而言是極其危險的,有可能因此令使用者在斜坡處無法制動而使代步車產生滑動現象,其後果將難以想像。
發明內容
依據上述,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具有雙重剎車作用的構造,避免單一剎車裝置失效危險狀況產生。
為實現上述目的,採用如下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應用於代步車上的差速器的剎車構造,所述代步車具有一受電力驅動的馬達及一差速器,所述差速器具有兩相對側面所結合而具有一內部容置空間的本體,並於該容置空間內容設有一齒輪組,而該馬達的傳動軸穿過該差速器本體,以驅動該齒輪組,該傳動軸具有兩相對的第一端及第二端,分別凸伸於該差速器本體的兩相對側面外,其特徵在於該馬達傳動軸第一端及第二端處分別連接有一電磁剎車裝置,當該馬達受電力驅動時,該電磁剎車裝置不動作,而當電力停止驅動該馬達時,該電磁剎車裝置則制動該馬達的傳動軸。
如上所述的差速器的剎車構造,所述電磁剎車裝置包含有一固定片、一剎車片、一金屬壓板及一電磁鐵,該固定片固接於該差速器本體一側或該馬達本體上,該電磁鐵定位於該固定片上並保持一適當間隙,該馬達傳動軸的第一端或第二端可穿過該固定片而位於該固定片及電磁鐵的間隙內,該剎車片套合於該馬達傳動軸的第一端或第二端上以隨之轉動,又,該金屬壓板呈彈性抵接於該電磁鐵上,而具有向該剎車片方向抵推的彈性力,使該電磁鐵不通電時可使該金屬壓板壓迫該剎車片與該固定片接觸而產生制動作用,而該電磁鐵通電時可吸引該金屬壓板遠離該剎車片,而可使其自由旋轉。
如上所述的差速器的剎車構造,所述電磁剎車裝置的電磁鐵於邊緣處以二個以上具有一定距離的結合柱定位於該固定片上,使該電磁鐵與該固定片間形成一間隙,該金屬壓板周緣相對於該螺柱位置處設有一凹陷部以卡合於該結合柱上,使該金屬壓板沿著該結合柱的長度方向而在該固定片與該電磁鐵的間隙內活動。
如上所述的差速器的剎車構造,所述電磁鐵周緣處設有一個以上的定位盲孔,可容一壓縮彈簧置入,並令該壓縮彈簧抵接於該金屬壓板,以保持該金屬壓板具有向該剎車片推抵的力量。
依據上述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主要是使該馬達的傳動軸穿過該差速器本體,以驅動該差速器內部的齒輪組,而該傳動軸具有兩相對的第一端及第二端,分別凸伸於該差速器本體的兩相對側面外,使該馬達傳動軸的第一端及第二端處分別連接有一電磁剎車裝置;其優點在於該兩端的電磁剎車裝置可同時動作,使該馬達的傳動軸兩端具有較平均的制動力量,且在一方電磁製動裝置因故障失效時,另一電磁剎車裝置仍可發揮其制動功能,以增強整體剎車安全性效果,進而提高代步車使用上的可靠性。
以下將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詳細說明
圖2為
圖1差速器結合一馬達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一較佳實施例組合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電磁剎車裝置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電磁剎車裝置動作示意圖之一。
圖6為本實用新型的電磁剎車裝置動作示意圖之二。
圖號說明1 差速器本體 11 殼體12 殼體13 馬達固定座2 主動齒輪3、3′ 差速傘齒輪4、4′ 傳動傘齒輪5、5′ 輪軸6 馬達 61 第一端 611 凹槽 62 第二端63 軸杆 631 嵌接部 64、64′ 傳動塊7 制動裝置8 電磁剎車裝置 81 固定片 811 固定孔 812 通孔813 結合孔 82 剎車片 821 套合孔 83 金屬壓板831 陷部832 穿孔84 電磁鐵 841 定位盲孔842 結合柱 843 壓縮彈簧844 穿孔而該電磁剎車裝置8,如圖4所示,其包含有一固定片81、一剎車片82、一金屬壓板83及一電磁鐵84所組成,其中該固定片81,其周緣處具有複數個固定孔811,可用以螺栓固接於該馬達6的本體上,另具有複數個結合孔813,且其中央處設有一通孔812,可容該馬達6的第二端62連同傳動塊64穿過。
該剎車片82,由一具有較高摩擦係數的材質製成,其中央處具有一配合該傳動塊64截面形狀的套合孔821,可用以套合於該傳動塊64並可隨其轉動。
該金屬壓板83,其中央處具有一穿孔832,可容該傳動塊64於內活動,而周緣處設有若干凹陷部831,其一側面可用以貼近該剎車片82。
該電磁鐵84,為一通電後產生磁性吸力裝置,其中央處亦具有一穿孔844,可容該傳動塊64於內活動,並於一側周緣處設有若干定位盲孔841,其中部分定位盲孔841可用以組合一結合柱842,並令該結合柱842恰可穿過該金屬壓板83的凹陷部831後與該固定片81的結合孔813組合,由於該結合柱842具有一定長度,因此結合後可使該電磁鐵84與該固定片81兩者間形成一間隙,另,部分主定位盲孔841則可容置一壓縮彈簧843,可抵接於該金屬壓板83接近於該電磁鐵84的一側面上。
組合後可再同時參照圖5和圖6所示,該電磁鐵84與該固定片81的間隙中恰可使該金屬壓板83及剎車片82於其間活動,其剎車片82因套合於該傳動塊64而可隨該馬達6的第二端62的旋轉而轉動,而該金屬壓板83因具有該凹陷部831可卡合於該結合柱842上,可由卡合作用使該金屬壓板83在該結合柱842的長度方向移動而不產生轉動,並使其可貼近或遠離該剎車片82;請參考圖5所示,當代步車的馬達6運轉時,將使該電磁鐵84通電產生磁性吸力,故可將該金屬壓板83吸近並使該壓縮彈簧843壓縮,造成該金屬壓板83與固定片81兩者間的空隙增大,使得該剎車片82可自由轉動而不產生制動作用;反之,如圖6所示,當代步車停止時,因馬達6停止運轉將使該電磁鐵84斷電而失去吸力,此時該壓縮彈簧843即因彈性回復力將該金屬壓板83向該剎車片82方向推頂,進而使該金屬壓板83與該固定片81將該剎車片82夾緊而產生摩擦制動效果。
同理,另一電磁剎車裝置8』亦以相同的結構與作用原理固定於該差速器的殼體12外側上,並與該軸杆63的傳動塊64』組合,而可與該電磁剎車裝置8同步動作,以達到雙重剎車作用。
如上所述,本實用新型主要是使該馬達的傳動軸穿過該差速器本體,以驅動該差速器內部的齒輪組,而該傳動軸具有兩相對的第一端及第二端,分別凸伸於該差速器本體的兩相對側面外,使該馬達傳動軸的第一端及第二端處分別連接有一電磁剎車裝置;其優點在於該兩端的電磁剎車裝置可同時動作,使該馬達的傳動軸兩端具有較平均的制動力量,且在一方電磁製動裝置因故障失效時,另一電磁剎車裝置仍可發揮其制動功能,以增強整體剎車安全性效果,進而提高代步車使用上的可靠性。
權利要求1.一種應用於代步車上的差速器的剎車構造,所述代步車具有一受電力驅動的馬達及一差速器,所述差速器具有兩相對側面所結合而具有一內部容置空間的本體,並於該容置空間內容設有一齒輪組,而該馬達的傳動軸穿過該差速器本體,以驅動該齒輪組,該傳動軸具有兩相對的第一端及第二端,分別凸伸於該差速器本體的兩相對側面外,其特徵在於該馬達傳動軸第一端及第二端處分別連接有一配合所述馬達工作的電磁剎車裝置。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差速器的剎車構造,其特徵在於所述電磁剎車裝置包含有一固定片、一剎車片、一金屬壓板及一電磁鐵,該固定片固接於該差速器本體一側或該馬達本體上,該電磁鐵定位於該固定片上並保持一適當間隙,該馬達傳動軸的第一端或第二端可穿過該固定片而位於該固定片及電磁鐵的間隙內,該剎車片套合於該馬達傳動軸的第一端或第二端上以隨之轉動,又,該金屬壓板呈彈性抵接於該電磁鐵上,而具有向該剎車片方向抵推的彈性力。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差速器的剎車構造,其特徵在於所述電磁剎車裝置的電磁鐵於邊緣處以二個以上具有一定距離的結合柱定位於該固定片上,該電磁鐵與該固定片間形成一間隙,該金屬壓板周緣相對於該螺柱位置處設有一凹陷部以卡合於該結合柱上,使該金屬壓板沿著該結合柱的長度方向而在該固定片與該電磁鐵的間隙內活動。
4.根據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差速器的剎車構造,其特徵在於所述電磁鐵周緣處設有一個以上的定位盲孔,於其中設置一壓縮彈簧,該壓縮彈簧抵接於該金屬壓板。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差速器剎車構造,其由二電磁剎車裝置所構成以應用於代步車的差速器上,該馬達的傳動軸穿過該差速器本體,以驅動該差速器內部齒輪組,而該傳動軸具有兩相對的第一端及第二端,分別凸伸於該差速器本體兩相對側面外,使該馬達傳動軸的第一端及第二端處分別連接有一電磁剎車裝置,可達到雙重剎車效果,並可避免其中一剎車失效時可能產生的危險狀況,進而提高代步車使用上的安全性。
文檔編號A61G5/00GK2501484SQ0122975
公開日2002年7月24日 申請日期2001年7月6日 優先權日2001年7月6日
發明者陳森榮 申請人:陳森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