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文殊菩薩這個人嗎(文殊菩薩曾在這裡講經)
2023-07-01 14:11:42 1
清涼寺位於五臺山中臺南瓦廠村東北的清涼谷,寺內因有著名的文殊聖跡"清涼石"而得名。
據「清涼山志」記載,清涼寺始建於北魏孝文帝延興二年至太和十七年間(472-493)。自創建以來,就受到武則天、唐玄宗、唐代宗、宋仁宗、金帝完顏亮、元世祖忽必烈和明神宗、清聖祖、清世宗、清高宗等諸多皇帝的重視,曾多次修建。培育了五臺山最早的華嚴高僧靈辯法師、五臺山第一個去印度取經弘法的阿王源修、五臺山第二位去印度取經弘法的了常法師等大德高僧,使清涼寺依次成為皇家、華嚴、唯識、淨土、密宗、鎮國、律宗、黃教、禪宗等道場,而且在唐宋時於此還設僧正司,明又置僧會司,一直處於顯要地位。
清涼寺文物古蹟甚多,最珍貴的有萬曆三十四年(1606)鑄的九級千佛銅塔,印文為「清涼擢授」的文殊金印,印文為「清涼之印」的銅印和五臺山鎮山之寶、重48兩的「鎮風金印」及貝葉靈文、康熙御匾等等,清乾隆和民國年間都對寺院進行擴建。
現今的清涼寺是20世紀90年代後期由香港黃惠卿等居士投資,經山西省文物總店高級工藝美術大師胡銀玉的主持、規劃、設計、施工。清涼寺坐東朝西,已建起山門、築起圍牆、豎起幡杆、立起古牌、青石鋪院。按中國傳統的中軸對稱格局布置,中軸線上有天王殿、大雄寶殿、五方文殊、三大士殿、羅漢殿,禪堂、配殿左右對稱,布局嚴謹,主次分明。
清涼寺不僅有珍貴的文物古蹟,而且有著名的文殊靈跡。一是清涼石,二是古清涼,三是羅漢洞和清涼泉。
清涼石是清涼寺的象徵,文殊菩薩曾於清涼石上講經說法,因此清涼石也稱「曼殊床」,清涼寺因清涼石而得名。
清涼石在清涼寺第二進院落中,厚6尺5寸,圍長4丈7尺。清涼石又稱作歇龍石,傳說文殊菩薩一開始選中五臺山為說法道場時,山內奇熱無比,只好向東海龍王借寶。龍宮內有一塊奇石,只要在這塊石頭上一臥,馬上暑熱皆退,清涼無比。老龍王將這塊歇龍石借給文殊菩薩,文殊菩薩將歇龍石往山中一放,整個五臺山馬上變得涼爽起來。趺坐其上,即可消除熱惱,乃避暑聖石。
《清涼山志》有載「能容多人不隘古者,常有頭陀趺坐其上,為眾說法,梵音琅琅,異狀圍繞,望之悚怖,近之則失,後任目其所坐之石,曰曼殊床」。我們在院內看到有不少信徒坐在清涼石上誦經,清涼石不僅能清涼肉體更能清涼心靈。
大雄寶殿古樸莊嚴,殿前有一對高五米有餘的轉經筒,筒體上裝飾萬尊小佛像,金碧輝煌。
大雄寶殿前一個布衣芒鞋的出家人靜坐殿前仿佛入定,畫面十分祥和安寧,這才是寺院本該有的的樣子。
清涼寺傳說是清朝入關第一位皇帝順治出家的地方。
順治皇帝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是清朝第三位君主,清朝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六歲登基,由叔父睿親王多爾袞輔政。順治在位十八年,關於這位皇帝一直都有一個撲朔迷離的疑問,順治在他風華正茂,年輕有為之時,在其寵妃董鄂妃死後不到半年,他便從清宮裡消失。順治究竟去了哪裡,民間有傳說猜測順治出家為僧。在當時的環境中皇帝出家是行不通的,於是順治精心設計了一個病死的假象掩人耳目。
《清世祖實錄》中關於順治英年早逝的記載異常簡短:丁巳夜,子刻,上崩於養心殿。這突兀的駕崩確實讓人感到疑惑。不禁讓人懷疑這只是對外界的一種藉口。順治皇帝最後的結果究竟是怎樣,正史野史至今仍是眾說紛紜,成了歷史留給我們的玄迷之一。
如今清涼寺已呈現出星樓月殿、香窟花堂、梵響乘虛、香菸繚繞、法輪常轉、影搖安樂之界,聲振閻浮之國的興盛景象。「縱經天上千億歲,不如一步向清涼」,希望我們在清涼寺都能獲內心的清涼和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