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於質疑的議論文【優秀】
2023-06-30 18:00:18 2
大膽質疑,才能發現真理。小編整理了相關的文章,歡迎欣賞與借鑑。
敢於質疑的議論文【篇一】
年輕的亞里斯多德靜立於已經被尊為「哲人」的老師柏拉圖身旁,面對眾人質疑的目光,平淡卻堅定地說:「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
其實隨著時代的發展,「師」已經作為一種社會概念被人們更廣泛地理解,其含義更像是「權威」,而我們作為民眾,則類似是「弟子」的存在。由此看,亞里斯多德無疑具有超前的眼光,他心中所執念所追求的並不僅僅局限於「師」的教義,而是不為人的意識為轉移的真理,這也就是當下人們所說的「科學精神」。
「弟子」敢於去質疑「師」的言論,這無疑是讓人欣喜的。權威不可能永遠保持自身的正確性,而權威犯下的錯誤經過大眾的追捧則可能導致更為嚴重的後果,這時便凸顯出對權威表達質疑的價值所在。就像當年面對柏拉圖都據理力爭的亞里斯多德在老年同樣犯下了錯誤,也會有後起之秀站在比薩斜塔上,用明明白白的實驗結果告訴所有人:兩個鐵球是同時落地的。
時代在發展,當下越來越多的民眾與媒體敢於向權威表達質疑,而想要成為一名權威無疑也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夠讓人信服。相互監督,相互促進,處在這樣良性競爭下的社會個體無疑能夠提高個人素質,從而促進社會的發展。
由此可見,質疑確實是萬分可貴的。莫言曾對向他提出質疑的媒體表示「向一名作家提出意見也是對作者本人的幫助」,的確如此。忠言逆耳,人們大都好大喜功,而權威的耳中聽到更多的是讚揚,所以權威需要聽到質疑的聲音才能夠靜下心來反思自己的成果,總結疏漏與教訓,促成自身的進步。同時對於普通人而言,表達質疑無疑是一個追趕權威的絕佳機會。權威有更高的學術水平與素養,民眾想要追趕,也要進行更為廣泛和深入的學習。綜合來看,敢於質疑不僅能夠推動理論知識的進步,也能促進民眾素質的提高。更為重要的是,無論權威還是普通民眾,隨時保持質疑精神會激發人們對於生活中每個領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通過學習與實踐,最終能使生活變得更為美好。
我從不曾期盼每個人都會成為亞里斯多德式的集大成者,因為即便是博學如斯,也不可避免地會有錯誤。我更希望的,是每個人都能夠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保持屬於自己的那份質疑精神,讓每粒星點般的質疑引領修正和探索,匯聚成河,推動進步的力量不息向前。
敢於質疑的議論文【篇二】
「難道打井也從底層做起嗎?」青蛙的一問使教授啞口無言。哲學教授以偏概全、思考片面,最終招來青蛙的質疑。青蛙敢於質疑權威的精神得到了動物們的肯定。
現實生活中,像哲學家這樣的「權威」大有人在。有很多所謂的「大家」,他們行為高蹈,言辭高妙,仿佛天下老子第一,眼睛裡全然沒有別人;寫點東西,僱人寫評論,大加吹捧,風月無邊;聽到點批評的聲音,大發雷霆,動輒打官司。這些大家其實是擺著「臭架子」,傲視他人,自以為是,可恨、可惡、可憎。在我看來他們連一隻井底之蛙也不如。
面對如此繁多的假權威,我們怎麼才能揭開他們的面具呢?
唯有質疑才可以撕開他們的偽善。美國國父華盛頓曾說:「懷疑論者是社會前進的力量」。沒有了質疑,社會就會如同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像死水一般毫無生機。因此我們的社會需要質疑之聲,需要一個聲音打破這潭死水。
但我們往往缺乏青蛙般質疑權威的勇氣,雖有自己的想法,卻被強大的外部輿論所裹挾,發不出自己的聲音。古希臘有句俗語:「我們總是習慣性地生活在別人設置的牢房裡,牢門是開著的,我們卻沒有能夠走出去。」只有不畏艱險,不得過且過,不唯上,不唯書,只唯真,我們才能尋得真理路上的小小珍珠。孟子「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觀點吹響了質疑君權神授的號角;伽利略敢於質疑,「比薩斜塔實驗」推翻了綿延千年的亞裡斯多德理論;陳景潤勇於對華羅庚《堆壘素數論》中的「塔內問題」提出質疑,將數學奧秘推向了另一個嶄新的高度……孟子等人是「大家」,但在成為「大家」之前,他們無疑具有青蛙般的執著與大膽。
並不是哲學家們的話都是錯的,但「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他們的「失」往往表現在理論不能和實際相結合,搞出一些似是而非,有時甚至是很「雷人」的隻言片語。想想趙括,自幼熟讀兵法,但他帶兵與秦國交戰時,因缺乏實際經驗遭到慘敗,40萬趙國軍隊被活埋;中國共產黨一開始學習蘇聯,堅持馬克思的城市中心武裝起義,結果導致秋收起義等一系列的失敗;醫生看病時一味遵循教條,不從實際出發,結果自然是耽誤了病情。
所以,唯有從實際出發,雖然不必像青蛙一樣坐到井裡,但「接地氣」必不可少,才能真正擁有質疑的「底氣」,否則,質疑就會滑向狂妄與無知。「小人物」都是處在「接地氣」的層面,只是別忘了「地氣」就是你的「底氣」!
就讓我們以無畏於權威的勇氣和實踐中得到的真知灼見為指引,大膽的質疑吧,相信我們定能跳出制約思想的深井。
敢於質疑的議論文【篇三】
「學問」,就應該多學多問,問就是要質疑,只有發現問題,通過努力解決問題,學問才能有進步,所以學習貴在質疑。
人們將知識比作海洋,海洋是無邊無際的,所以知識也是無止境的。一個人知識再多也有不知道的地方,而質疑就是探索知識的一種途徑。基於這點,法國偉大作家雨果說過:「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都毫無疑問是問號,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於逢事都問個為什麼。」
事實的確如此:達爾文如果沒有在人類起源問題上對《聖經》中的「神創論」提出質疑,就不會有「人猿同祖論」的誕生;如果哥白尼不懷疑「地心說」,也不會有「日心說」的創立……
可是我們的許多青年人並不善於質疑,更不善於發現。他們相信書本上的內容是對的,凡是書本上的東西也是對的,凡是前人說的的,就是正確的。他們過於依賴於書,崇拜前人,不敢越雷尺一步。事實上,這些人不可能有創新。像這樣的人多了,人類的文明就會停滯不前。
即使我們的質疑是錯誤的,不對的,那也並不是壞事。敢於質疑,就會充分表現出自己的缺點,從而改正。而那些敢疑不敢言的人也只有將疑問永藏心底。在這競爭激烈的社會中要增長知識,就必須質疑,只有這樣,我們的學習才有進步,才能打開科學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