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清明節的議論文
2023-06-28 08:24:29 5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那關於清明節也有許多的議論和看法,下面是小編整理了關於清明節的議論文,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篇一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腸。冥錢飛起白蝴蝶,人聲啼哭似杜鳥。
又是清明時節,又是紛紛細雨,又是面對黃土荒丘或冰冷墓碑而黯然灑淚的時刻。一代代人都在問自己: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儘管我們每一個人從孩童時起就這樣問父母,也這樣問別人,直到長大後問自己,可誰也無法清醒地回答自己。因為避諱,也因為禁忌,還因為難以表述的窘迫心境。所以,佛教的禪宗就有了一個很著名的偈語:從你來的地方來,到你去的地方去。
其實,回答這個問題如同提出這個問題一樣,不需要什麼思考。當我們在清明細雨中緬懷逝去的親人或先祖,每一個人都明白自己仍然如同他們一樣,從虛無間由父母將自己帶到了這個人世,又從這個世界回到了一抔黃土中。而在這個世界走過一遭後,給這個永世永存的時空留下的最珍貴的東西,除了一段為時不會太長的名聲,讓親友和後輩存念懷想,再就是這「一抔黃土掩風流」的墳塋,讓同樣不會延續太久時間的後人們來祭奠。但是,就是這種總會被淡忘的祭奠,卻以不出三代的親情懷念和環環相扣的連結方式,在血緣親情的懷念與哀思中,讓中華民族子孫的血親世代相傳,並產生了巨大的認祖歸宗的情感凝聚力——這就是中華血統與炎黃子孫的後裔,這就是百家姓賦。
篇二
夜裡雨聲,閒讀宋詞,聽北宋詞人晏殊淺吟:「燕子來時春社,梨花落後清明」。翻過幾頁,又聽見晏殊第七子晏幾道嘆息:「舞煙眠雨過清明」。
心裡驀地一驚,春社已過,清明又至了。
清明既是節氣又是節日,古時也叫三月節,有2000多年歷史。「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節後雨水增多,萬物由陰轉陽,吐故納新,一派春和景明之象。
在現代人眼裡,「清明」與掃墓祭奠的聯繫則更緊密。這是因為,清明節前一天是寒食節。寒食相傳起於晉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後來,唐玄宗被這個故事感動,於開元二十年詔令天下「寒食上墓」,且列為當時「五禮」之一。寒食與清明僅隔一天,為圖方面,人們乾脆決定在清明掃墓,到明清時,清明掃墓更為盛行。新中國成立後,人們也選擇在這天祭掃烈士墓,緬懷革命先輩。
「年年祭掃先人墓,處處猶存長者風。」歷來有掃墓的習慣,每到「清明」,家家戶戶的後代子孫就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鞭炮等到祖墳墓地,將食物供祭在祖先墓前,再將紙錢焚化,鳴炮祈禱,為墳墓培上新土,栽幾株鮮花或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還必須在墓前吃掉酒食才回家。
年年清明都逢雨,那雨像漫天飛舞的淚花!也習慣了在清明節看雨、淋雨;如果哪一年破例遇上個大睛天,心,總覺得這個節不圓滿,有些殘缺。也許,也只有這樣的情與景,才能給逝去的靈魂一絲慰藉吧!
逝者已去不可追,請君珍惜眼前人。清明墓碑前,無限的感傷將被抒發,祭祀者的淚珠將串成一段段溼漉的回憶,暖春的微風抹不淨傷感人的眼睛。人生漫長的旅途不會停歇,宗脈的延續是一串加粗的省略號,老人的白髮便是清明節最醒目的問號,孝順與贍養是唯一正確的選擇,是炎黃子孫對清明的最佳詮釋。讓孝敬之心日日在,堅持善待自己的父母與老人,在暖春四月的某個清明,立於拂起萬千愁緒的細風中,才不至於面對死氣沉沉的墓碑,空餘幽幽的哀嘆和無邊的自責,背負一團心冷在風裡哀號盤旋。
篇三
又一年清明節,又一個緬懷先烈的日子,我們帶著沉痛,帶著思念來到了墓前,祭奠長眠在這裡的先烈的英靈。站在烈士墓前,我們心潮起伏,思緒萬千。革命先烈們有的為了民族獨立和國家獻出了最寶貴的生命;有的為了徹底埋葬舊世界,建立社會主義新中國而前赴後繼,英勇作戰,拋頭顱、灑熱血;也有的在和平建設時期,為了祖國的繁榮富強而獻出青春和熱血。
先烈們,在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危險時刻,是你們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築起了長城,與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進行著拼搏。你們倒下了,但成千上萬「不願做奴隸的人們」站起來了,他們高唱著「義勇軍進行曲」,去繼承你們未完成的事業;先烈們,是你們把對國家、對勞苦大眾的愛化作戰鬥中同敵人拼殺的精神力量,不怕犧牲,勇往直前,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先烈們,在社會主義建設最需要的時刻,又是你們拋去了家庭和個人的一切,毫不猶豫,挺身而出,把寶貴的生命無私地獻給了祖國和人民,把滿腔的熱血灑遍祖國大地。
面對你們,我們怎麼能不肅然起敬?你們的輝煌俯績,將深深地刻在史記上!你們的英名將與日月同輝,與江河共存!我們敬佩你們,你們是無私奉獻的英雄!正是因為有了你們這些無數的革命先烈,有了你們的崇高,有了你們的無私才有了今天的和平社會,才有了祖國的繁榮昌盛。戰爭的年代照就了烈士們的勇敢與堅強,和平美好的環境為我們提供了學知識、長才能、為祖國奉獻的機會。
我們有信心,因為我們有榜樣!同學們,我們是時代的幸運兒,我們應該懂得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我們更應該懂得所背負的歷史責任和歷史使命。我們要愛自己,更要愛祖國,我們要努力拼搏,為祖國爭光!
篇四
夜裡雨聲,閒讀宋詞,聽北宋詞人晏殊淺吟:「燕子來時春社,梨花落後清明」。翻過幾頁,又聽見晏殊第七子晏幾道嘆息:「舞煙眠雨過清明」。
心裡驀地一驚,春社已過,清明又至了。
《淮南子·天文訓》云:「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係。
但是,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誌,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曰:「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篇五
清明節,在我的印象中是杜甫的「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而今年清明我才發現,我們唐代的大詩人似乎還少寫了一景——煙,什麼煙?告訴你吧,它既不是「日照香爐生紫煙」的煙,也不是抽一根少活五分鐘的煙,而是掃墓的人們燒紙錢的煙。
來到山上,一座座墳前,人們念念有詞的同時都在燒著紙錢,「房子」,「汽車」之類的東西。這樣做不但浪費資源,還破壞環境,而且還存在安全隱患,既然如此,那人們為什麼還要燒紙錢呢?
清明節在我國唐代就已經盛行,那時人們通過少紙錢來寄託自己的哀思,是因為當時科技不發達,人們無法對自己及這個世界從哪裡來的給出合理的解釋,於是就編出了各種各樣離奇的故事,說人去世後靈魂就會到陰間去,在墳前燒掉什麼,死去的人就會得到什麼。這種說法大家肯定都公認是錯誤的,而燒紙錢的習俗為什麼還能盛行幾千年一直流傳之今呢?
其實,人們對科學的認識並不晚,早在南宋時期的陸遊就已經提出了「死去元知萬事空」,達爾文的《進化論》更是現在被人們所接受的真理,既然如此,人們受歷史文化的薰陶,對自己的先人有一種崇敬的心理,認為不去燒點紙錢就對不起先人,良心上過意不去,於是,才有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燒紙錢的活動中。
我在上文就已經提到了燒紙錢的壞處,其實,還有更重要的一點:燒紙錢是迷信活動,現代社會講究的是崇尚科學,八榮八恥中也有「以崇尚科學為榮」一條,科學使社會在發展的途中不至於走向錯誤的方向。我們不應該燒紙錢,做違背科學的事情。
當然,科學歸科學,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不能丟。祭奠先人,盡孝道是我們中國的傳統美德,只是祭奠也要與時俱進,我們可以掃掃墓,買一束鮮花甚至是採一把野花白在先人墳前都行,表達自己的心願就夠了,並不一定要去燒紙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