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蝦保活放氧器的製作方法
2023-06-27 22:15:46 3
專利名稱:魚蝦保活放氧器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一種魚蝦保活放氧器,屬於鮮活水產品儲運裝置技術領域,主要用於活體魚、蝦、蟹等水產品及其種苗的蓄養和運輸過程中的保活。
目前在活體魚、蝦、蟹等水產品及其種苗蓄養和運輸過程中,為了保證它們的成活,一般傳統的做法是勤換水、用氣泵往水體內充氣或充氧,以維持和補充水體中的含氧量。但是傳統做法要受場地、運輸方式、水、電、氣源等各方面客觀條件的限制,經常由於條件不具備,因水體中缺氧,導致魚蝦蟹的死亡。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結構簡單,使用方便,安全可靠,不受任何條件限制、便於攜帶和保存、化學放氧劑與魚蝦蟹等生存水體相分離,能穩定地向水體供氧的魚蝦保活放氧器。
根據化學制氧的基本原理和水體中溶解氧的特性,針對已有技術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本實用新型的基本構思是將釋氧劑和適量的水裝在密封的容器內,該容器口旋一帶出氣咀的封口蓋密封,該出氣咀由一根軟膠管與砂芯放氧咀連接,容器的底部通過螺紋連接加裝一個內裝泥沙的球面形加重室,使其整體成為不倒翁形,以便將整體放氧器放入水體中在運輸顛波的情況下,也不致使放氧劑從容器口溢出。
本實用新型的特徵在於所述的魚蝦保活放氧器除由砂芯放氧咀和軟膠管構成以外,還由帶出氣咀的封口蓋、內裝釋氧劑和水的氧氣發生容器和內裝泥沙的球面形加重室構成,上述的封口蓋和氧氣發生容器的上口螺紋密封連接,以便氧化劑被密封在氧氣發生容器內而不與水體接觸,上述的軟膠管一端與上述的砂芯放氧咀另一端與上述的封口蓋上的出氣咀密封連接,以便向水體中釋放和補充氧氣;上述的氧氣發生容器和加重室為螺紋連接,連接後整體外形呈不倒翁形,以防放入水體中後在運輸顛波情況下傾倒。上述的釋氧劑分為白黑兩種混合化學物質,且白的又分為僅適用於淡水和海淡水通用的兩種,每一種均單獨包裝,用時根據實際需要選擇。
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是結構簡單,使用、攜帶和保存均方便,不受場地和使用條件的限制,無需水源電源和氣源,不論暫養還是運輸途中,也不論是對成魚蝦蟹,還是它們的種苗均可使用;由於化學釋氧劑被密封在氧氣發生容器內而不和養殖水體接觸,因此不汙染水體,無任何毒付作用;又由於底部裝有球面形加重室整體呈不倒翁形,故放入養殖水體中後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傾倒,釋氧劑不會從上口溢出,釋氧劑可根據不同需要來選擇,保證養殖水體中有足夠的氧氣,從而保證了魚蝦等的成活率。
附圖
為本實用新型最佳實施例之一組裝後整體結構外觀示意圖,圖中1向水體中釋放氧氣的砂芯放氧咀,2密封連接砂芯放氧咀1和封口蓋上所帶出氣咀的軟膠管,3帶出氣咀的封口蓋,4和封口蓋3及加重室均為螺紋連接且其內裝5水和6釋氧劑的氧氣發生容器,7用以加重的泥沙,8內裝泥沙7的球面形加重室。使用時先根據保活的對象、水質需充氧的多少和快慢等選擇釋氧劑的種類,把選定的釋氧劑6放入已裝好加重室8的氧氣發生容器4內搖動混合併注入一定量的水5以後立即旋緊裝好軟膠管2和砂芯放氧咀1的封口蓋3,將此不倒翁形的放氧器和砂芯放氧咀1一併放蓄養水體中。如魚和蓄養水之比為18,活體魚5kg投放2個本放氧器,即可保證魚存活六小時。
在此實施例中砂芯放氧咀1選用市售試驗室放氧咀;軟膠管2選用市售乳膠管;氧氣發生容器4採用透明塑料加工成至少能容800ml水的螺口錐形瓶,其底部加裝其內可裝0.25公斤泥沙的球面形塑料質加重室8。
作為本實施例的變更1、砂芯放氧咀1的種類和型號可以更換;2、氧氣發生容器的原材料、大小、形狀和加重室的聯接方式等均可適當變更。
權利要求1.一種魚蝦保活放氧器,由砂芯放氧咀[1]和軟膠管[2]構成,本實用新型的特徵在於所述的魚蝦保活放氧器除上述部件外還由帶出氣咀的封口蓋[3]、內裝釋氧劑[6]和水[5]的氧氣發生容器[4]和內裝泥沙[7]的球面形加重室[8]構成,上述的封口蓋[3]和氧氣發生容器[4]的上口螺紋密封連接;上述的軟膠管[2]一端與砂芯放氧咀[1]另一端與封口蓋[3]的出氣咀密封連接,上述的氧氣發生容器[4]和加重室[8]螺紋連接,連接後整體外型呈不倒翁形。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魚蝦保活放氧器,其特徵在於上述的釋氧劑〔6〕分為白黑兩種混合化學物質,且白的又分為僅適用於淡水和海淡水通用的兩種。
專利摘要一種魚蝦保活放氧器,屬鮮活水產品儲運裝置,用於活體魚蝦等蓄養和運輸中。其特徵是該放氧器由砂芯放氧嘴、軟膠管、封口蓋、其內裝釋氧劑和水的氧氣發生容器及內裝泥沙的球面形加重室構成。具有結構簡單、使用攜帶方便、任何情況下都可使用,化學釋氧劑和養殖水體隔離不汙染水體,無任何毒副作用,放在水體中不傾倒,供氧可靠等優點。
文檔編號A01K63/04GK2181799SQ9323238
公開日1994年11月9日 申請日期1993年11月26日 優先權日1993年11月26日
發明者範曉, 韓麗君, 婁清香, 周天成, 張燕霞, 房國明 申請人: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