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計程車帶動城市綠色發展(計程車電動化不應讓城市門面)
2023-06-27 12:50:59 3
純電出租已歲餘,京城馭者情語多
頌詞已有他人唱,鬥膽冷眼做俗歌
先賦純電何種利,左足舒緩去離合
成本略降起步猛,維修保養價平和
利弊均有不偏頗,好略行時或多磨
暖風掉電如飲水,動能回收暈乘客
冬風凜冽電六折,兩百公裡即趴窩
換電人滿電不滿,半時七成便行車
機場大單不敢接,租升千元苦難說
千人盡求一事改,續航三百漲如何?
冬風凜冽,筆者與司機師傅坐在不開空調的計程車裡,10分鐘就開始流鼻涕。對這些靠電動出租謀生活的人來說,這就是他們生活的「常態」。北風蕭索,看著路上越來越多的新能源汽車,我們能很明顯的感覺到電動計程車正在逐步替代燃油計程車,成為北京的「新名片」。但目前的產品們,真的做好成為「新名片」的準備了嗎?
如果把時間線拉到上世紀90年代初,我們大街小巷奔跑的還是 「蝗蟲」,這款天津大發出產的小型麵包車因為黃色塗裝而得名;1994年夏利、富康和捷達開始進入了人們的視野,紅色塗裝成為了京城亮麗的風景線,空調也成為了「打車人」的一種享受;2005年,我們如今熟識的伊蘭特、索納塔等車型出現在出行市場上。總的來說,北京的計程車在不斷地升級換代,坊間還一度傳出「下一代計程車將以北京奔馳為主力車型」。
如今計程車升級到了環保、安靜的電動汽車,卻遭到了冷眼,「我出門打車最怕打到電動汽車,一看見電動汽車我就頭疼,能取消我就給它取消掉。」採訪過程中,市民吉先生在接受採訪時如是回答,「不開暖風、起步太猛、開動能回收坐著坐著就暈車,車費卻一點沒降下來。」
我們知道,計程車是一個城市的門面,如今北京推動新入計程車電動化已滿一年,但在採訪了累計近20位開電動汽車的司機師傅、乘客後,我們卻發現,出租電動化的結果似乎讓司機師傅、乘客都不那麼「體面」。從某種角度上講,代表我們城市風貌的計程車,似乎正在降級。
具體原因是什麼?讓我們一起聽聽司機、乘客們的經歷與看法。
↑採訪視頻-點擊這裡↑
· 妥協的哥:電動車充電是省錢 可開150km就得換電池/份子錢還漲了
搜狐汽車·E電園在採訪純電動計程車師傅的過程中,一開始得到的回答基本一致:還行吧、還可以、也能開。當筆者表明身份,和他們長談後,這些開了近20年油車的駕駛員給出了他們與電動汽車更多的喜怒哀愁。
雖然電動車給司機師傅和消費者帶來了不少「哀愁」,但我們還是先來聊聊電動車的一些優點。
首先是省腳,隨著電動汽車取消了發動機與變速箱,離合器也自然而然地退出了舞臺,這對於長年左腳要踩離合器的司機師傅來說,基本解決了他們左腳靜脈曲張等隱疾。
解決了身體上的隱憂,電動汽車的營運成本從某個角度來說也得到了不錯的控制。如上圖所示,換電計程車目前有純換電與充換電兩種模式,純換電車,他們的行駛成本均低於燃油車,成本降低了約30%到60%。除此之外,動力強勁、新車維保成本低也是電動汽車的優點。
· 說完了好聽的我們再「潑點冷水」 聊聊師傅們、乘客們在用車過程中的「哀愁」
1. 續航太短
「師傅,咱能開空調嗎...」當筆者連打幾個噴嚏後,提出開暖風需求時,初次相會的仝師傅(以下人物均為化名)嘆了一口氣,也有點委屈地回應:「剩下電不多了,周遭也沒換電站,咱開空調可能就跑不到目的地了。」
數據顯示,EU300換電車型的NEDC續航裡程可達到300km,但很多師傅都表示:冬天這車可能都跑不到200km,一般150-180km就得換電池(視頻裡也可以聽到師傅們的回答),有時候一個大單,自己車續航堅持不到目的地,只能給乘客打電話,讓對方取消,真得挺遺憾的。
熄滅手裡的煙,計程車師傅搖了搖頭,略帶落寞地說道:真希望我們能換一批續航長一點的電動汽車。
2. 換電站少、換電車多
雖然換電速度快,得到了業內專家學者的認可,但隨著北京電動計程車越來越多,換電站增長速度卻沒能達到需求。2019年年底,官方曾計劃在2020年上路2萬輛純電動計程車,但根據奧動換電APP上公開數據顯示,目前北京換電站僅有約100家,每個換電站約有15-20塊電池。
看起來好像數據還可以,但目前5環內的換電站僅有30家左右。而且絕大多數換電站都集中在城南,西北、東北三環、北四環以內幾乎看不到幾家換電站。
但對於司機師傅們來說,「城裡」的活兒,比郊區的多、城北的活兒,比城南的多。幾乎每一個電動汽車司機師傅們都會提到:城裡換電時間太久了,一天得排兩次隊,每次排隊都要30分鐘,跑到遠郊換電來回還得40分鐘,太耽誤時間了。
3. 車多電少 電池充不滿電就要上車 公裡數更短、惡性循環
由於車多電少,很多司機師傅換上的電池只有70%-80%(續航裡程約為210-240km),這意味著為了避免不在半路上趴窩,他們用到60%(180km)也就要考慮換新電池了。如此往復,便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4. 不敢開空調、不敢開動能回收
「本來續航就短,打開空調更掉電,能不開空調一定不開空調。」說這話時,徐師傅正裹在厚厚的羽絨服裡接受我們的採訪,「不開空調還能跑個200km,開了空調基本就180km以下了」。「你看我,身上穿了2雙襪子、2件三重保暖、2件毛衣,不然冬天真的太冷了。」徐師傅又補充道。
至於動能回收,師傅們的看法基本一致:就用最低級,要不然拖拽感太強,別說乘客受不了,我們開一會都暈。
5. 產品力不足,消費者也不買帳 又暈又冷,車費卻沒降
市民李先生表示:我真不愛坐電動計程車,他們不開空調、一腳油一腳剎車的特別猛,一不小心就暈車了,我這花錢受罪啊簡直是。由於電動汽車起步猛,開暖風掉電比較厲害,所以司機師傅開的猛、不願意開暖風,這讓乘客們苦不堪言。
此外,市民劉先生還提出一個問題:為什麼我們坐電動車,電費這麼低,我們打車費用卻幾乎一點沒降?
6. 充電是便宜,份子錢卻漲了
劉師傅表示:自己開油車時,份子錢減去油補(計程車燃油補貼)大概是4000元多點;但是電動車分子錢要5000元,還沒有其他補貼。「充電便宜了,份子錢也高了啊…真得太貴了,只能多跑才能單薄成本,這就逼著我們多出車啊。」劉師傅抱怨道,「不過現在有的公司價格也下來了,4600元就能拿下。」
「問我為啥?因為沒人開啊,二十多輛電動車在公司樓下放著,沒人接送。」劉師傅說。
7. 0.35元/km這個價格 好像還有「貓膩」
說起這個換電站的0.35元/km,師傅們也都注意到了一些「貓膩」。「你開暖風跑,不到一公裡系統就給你算一公裡。你就算不動,光開暖風也計入公裡數。」許師傅抱怨道,「太冷了,不開空調怎麼弄啊,這算來算去,換電車的成本也沒降下來啊。」
· 開出租是他們唯一能養家餬口的技能
目前北京計程車市場上的從業者多數是50歲以上的中年人,開出租是他們許多人幾十年來唯一能養家餬口的技能。面對新浪潮,這些「城市名片」們只能被動接受,或者說,只能妥協。
妥協不止是在產品上,當聽到我們要進行採訪時,師傅中的多數人都不願意留下任何音頻與視頻內容,只願意簡單回復一些觀點,直接拒絕的人也不少。畢竟是「吃這碗飯的,大家也不太敢砸自己的飯碗。」、「他們不是不想說,而是認為說了也沒有用。」有些接受採訪的師傅為我們解釋道。
寫在最後:這兩年筆者有幸參加了幾場新能源汽車的行業論壇,幾乎每場論壇都會有專家學者站出來,讚頌計程車是純電動化的先行者。但在會議上,我們卻很少聽到有專家學者會提到計程車司機、乘客的觀點和他們在用車過程中面臨的問題。
作為一名新能源汽車從業者,我們當然希望行業蓬勃發展,希望國家可以在汽車產業上彎道超車;電動汽車的普及,從公務車、計程車開始也確實比私家車更容易;換電模式則是解決電動計程車充電慢充電難的好方法。
但在行業發展的過程中,也盼望我們的高屋建瓴者能夠注意到市場的現狀,看到、聽到、向公眾分享最基層的參與者、消費者們的聲音。很明顯,目前換電計程車在續航、份子錢、換電站與電池數量、計費方法等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任重而道遠。
希望未來的電動出租,可以讓代表城市門面的計程車師傅們在冬天實現「暖風自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