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鼓式正、反螺旋水、氣混合增氧機的製作方法
2023-06-02 13:09:26 2
專利名稱:轉鼓式正、反螺旋水、氣混合增氧機的製作方法
本實用新型屬於一種漁業機械,確切地說是關於一種可固定或移動於水產養殖水域增氧機的改進。
目前已有多種類型的增氧機(或增氧裝置)被廣泛地應用於水產養殖業中,其中最常用的有葉輪攪拌式增氧機,此類機具動力效率較高,但結構笨重,噪音大,需配備減速裝置,製造維修麻煩;另有一種渦流式增氧機,該機動力效率高,但作用範圍較小。近年來,已陸續研製了各種新型增氧機具,對現有的葉輪式或渦流式增氧機作了某些改進,使其具有注氣、壓水或攪動水體等多種功能,但這類機具對深層提水和強制進行水、氣混合方面還不夠理想。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克服已有技術不足,設計一種具有較高動力效率的新型增氧機,該機除具有注氣,壓水和攪動水體外,還具有深層提水和多次強制水、氣混合等綜合增氧功能;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於研製一種不需減速裝置,使其具有構造簡單,製造成本較低,動力效率高,作用範圍大和用途較廣的新型增氧機,該機不僅用於固定增氧,也可用於移動增氧,例如在增氧船上代替現有的增氧裝置;此外,還可用於曝氣池汙水淨化和對一般溶液的混合等方面。
本實用新型通過下述技術方案實現本實用新型由動力部分、傳動部分、浮體5和固定於浮體(或船體)上的增氧機械構成,該增氧機械由風機10、中空軸4和正、反螺旋軸3和增氧器2構成,增氧器2的上端有進氣口與中空軸4相通(該中空軸4由風機10供氣),其下端有進水口與濾網1相連。
增氧器2有上、下兩蓋板12、13、兩蓋板的直徑相等,兩蓋板之間均布若干葉片15,該葉片的分布圓的頂圓直徑小於所述的上、下蓋板的直徑,它們構成混合室和水、氣混合液流道。在中空 軸、混合室和濾網之間裝有一個正、反螺旋軸3,該螺旋軸3有一中心軸19,在該軸上同時布置有正螺旋葉片20和反螺旋葉片21,正、反螺旋葉片有一交界面,該交界面正好位於增氧器2的混合室14內,並且所述的正螺旋葉片一部分伸入中空軸內,其反螺旋葉片的一部分伸入濾網並固定於濾網的底部。
風機10為軸流式風機,該風機位於進氣法蘭的上端,該法蘭與一中空軸上端連通,中空軸的下端與增氧器相連,正、反螺旋軸通過該增氧器的混合室,分別與進水口和進氣口直通。
增氧作業時,外界空氣經風機10增壓並借混合室14所產生的負壓被壓入中空軸4內,沿中空軸內長驅直下的氣流通過正、反螺旋軸的正螺旋葉片的導向而繼續下行,當其下行至正、反螺旋葉片的交界面處受反螺旋葉片的限制不再下行;另一方面,反螺旋葉片提升的水源源不斷地上行到該正、反螺旋葉片的交界面,由於受到正螺旋葉片的限制也不再上行,二者(氣、水)只能在增氧器的混合室內強制攪拌、混合,形成泡狀機構的水、氣混合液。該混合液由於受離心力的作用,沿葉片間的流道流動而被增壓,當流到葉片外端時,又再次受到強制攪拌、混合,這樣所形成的高壓水、氣混合液以高速向其周圍的水域甩出去,從而提高了水體的含氧量,並擴大了增氧範圍。同時混合室的進口處靠自身的吸力,使水體下層水源源不斷地吸入,又源源不斷地從增氧器甩出去,從而使水體上、下層不斷循環,達到垂直溶氧分布均勻的目的。
下面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地描述。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其中一種增氧器結構的縱剖面示意圖。
圖3是圖2的A-A面視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種增氧器結構的縱剖面示意圖。
圖5是圖4的B-B面視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的正、反螺旋軸結構示意圖。
由圖1,本實用新型各部分組成如下即濾網1,增氧器2,正、反螺旋軸3,中空軸4,浮體5,軸承座6,電機7,聯軸器8,支架9,風機10,進氣法蘭11。風機10為軸流式風機,它位於進氣法蘭11的上端,進氣法蘭下端有通氣孔與中空軸4的上端相連,中空軸4的下端與增氧器2連通。正反螺旋軸3的上端露出水面,其餘部分沒於水下。在無電源地區可採用柴油機或汽油機代替電機,該增氧機藉助於浮體可固定在一定的水域(或池塘),也可藉助浮體(或船體)在一定範圍的水域漂移,亦可用現有的增氧船上,代替現有的增氧裝置,在較大的水域內流動增氧。
由圖2和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的其中一種增氧器2的構造是它有上蓋板12和下蓋板13,上、下蓋板的直徑相等,上、下蓋板之間均布若干葉片15,葉片15的分布圓的頂圓直徑小於上、下蓋板的直徑,上、下蓋板和葉片15共同構成混合室14和水、氣混合 液流道16,在這種增氧器中,混合室與所述的水、氣混合液流道16是彼此相通的(即葉片15與葉片15之間是開放的)。
由圖4和圖5所示,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種增氧器的結構是它有上、下兩蓋板12和13,上、下蓋板的直徑相等,兩蓋板12、13之間均布若干葉片15,葉片15的分布圓的頂圓直徑小於上、下蓋板的直徑,在上蓋板12上開有進氣孔17,該進氣孔17與中空軸4相通,葉片15組成相間排列的氣室18和水、氣混合液流道16,氣室18是由相鄰的兩葉片15採取「堵道」形式構成的,並且與水、氣混合液流道相間排列。該氣室18與進氣孔17相通。由中空軸4來的氣流一部分進入氣室18,另一部分進入混合室14形成氣、水混合液經流道16增壓後再次與進入氣室18的氣流攪拌混合後排入水體。
由圖6,本實用新型的正、反螺旋軸3有中心軸19,正螺旋葉片20,反螺旋葉片21,正、反螺旋葉片的交界面位於增氧器2的混合室14內,正螺旋葉片20的一部分伸入中空軸4內,反螺旋葉片伸入濾網1內,其下端的端部固定在濾網1的底部,濾網1上有進水孔與水體接觸。
實施例本增氧機的正、反螺旋軸3的正、反螺旋葉片外徑D=52mm,葉片頭數1,其導程λ=52mm,葉片15的頂圓直徑比上、下蓋板外徑小30mm,葉片15為6片。本機配用的電機1.5瓩,可供5畝水域增氧。
本實用新型與已有技術相比,具有深層提水和強制攪拌、混合等綜合增氧功能,因而動力效率較高,增氧範圍較大,同時該機結構簡單,製造成本低、噪音小,適合水產養殖水域增氧、曝氣池汙水處理和對一般溶液的混合方面,此外該機水下部分經防腐處理後還可用於地熱水養魚。
權利要求
1.一種固定或移動於水產養殖水域的機械增氧裝置,由浮體5和固定於浮體或船體上的增氧機械構成,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增氧機械由風機10,中空軸4,正、反螺旋軸3和增氧器2構成,所述的增氧器2的上端有進氣口與所述的中空軸4相通,其下端有進水口與濾網1相連,所述的中空軸4與風機10相通。
2.如權利要求
1所述的增氧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的正、反螺旋軸3由中心軸19,正螺旋葉片20和反螺旋葉片21構成,正、反螺旋葉片的交界面位於所述的增氧器2的混合室14內,並且該正、反螺旋軸3的正螺旋葉片20伸入所述的中空軸4內,其反螺旋葉片21伸入濾網1內。
3.如權利要求
1所述的增氧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的風機10為軸流式風機,該風機10位於進氣法蘭11的上端,進氣法蘭11與所述的中空軸4的上端相連,中空軸的下端與所述的增氧器2相連。
4.如權利要求
1或2或3所述的增氧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增氧器2有上蓋板12和下蓋板13,所述的上、下蓋板的直徑相等,兩蓋板12、13之間均布若干葉片15,葉片15的分布圓的頂園直徑小於所述的上、下蓋板的直徑,所述的上、下蓋板12、13和葉片15構成混合室14和水、氣混合液流道16。
5.如權利要求
4所述的增氧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的混合室14與水、氣混合液流道16是相通的。
6.如權利要求
4所述的增氧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的葉片15組成相間排列的氣室18和水、氣混合液流道16,氣室18經帶有進氣孔17的上蓋板12與所述的中空軸4相通,所述的水、氣混合液流道16與所述的混合室14相通。
專利摘要
本實用新型屬於增氧機的改進,廣泛用於養殖業的水域增氧、曝氣池汙水淨化以及對一般溶液的混合方面。本實用新型由軸流式風機(10)、中空軸(4)、正、反螺旋軸(3)和增氧器(2)構成。所述的正、反螺旋軸(3)有正、反螺旋葉片(20)和(21),氣、水在增氧器(2)內進行強制混合。本機構造簡單,噪音小,成本低,具有注氣、壓水、攪動水體、深層提水和強制混合等綜合增氧功能,且動力效率較高,增氧範圍較廣,適於固定或移動增氧。
文檔編號C02F7/00GK87209569SQ87209569
公開日1988年2月24日 申請日期1987年6月26日
發明者蘇有源, 廖煥中, 吳宏新, 張友木, 江興 申請人:華中農業大學導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