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帶有多個反應池的多功能教學載玻片的製作方法
2023-06-29 11:35:11 2

本實用新型涉及教學用具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帶有多個反應池的多功能教學載玻片。
背景技術:
載玻片是用顯微鏡觀察東西時用來放東西的玻璃片或石英片,製作樣本時,將細胞或組織切片放在載玻片上,將蓋玻片放置其上,用作觀察。而現有的教學載玻片結構簡單,通常是在實驗時用來放置實驗材料的玻璃片,呈長方形,實驗時需要另設反應池,一方面使用繁瑣,影響教學質量的問題;另一方面一個載玻片只能進行一個標本的檢驗,降低了載玻片的總體利用率,同時也容易造成交叉汙染,影響實驗效果。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缺點,而提出的一種帶有多個反應池的多功能教學載玻片。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採用了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帶有多個反應池的多功能教學載玻片,包括載玻片本體和設於載玻片本體底部的底座,所述載玻片本體與底座之間的中間位置連接有彈簧柱,所述載玻片本體上設有通孔,所述載玻片本體的底端固定安裝有導流塊,且導流塊與通孔相配合,所述載玻片本體內的底部兩側均嵌裝有第一磁鐵,所述底座頂端的中間位置設有螺紋孔,所述螺紋孔內螺紋連接有固定塊,所述固定塊與彈簧柱固定連接,所述底座的頂端設有反應池,所述反應池與導流塊相對應,所述底座內的頂部兩側均嵌裝有與第一磁鐵相吸引的第二磁鐵。
優選的,所述導流塊為圓形空腔結構,所述導流塊的直徑大於通孔的直徑,且小於反應池的直徑。
優選的,所述通孔和反應池分別為二到十二個,且等距離排列於彈簧柱的兩側。
優選的,所述載玻片本體與底座的兩側均設有扣手,且相鄰扣手相對應。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設計合理,操作簡單,利用兩個磁鐵相吸引,方便在彈簧柱的彈性配合下實現載玻片本體與底座的有效貼合,方便對該載玻片的清理;利用多個反應池與導流塊相配合,方便實驗時直接在該載玻片進行操作,一方面降低了該載玻片的整體成本,一方面提高了對該載玻片的利用率。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提出的一種帶有多個反應池的多功能教學載玻片的側視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提出的一種帶有多個反應池的多功能教學載玻片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中:1載玻片本體、2底座、3彈簧柱、4扣手、5通孔、6導流塊、7第一磁鐵、8第二磁鐵、9螺紋孔、10固定塊、11反應池。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
參照圖1-2,一種帶有多個反應池的多功能教學載玻片,包括載玻片本體1和設於載玻片本體1底部的底座2,載玻片本體1與底座2之間的中間位置連接有彈簧柱3,載玻片本體1上設有通孔5,載玻片本體1的底端固定安裝有導流塊6,且導流塊6與通孔5相配合,載玻片本體1內的底部兩側均嵌裝有第一磁鐵7,底座2頂端的中間位置設有螺紋孔9,螺紋孔9內螺紋連接有固定塊10,固定塊10與彈簧柱3固定連接,底座2的頂端設有反應池11,反應池11與導流塊6相對應,底座2內的頂部兩側均嵌裝有與第一磁鐵7相吸引的第二磁鐵8。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設計合理,操作簡單,利用兩個磁鐵相吸引,方便在彈簧柱3的彈性配合下實現載玻片本體1與底座2的有效貼合,方便對該載玻片的清理;利用多個反應池11與導流塊6相配合,方便實驗時直接在該載玻片進行操作,一方面降低了該載玻片的整體成本,一方面提高了對該載玻片的利用率
導流塊6為圓形空腔結構,導流塊6的直徑大於通孔5的直徑,且小於反應池11的直徑,通孔5和反應池11分別為二到十二個,且等距離排列於彈簧柱3的兩側,載玻片本體1與底座2的兩側均設有扣手4,且相鄰扣手4相對應。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設計合理,操作簡單,利用兩個磁鐵相吸引,方便在彈簧柱3的彈性配合下實現載玻片本體1與底座2的有效貼合,方便對該載玻片的清理;利用多個反應池11與導流塊6相配合,方便實驗時直接在該載玻片進行操作,一方面降低了該載玻片的整體成本,一方面提高了對該載玻片的利用率。
工作原理:工作時,利用兩個磁鐵相吸引,方便在彈簧柱3的彈性配合下實現載玻片本體1與底座2的有效貼合,方便對該載玻片的清理;利用多個反應池11與導流塊6相配合,方便實驗時直接在該載玻片進行操作,一方面降低了該載玻片的整體成本,一方面提高了對該載玻片的利用率。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並不局限於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揭露的技術範圍內,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及其實用新型構思加以等同替換或改變,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