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的饑荒紀錄片(反映的河南饑荒)
2023-06-07 01:07:48 3
《1942》這部電影講述了1942年河南饑荒中,普通民眾、官員等等在面對這場大災時候的是如何應對的。我們現在的生活,是完全不用為吃不著東西而擔心,甚至已經方便到可以手機外賣點自己喜歡吃的東西,很快就會送上門。我們也完全無法想像,人在那種極度飢餓的情況下,會做出什麼事情。那電影《1942》中,是否真實地反映了當年災情的實際情況呢?
河南地區,土地肥沃,千裡平原,自古就是北方地區的重要產量地區。也是因為這裡糧食產量充足,古代有很多時期都選擇在洛陽定都。但是1942年的河南,卻經歷了一場百年難遇的旱災,直接讓河南的糧食產量嚴重的縮水。再加上當時全國正處於抗戰時期,為了支持前線戰役,就需要很多地區籌糧,這無疑於更加重了當地的災情。
但雪上加霜的是,當旱災過去之後,緊接著又出現了一場蝗災,可是當時的官員並沒有及時把消息上報。導致還向河南徵收軍糧,最後就讓整個河南的災情徹底爆發,結果是一發不可收拾。
最後當災情無法控制,餓死的災民不計其數的時候,當時的河南主政官員李培基才向重慶方面報告了此事。但是當時的蔣校長完全不信有這麼嚴重,並沒有減少在河南籌集軍糧的計劃。
雖然河南有籌集軍糧的計劃,但是此時的河南災民哪裡還有糧食?甚至災區的樹木都看不到一片樹葉,如果發現一塊樹皮,就立刻有很多人前來爭搶。在災民之中,最貴的東西居然是野草,甚至乾草就可以換到一個媳婦了。
觀音土也成了災民的可口食物,這是一種黏土礦物質,雖然人吃了會讓人感到很飽,但是沒幾天之後,吃了觀音土的人也就離開了。而在極度飢餓的時候,飽受了飢餓的折磨,人的精神早已崩潰,道德已經無法約束人們的價值觀,吃人也成了最後的選擇。而一些人,也選擇離開這裡,去有糧食的地方,也成了我國近代最大規模的自發的逃荒移民。
當時大部分人都往陝西逃去,有一些去了南邊的湖北或者四川。根據不完全統計,這樣離開的人有三百萬左右。而在這個過程中,一路上可以說是屍橫遍野,到處都是餓死或者病死的人。這時候,河南的災情才讓更多的人注意到,也有更多的報紙開始報導。
河南的災情到了如此地步,也不單單是因為天災,還有更多的人禍。首先就是重慶方面,蔣校長是完全不認為會有如此嚴重的災情。最後在一個外國記者在現場的拍照,才讓重慶方面徹底相信。
在外國記者的報導中,不僅僅把災民的慘狀全部記錄了下來。其中也有對當地一些官員的採訪,而採訪的過程中,居然還吃得豐盛的大魚大肉。就和電影中的臺詞一樣,在問這些官員為何不分發糧食救濟災民的時候,他們回答,災民沒有了,但是土地還在,還是中國的。但是土地沒有了,就什麼都沒有了,糧食是必須要給士兵的。
最後,重慶方面也開始對災民進行救濟,讓河南的災情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緩解。
可以說《1942》電影中,也真實地反映了河南的這場災情中各方面人的對待態度。河南最後也度過了這場慘烈的災禍,時間也抹平了當初那些還活著的人心中的傷痛。但是這些事情並不會忘記,而我們現在已經不再擔心會吃不到糧食了,更應該珍惜我們現在當下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