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編織線的實驗用塗層裝置及其使用方法與流程
2023-06-06 22:37:46 1

本發明涉及紡織實驗裝置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用於實驗中編織線的塗層裝置。
背景技術:
編織線的塗層是將塗料均勻地包覆在線體表面,形成連續的固態膜,以使線體表面光滑或賦予其他特性。
實驗室中對編織線的塗層多是將線體放於裝有塗料的容器中浸漬,拿出後用手指捋去線體表面多餘塗料,再乾燥收集。由於編織線細長柔軟,極易互相糾纏,因此需要逐根塗層,耗時耗力。且捋線過程中,單根編織線自身也極易打結,增加了實驗難度;同時,手指用力的不恆定性,使線體與線體間、線體自身長度方向表面塗料分布不均勻,影響了實驗的穩定性、準確性及後續進程。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如何避免細長柔軟的編織線表面塗層時易纏結、易打結的問題,使操作更方便、高效,同時提高線體表面塗覆的均勻性。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編織線的實驗用塗層裝置,其特徵在於:包括塗層槽,塗層槽被隔板從左至右分為線體浸漬、捋線、線體收集三個區域;
上輥和下輥均可拆卸地設於捋線區域內,且上輥位於下輥上方;用於刮掉下輥表面多餘塗料的刮板也設於捋線區域內,且位於下輥下方;
線體浸漬區域左端設有線夾;線體浸漬區域右端的槽體側壁上設有前凹槽,線體收集區域的槽體側壁上設有後凹槽,卷繞線夾先後放置於前凹槽和後凹槽處。
優選地,所述卷繞線夾裝配時,兩側分別通過第一固定塊和第二固定塊固定。
優選地,所述線夾由夾一、夾二經方頭螺栓和方形螺母固定而成,夾一、夾二內側分別設有相匹配的凹槽一、凸臺一;編織線夾於閉合的夾一、夾二間,在編織線拉力下,夾二開啟。
優選地,所述卷繞線夾由夾三、夾四經帶轉把螺栓和圓形螺母固定而成,夾三、夾四內側分別設有相匹配的凹槽二、凸臺二。夾三、夾四通過扣合件閉合後夾緊編織線。
優選地,所述第一固定塊上軸向設有未穿透圓槽,用於放置圓形螺母;第一固定塊底部設有圓槽一,圓槽一粘貼磁鐵,使用時吸附在前凹槽/後凹槽處。
優選地,所述第二固定塊上軸向設有穿透圓槽,在卷繞線夾組裝前,穿透圓槽穿在帶轉把螺栓轉把端;第二固定塊底部設有圓槽二,圓槽二粘貼磁鐵,使用時吸附在前凹槽/後凹槽處。
優選地,所述捋線區域的槽體側壁上設有分別用於裝配上輥、下輥的上側片、下側片;
所述上輥的輥軸兩端各有一個圓槽三,圓槽三粘貼磁鐵,使用時吸附在上側片處;所述輥軸外包海綿,用於捋去編織線表面多餘塗料;所述海綿的厚度可調節,使上輥和下輥間空隙與編織線直徑匹配;
所述下輥與上輥形狀相同但長度比上輥短,所述下輥吸附在下側片處。
優選地,所述塗層槽由不鏽鋼經彎折焊接製成。
優選地,所述前凹槽、後凹槽、上側片、下側片處,均粘貼尺寸匹配的鍍鋅鋼板。
優選地,所述線夾、卷繞線夾、第一固定塊、第二固定塊、輥軸均由樹脂3D列印成型。
本發明還提供了上述的編織線的實驗用塗層裝置的使用方法,其特徵在於,步驟為:
步驟1:線體浸漬
將編織線夾於線夾和卷繞線夾之間,卷繞線夾設於前凹槽處,將塗料倒入塗層槽的浸漬區域,浸沒線體;
步驟2:捋線
將下輥設於捋線區域內,然後將卷繞線夾取下並移至下輥右側,再將上輥吸附在下輥上方;再將卷繞線夾繼續右移至後凹槽處固定,轉動卷繞線夾使線體卷繞在卷繞線夾上;
步驟3:線體收集
將卷繞線夾上的線體退繞,落於塗層槽的線體收集區域,乾燥後從卷繞線夾中取出儲存。
本發明提供的裝置克服了現有技術的不足,結構簡單,使用方便。一夾兩用,實驗中可一次完成多根編織線的浸漬、收集工序,提高了塗層效率及線體表面的塗覆均勻度。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施例提供的編織線的實驗用塗層裝置立體示意圖;
圖2是塗層槽的立體示意圖;
圖3是線夾的立體示意圖;
圖4是卷繞線夾的立體示意圖;
圖5是第一固定塊的立體示意圖;
圖6是第二固定塊的立體示意圖;
圖7是上輥的立體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進一步闡述本發明。應理解,這些實施例僅用於說明本發明而不用於限制本發明的範圍。此外應理解,在閱讀了本發明講授的內容之後,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對本發明作各種改動或修改,這些等價形式同樣落於本申請所附權利要求書所限定的範圍。
圖1為本實施例提供的編織線的實驗用塗層裝置立體示意圖,所述的編織線的實驗用塗層裝置由塗層槽1、線夾2、卷繞線夾3、第一固定塊4、第二固定塊5、上輥6和下輥7等組成。
結合圖2,塗層槽1被隔板11、12從左至右分為線體浸漬、捋線、線體收集三個區域。
上輥6和下輥7均安裝在捋線區域內,且上輥6位於下輥7上方;捋線區域的槽體側壁上設有上側片17和下側片18,下輥7吸附在下側片18上,上輥6吸附在上側片17上。刮板13也設於捋線區域內,且位於下輥7下方,可刮掉下輥7表面多餘塗料。
線體浸漬區域右端的槽體側壁上設有前凹槽14,線體收集區域的槽體側壁上設有後凹槽15。卷繞線夾3用於線體浸漬及線體收集兩個區域,先後放置於前凹槽14和後凹槽15處。卷繞線夾3裝配時,兩側分別通過第一固定塊4和第二固定塊5固定。
線體浸漬區域左端的槽體側壁上設有凹槽16,用於放置線夾2。
如圖3所示,線夾2由夾一21、夾二22經方頭螺栓23和方形螺母24固定而成,夾二22可繞方頭螺栓23旋轉,形成一可以開合的鉸鏈狀結構。夾一21內側設有凹槽一25,夾二22內側設有凸臺一26,凹槽一25與凸臺一26結構相匹配;編織線夾於閉合的夾一21、夾二22間,在編織線一定的拉力下,夾二22開啟。
如圖4所示,卷繞線夾3由夾三31、夾四32經帶轉把螺栓33和圓形螺母34固定而成,夾四32可繞帶轉把螺栓33旋轉,形成一可以開合的鉸鏈狀結構。夾三31內側設有凹槽二35,夾四32內側設有凸臺二36,凹槽二35與凸臺二36結構相匹配。夾三31、夾四32上分別設有扣合件37、38,二者通過扣合件37、38閉合後夾緊編織線。
如圖5所示,第一固定塊4上軸向設有未穿透圓槽41,用於放置圓形螺母34;第一固定塊4底部設有圓槽一42,用於通過環氧樹脂膠粘貼磁鐵,使用時吸附在前凹槽14/後凹槽15處。
如圖6所示,第二固定塊5上軸向設有穿透圓槽51,在卷繞線夾3組裝前,穿在帶轉把螺栓33轉把端;第二固定塊5底部設有圓槽二52,用於通過環氧樹脂膠粘貼磁鐵,使用時吸附在前凹槽14/後凹槽15處。
如圖7所示,上輥6的輥軸61兩端各有一個圓槽三62,用於通過環氧樹脂膠粘貼磁鐵,吸附在上側片17處。輥軸61外包海綿63,用於捋去編織線表面多餘塗料;所述海綿63的厚度可改變,使上輥6和下輥7間空隙與編織線直徑匹配。
所述下輥7較上輥6結構相同而長度稍短,吸附在下側片18處。
所述塗層槽1材質優選1Cr13不鏽鋼,由不鏽鋼板(厚度2mm)經彎折焊接製成。
所述前凹槽14、後凹槽15、上側片17、下側片18處,使用環氧樹脂膠粘貼尺寸匹配的鍍鋅鋼板(厚度1mm),用於磁鐵吸附。
所述線夾2、卷繞線夾3、第一固定塊4、第二固定塊5、輥軸61材質優選ABS樹脂,經3D列印成型。
本實施例提供的編織線的實驗用塗層裝置的使用方法,具體步驟包括:
線體浸漬:將編織線(長度遠大於本裝置)夾於線夾2和卷繞線夾3之間,線夾2放在凹槽16處,卷繞線夾3通過第一固定塊4和第二固定塊5吸附在前凹槽14處,將塗料倒入塗層槽1的浸漬區域,浸沒線體。
捋線:下輥7吸附在下側片18處,將卷繞線夾3、第一固定塊4和第二固定塊5取下,移至下輥7右側後,將上輥6吸附在上側片17處。將卷繞線夾3、第一固定塊4和第二固定塊5繼續右移至後凹槽15處吸附固定,轉動卷繞線夾3的轉把,使線體卷繞在卷繞線夾3上。在線夾2的夾持下,線體在此過程中可避免相互纏繞、打結。
線體收集:將卷繞線夾3上的線體退繞,落於塗層槽1的線體收集區域,乾燥後從卷繞線夾3中取出儲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