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超強光大視場溫度自適應紅外鏡頭的製作方法
2023-06-04 03:18:01 1
專利名稱:一種超強光大視場溫度自適應紅外鏡頭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 及一種紅外鏡頭,尤其涉及一種用於工作環境溫度變化大的紅外鏡 頭。
背景技術:
紅外鏡頭是紅外成像光學儀器的重要部件,負責接收目標輻射的紅外光線,並將 其會聚成像於紅外探測器件上。由於熱脹冷縮現象,紅外鏡頭的零部件尺寸會發生變化, 光學材料的折射率會隨溫度變化發生變化,光學材料折射率隨溫度的變化用光熱係數(dn/ dt)來描述。由於這些因素,溫度變化時,紅外鏡頭的焦距、後工作距發生變化,產生離焦現 象,降低成像清晰度,嚴重時,系統無法成像。特別是在紅外光學系統中,常用的光學材料的 光熱係數較大;而紅外光學儀器的使用溫度範圍寬,成像質量要求高;紅外鏡頭焦深小,對 調焦準確度要求高。就需要採取技術措施,減弱或消除使用環境溫度變化對紅外鏡頭成像 的影響,這就是溫度自適應技術。現有的溫度自適應技術分為主動式和被動式。主動式溫度自適應技術利用溫度傳 感器測量環境溫度,經微處理器計算、分析後,形成驅動信號,通過電機驅動鏡頭產生調焦 運動,達到溫度補償目的。這種方式,需要精密補償裝置,機構複雜,可靠性差。被動式溫度 自適應技術則在鏡頭內部實現溫度補償,結構簡單,可靠性高,但設計難度高,它又有兩種 實現方式1)機械被動式溫度自適應技術。採用溫度敏感性材料製造確定的結構件,當鏡 頭使用環境溫度變化時,該構件由於熱脹冷縮現象產生與鏡頭溫度離焦量方向相反、數量 相等的長度變化,實現溫度補償。2)光學被動式溫度自適應技術。利用不同光熱特性的光 學材料,相互組合,使其溫度變化互補,實現溫度補償。目前,用於致冷型探測器的溫度自適應紅外鏡頭其F數一般不小於2.0,體積大, 光學結構複雜。非致冷探測器的光電效率較低,需要小F數的鏡頭,以鏡頭的強光特性提 供高的像面照度,實現目標探測。實用的紅外系統必須對熱差進行補償,但當鏡頭的F數 較小、視場角較大時,設計很難實現,目前多採用像面調焦的方式對鏡頭的熱差進行對焦補 償,屬於機械補償技術。目前的報導中只有利用光學消熱差技術設計大F數,小視場的溫度 自適應鏡頭。光學被動消熱差技術在小F數,大視場的溫度自適應鏡頭上的設計難度大。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溫度自適應紅外光學鏡頭,可在_40°C 72°C溫度 範圍內清晰成像,實現溫度自適應調節,以解決紅外成像光學儀器由於使用環境溫度變化 而產生的離焦、成像質量下降的現象。本實用新型所述的超強光大視場溫度自適應紅外鏡頭,由第一透鏡、第二透鏡和 第三透鏡三片透鏡組成,透鏡光焦度依次為正、負、正結構。第一透鏡採用低光熱係數硫系 玻璃材料,也可據鏡頭技術指標及設計需要選用硒化鋅、硫化鋅材料;第二透鏡和第三透鏡 採用光學鍺單晶材料。其工作原理是第二透鏡產生正熱差,與第一透鏡、第三透鏡產生的負熱差及鏡頭結構件的熱脹冷縮相補償,實現鏡頭的溫度自適應。「正、負、正」對稱式光學結 構有利於光學鏡頭的像差校正,並利用非球面、二元光學(DOE)技術校正高級像差,從而實 現紅外鏡頭的超強光、大視場功能。本實現新型經使用證明鏡頭結構簡單,在-40°C 72°C的溫度範圍,鏡頭溫度補 償準確、可靠,成像清晰,技術參數穩定;鏡頭具有超強光、大視場特性,能提高熱成像儀的 可分辨溫差、作用距離、觀察範圍等技術性能。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光學原理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圖;圖3是實施例在20°C時的光學傳遞函數曲線圖;圖4是實施例在-40°C時的光學傳遞函數曲線圖;圖5是實施例在72°C時的光學傳遞函數曲線圖;圖6是一不具有熱補償功能的鏡頭光學原理圖;圖7是圖6鏡頭在20°C、-20°C、60°C時的光學傳遞函數曲線圖;圖中,1為第一透鏡,2為第二透鏡,3為第三透鏡,4為紅外探測器保護窗口,5為紅 外探測器焦平面,6為熱像儀殼體,7為定焦環,8為第二隔圈,9為第一隔圈,10為壓緊圈,11 為鏡體。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通過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如圖1、圖2所示,第一透鏡1、第二透鏡2和第三透鏡3共三片透鏡構成超強光、 大視場溫度自適應紅外鏡頭光學系統接收並匯聚目標的紅外輻射,匯聚後的紅外輻射透過 探測器保護窗口 4在紅外探測器焦平面5上成像。第一隔圈9及第二隔圈8將透鏡分隔開 指定間隔,壓緊圈10將透鏡組壓緊於鏡體11中,定焦環7用螺紋機構固邊於熱像儀殼體6 上,鏡體11與定焦環7用多頭螺紋邊接,旋轉鏡體11,即可實現調焦。消熱差設計保證調 焦完成後,產品在使用過程中,環境溫度在-40°C 72°C範圍內變化時,鏡頭不產生焦面漂 移,成像質量穩定。鏡頭中的機械構件採用工藝性能良好的LY12鋁合金。各光學鏡片及鏡 頭結構件在溫度自適應過程中,不相互運動,僅由於熱脹冷縮產生形變。第一透鏡1是正光焦度透鏡,採用Ge2tlSb15Se65作為材料,其兩光學工作面都是球 面,具有負熱差。第二透鏡2是負光焦度透鏡,採用光學鍺單晶作為材料,其前光學工作面 是二元光學(DOE),後光學工作面是非球面,具有正熱差。第三透鏡3是正光焦度透鏡,採用 光學鍺單晶作為材料,其兩光學工作面都是球面,具有負熱差。各透鏡的熱差值與鏡頭結構 件熱脹冷縮相補償,實現鏡頭溫度自適應。本實用新型採用「正、負、正」的對稱式光學結構,這是可校正全部初級像差的最 簡單結構;第二透鏡2的後工作面加工非球面,可以校正光學系統的高級像差。以三片鏡 片實現大相對孔徑、廣角系統像差校正,實現超強光、大視場鏡頭設計。第一透鏡1採用的 Ge2tlSb15Se65材料,具有低光熱係數特性和低折射率(n1(l.6uffl = 2. 5817),與採用高折射率鍺材 料(n1Q.6im = 4. 0038)的第二透鏡2形成「低(正透鏡)、高(負透鏡)折射率」的自校正初級像差光學結構布局,使光學系統像差容易校正。由於第一透鏡1採用的Ge2tlSb15Se65材料 在7 14um光譜段具有大色散特性,在光學系統中的第二透鏡2的前工作面加工DOE結構, 得用DOE的大色散特性,產生反向色差,與第一透鏡產生的色差相補償,同時也補償第三透 鏡產生的微量色差,使光學系統的色差得到校正。光學結構參數
面序號面型 面半徑 面間隔材料直徑
1球面18.53.7 Ge20Sb15Se6517.5
2球面55.340.315
3二元光學 9.1182鍺15
4非球面 6.3587.4212
5球面199.994鍺21
6球面-39.126.321
7平面1鍺
8平面0.84
9平面技術指標焦距14. 8F/# 0.8視場角45°工作波長7 14um圖3、圖4、圖5給出實施例在工作環境溫度分別為20°C、-40°C、72°C時鏡頭傳遞 函數曲線圖。圖6是一個不具有熱補償功能的鏡頭,光學材料全部採用鍺,與本實施例的技術 指標相同。圖7顯示了鏡頭在20°C、-2(TC、6(rC時,鏡頭中心點的傳遞函數曲線圖,可以看 出,未曾經消熱差設計的鏡頭在使用環境溫度變化時,其成像質量惡化情況。對比來看,當環境溫度在-40°C 72°C變化時,在201p/mm空間頻率處,其傳遞函 數可保持40%以上,成像質量穩定,具有良好的熱補償效果。本實用新型的特點是1)鏡頭溫度自適應範圍-40°C 72°C,溫度補償可靠;2) 以光學方式實現溫度自適應,溫度適應過程實時;3)光學溫度自適應方式,同時補償溫度 適應過程中鏡片的形變,實現鏡頭像差補償,成像質量穩定;4)鏡頭視場大,全視場45° ; 5)鏡頭F數0. 8,相對孔徑大,具有超強光特性,像面照度高,提高了熱成像儀作用距離及 可分辨溫差。本實用新型利用不同材料的光熱特性差異,非球面技術和二元光學技術,以簡 單、穩定、可靠的光學結構實現廣角、大相對孔徑紅外鏡頭的溫度自應,可廣泛應用於長波 紅外非致冷焦平面熱成像系統。
權利要求一種超強光大視場溫度自適應紅外鏡頭,其特徵在於由第一透鏡(1)、第二透鏡(2)和第三透鏡(3)三片透鏡組成,透鏡的光焦度依次為正、負、正結構,第一透鏡(1)採用低光熱係數硫系玻璃材料,其兩光學工作面都是球面,具有負熱差,第二透鏡(2)採用光學鍺單晶材料,其前光學工作面是二元光學面,後光學工作面是非球面,具有正熱差,第三透鏡(3)採用光學鍺單晶材料,其兩光學工作面都是球面,具有負熱差。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超強光大視場溫度自適應紅外鏡頭,其特徵在於第一透鏡 (1)還可採用硒化鋅或者硫化鋅材料。
專利摘要一種超強光大視場溫度自適應紅外鏡頭,由第一透鏡、第二透鏡和第三透鏡三片透鏡組成,透鏡光焦度依次為正、負、正結構。第一透鏡採用低光熱係數硫系玻璃材料,也可根據需要選用硒化鋅、硫化鋅材料;第二透鏡和第三透鏡採用光學鍺單晶材料,第二透鏡產生正熱差,與第一透鏡、第三透鏡產生的負熱差及鏡頭結構件的熱脹冷縮相補償,實現鏡頭的溫度自適應,「正、負、正」對稱式光學結構有利於光學鏡頭的像差校正,並利用非球面、二元光學技術校正高級像差。本實現新型結構簡單,在-40℃~72℃的溫度範圍,鏡頭溫度補償準確、可靠,成像清晰,技術參數穩定並具有超強光、大視場特性,能提高熱成像儀的可分辨溫差、作用距離、觀察範圍等技術性能。
文檔編號G02B13/14GK201765372SQ20102025801
公開日2011年3月16日 申請日期2010年7月14日 優先權日2010年7月14日
發明者丁黎梅, 劉玉英, 張瑩昭, 李洪兵, 李茂忠, 白玉琢, 陳勇林, 陳驥 申請人:昆明物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