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溫泉區地熱的城市暖氣供應系統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6-04 09:09:11 1
專利名稱:利用溫泉區地熱的城市暖氣供應系統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暖氣供應裝置,特別是一種利用溫泉區地熱的城市暖氣供應
系統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歐美大量使用的冬季暖氣供應設備,所使用能源一般來自天然氣與燃油。中 國國內主要以煤發電,住宅小區或辦公大樓以煤或天然氣供暖,個別家庭取暖常以電暖器 或電力空調系統為主。無論天然氣、燃油或煤,所產生廢氣特別是二氧化碳都是地球暖化環 境汙染的罪魁禍首。 相對來說,地熱是一種低汙染的清淨能源,全球有22個國家每年以地熱生產約 11,000麗電力。但各國地熱僅用來生產電力,一般以水蒸氣帶動渦輪發電,地熱不足時以雙 介質系統發電,所生成電力再輸送至用戶以電能方式供熱。這種過程涉及能量轉換,是非常 不經濟的運作模式。 還有一種地熱供暖空調技術,是將一般地下水抽出,利用地下水的相對恆溫在冬 季作為熱泵供暖提升冬季室內溫度。雖然這種技術運動部件少,工作可靠,能耗低,但這種 空調系統中的除溼裝置結構比較複雜,造價較高。特別是,在現今水資源越來越緊張的情況 下,將抽出的地下水排放掉,浪費了寶貴的地下水資源。更重要的是,此種地熱空調技術所 提供熱量很有限,只能作為非常有限的輔助供熱,基本上仍需另加其他能源。 上述的兩種都未合理或有效地利用溫泉區地熱,成本也相對較高,更有嚴重的管 路腐蝕問題。而我國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乃至東北地區都有尚未充分利用的溫泉地熱資 源。 長久以來,人們需要一種利用溫泉區地熱直接產生熱空氣的城市暖氣供應系統裝置。
實用新型內容針對上述現有技術的缺陷,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利用溫泉區地熱針 對城市居民提供廉價的暖氣供應系統裝置,它能利用自然界溫泉區地底高至30(TC的地下 溫度來加熱空氣直接用於大規模滿足城市居民的暖氣需求的用途。 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利用地熱直接供熱的環保空調系統, 它環保,對環境無破壞。它不經過能量轉換,因此不浪費能源。它有效利用地熱,從而抵消 因地球暖化導至地表下升溫所引發的地震等災害。 本實用新型的更進一步的目的還在於提供一種利用城市附近溫泉區地熱作為暖 氣直接供應來源,它通過吸取高空較低汙染的新鮮空氣,再由溫泉區地熱來加熱後,以之調 節冬季城市居民室內或其它場所的所需溫度。 為了實現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本實用新型採用了以下技術方案利用溫泉區地熱 的城市暖氣供應系統裝置,包括空氣加熱系統,是由進氣管、W型多級加熱管、輸出導管組成,進氣管豎立50-100米高於地表,進氣管延伸入溫泉區地底約50-100米處廻轉成W型加
熱管平行豎立排列於地表以下,冷空氣由進氣管通過該W型多重加熱管中下方的加熱網成
為熱空氣,再由具絕緣保暖功能的輸出導管分別輸送至城市居民住宅中。 為了保證上述的空氣加熱系統的穩定可靠,在進氣管或者W型加熱管以及輸出導
管內設置有單向閥。考慮到熱空氣可能反向逸失,最好所述的單向閥設置在進氣管與輸出
導管支管內。設置在輸出導管用戶輸出端的單向閥的用途是可以控制不同用戶乃至不同房
間的需要不需要暖氣的房間,將單向閥關掉即可。 為了滿足上述的空氣加熱系統輸出端的恆壓要求,在加壓室設置有多段式加壓 泵,當輸出導管內熱空氣密度下降低於一定程度,加壓泵馬達將自動開啟,到達壓力標準後 將自動關閉。 為了達到上述的空氣加熱系統輸出端的恆溫要求,在加溫塔內設置有多段式控溫 閥門,當輸出導管內溫度低於一定溫度,該控溫閥門將自動開啟,使空氣回流至加熱管區。 當輸出導管內溫度升高超過一定溫度時,閥門將自動關閉。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效果更佳,可以在所述的進氣管口設置系列漏鬥型空氣導入 裝置。該漏鬥型空氣導入裝置隨風轉動並設置有空氣導入稜與空氣過濾器,從而將高空低 汙染新鮮大氣更足量地運移並過濾進入進氣管。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於利用溫泉區的地熱來供應城市暖氣需求,實現了本 實用新型的第一 目的;環保,不損耗溫泉區地下水資源,也就是不改變地質現狀,對地質環 境無破壞,因此不會引起地表下陷等災害。實現了本實用新型的第二目的;防災,更進一步, 因為釋放了地球暖化所造成地表下升溫的多餘能量,因此可預防及化解地震及其他因地球 暖化所引起天災,實現了本實用新型的第三目的;清潔空氣,並且將高空受汙染小的大氣運 移到低空,改進空氣品質,實現了本實用新型的第四目的;節能,通過自然的空氣流動,在不 耗損任何能源的條件下,來滿足城市居民冬季的暖氣供應需求,實現了本實用新型的第五 目的。
以下將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漏鬥型空氣導入裝置結構示意圖。
圖中 10-進氣管;ll-進氣閥;12-單向進氣活門;13-進氣壓力表;14_進氣加壓泵馬 達;20-W型加熱管;21-加熱網;22-恆壓閥;30_加壓塔;31_熱空氣加壓泵馬達;32_熱空 氣壓力表;33-熱空氣控制閥;41-恆溫閥-A ;42-恆溫閥-B ;40_加溫塔;50-輸出導管; 51-輸出導管支管;52-單向閥;60-漏鬥型空氣導入裝置;61-空氣導入稜。
具體實施方式參照附圖l,利用地熱淺深溫差效應的環保空調系統,包括一進氣管IO,該進氣管 10豎立地表高50-100米,將該進氣管10另一端延伸至溫泉區地底50米至100米深處連接 W型加熱管20,該W型加熱管20底部有多層加熱網21使空氣快速加熱,該W型加熱管20另一端連接加壓塔30。熱空氣加壓泵馬達31將W型加熱管20內的經過加熱後的空氣抽入 加壓塔30內,為了保證加壓塔30的安全,在其上設有熱空氣壓力表32,當加壓塔30內氣壓 低於工作氣壓時,恆壓閥22自動打開使熱空氣加壓泵馬達31工作,使加壓塔30內氣壓增 大到工作壓力範圍;當加壓塔30內大氣壓達到額定壓力範圍時,恆壓閥22自動關閉,停止 熱空氣的輸入。為了進一步保障加壓塔30的安全性,在其上還設有熱空氣控制閥33。加壓 塔30平行延伸於地表下連接一個或多個加溫塔40,該加溫塔40的功能是當輸出管50內的 溫度下降低於一定溫度時,加溫塔40所連接的恆溫閥-B42將自動開啟釋放熱空氣進入輸 出導管50。輸出導管50通過各個輸出導管支管51輸送至各用戶,並在各導管支管上均設 單向閥52,單向閥52可以控制不同用戶乃至不同房間的需要不想要需要暖氣的房間,將 單向閥52關掉即可。當加溫塔40本身溫度下降低於一定溫度時,加溫塔40所連接的入口 端恆溫閥-A41將自動開啟引入系統熱空氣。 進氣管10通過進氣加壓泵馬達14吸入高空新鮮空氣,並在進氣管內設進氣閥11 及進氣壓力表13,以便對系統內的氣壓進行實時監控。為了防止下部熱空氣從進氣管10內 外洩,在進氣管上設置單向進氣活門12。進氣管10高空頂端新鮮空氣入口處設置一漏鬥型 空氣導入裝置60,該漏鬥型空氣導入裝置60隨風轉動並設置有空氣導入稜61 ,參照圖2,從 而將低汙染高空新鮮空氣大量引入。
權利要求一種利用溫泉區地熱的城市暖氣供應系統裝置,包括一空氣加熱管道,其特徵在於該空氣加熱管道設置進氣管、W型加熱管、加壓塔、加溫塔、輸出導管部分,進氣管一端高出地面引進空氣,另一端連接埋於地下的W型加熱管,W型加熱管輸出端設加壓塔、加溫塔,最後通過輸出導管進入用戶端。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溫泉區地熱的城市暖氣供應系統裝置,其特徵在於在所述的進氣管內設置有單向進氣活門。
3.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溫泉區地熱的城市暖氣供應系統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的W型加熱管設置為W型平行排列。
4. 根據權利要求1或3所述的利用溫泉區地熱的城市暖氣供應系統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的W型加熱管內設置有加熱網。
5.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溫泉區地熱的城市暖氣供應系統裝置,其特徵在於在所述的W型加熱管出口端設置有恆壓閥。
6.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溫泉區地熱的城市暖氣供應系統裝置,其特徵在於在所述的恆壓閥設置出口端設有加壓塔。
7.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溫泉區地熱的城市暖氣供應系統裝置,其特徵在於在所述的加壓塔設置出口端設有加溫塔。
8.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溫泉區地熱的城市暖氣供應系統裝置,其特徵在於在所述的加溫塔設置入口與出口端設有恆溫閥。
9.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溫泉區地熱的城市暖氣供應系統裝置,其特徵在於在所述的加溫塔連接輸出導管。
10.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利用溫泉區地熱的城市暖氣供應系統裝置,其特徵在於在所述的進氣管進氣端設置有漏鬥型空氣導入裝置。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利用溫泉區地熱的城市暖氣供應系統裝置,包括空氣加熱系統,是由進氣管、W型多級加熱管、輸出導管組成,進氣管豎立50-100米於地表,進氣管延伸入溫泉區地底約50-100米處迴轉成W型加熱管平行豎立排列於地表以下,冷空氣由進氣管通過該W型多重加熱管中下方的加熱網成為熱空氣,再由具絕緣保暖功能的輸出導管分別輸送至城市居民住宅中。在W型加熱管與輸出導管間設置有加壓塔與加溫塔與多段式恆溫閥,當輸出導管內溫度低於一定溫度,該恆溫閥將自動開啟,使空氣回流至加溫塔。當輸出導管內溫度升高超過一定溫度時,閥門將自動關閉。在W型加熱管輸出端設置有加壓塔,當系統內熱空氣密度下降低於一定程度,加壓塔連接的加壓泵馬達將自動開啟,到達壓力標準後將自動關閉。加溫塔入口端有恆溫閥,當系統溫度下降低於一定程度,恆溫閥將自動開啟,引入熱空氣。進氣管口設置系列漏鬥型空氣導入裝置。該漏鬥型空氣導入裝置隨風轉動並設置有空氣導入稜與空氣過濾器,從而將高空低汙染新鮮大氣更足量地運移並過濾進入進氣管。
文檔編號F24J3/08GK201443802SQ20082020341
公開日2010年4月28日 申請日期2008年11月14日 優先權日2008年11月14日
發明者李哲平 申請人:李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