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石灰消化及顆粒分離裝置、石灰乳製備投加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5-28 10:01:06 1
專利名稱:生石灰消化及顆粒分離裝置、石灰乳製備投加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生石灰消化裝置,具體涉及生石灰消化及顆粒分離裝置;本 實用新型還涉及石灰乳製備投加裝置,特別涉及利用生石灰製備石灰乳的石灰乳製備投加裝置。
背景技術:
在鋼鐵行業冷軋廢水的處理中,酸性廢水需採用石灰乳進行中和,並形成金屬氫 氧化物的沉澱。現在一般採用熟石灰製備成石灰乳然後投加。實際上,容易獲得並且成本 較低的是生石灰。 授權公告號CN2858643Y,授權公告日為2007年1月17日的實用新型專利說明書 公開了一種石灰粉制乳配製裝置,其以石灰粉為進投料的制乳裝置,其包括配製箱體或罐 體及其液位計,攪拌器及防堵罩,石灰粉計量鬥及其上、下氣動插板閥,下料管,石灰料倉, 排氣管,出乳閥和進水管道及其進水閥,在進水管道上還設有噴淋水閥,該噴淋水閥通過管 道連接有設置在該箱體或罐體內的、均布的大角度噴嘴。所述的配製箱體或罐體,當其以生 石灰粉為進投料時,要為該配製箱體或罐體設置專供消化反應的消化水箱和液位計,該消 化水箱通過管道及其消化進水閥,接通入配製箱體或罐體。 這種石灰粉制乳配製裝置在運行過程中,會產生粉塵汙染環境,下料容易堵塞,此 外無法清理掉生石灰中的顆粒。這種石灰粉制乳配製裝置自動化程度低。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的第一方面在於提出一種生石灰消化及顆粒分離裝置,以解決
現在的生石灰消化裝置無法清理掉生石灰中的顆粒的問題。 生石灰消化及顆粒分離裝置,包括 密閉式的消化槽,所述消化槽主要由頂板、底板和前後左右四塊側板組成; 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所述第一隔板與所述消化槽的頂板和前後兩側板連接,所
述第二隔板設置在所述第一隔板的右邊,所述第二隔板與所述消化槽的底板和前後兩側板
連接,如此形成的夾層結構將所述消化槽分隔為第一消化腔和第二消化腔; 攪拌所述第一消化腔中的物料的第一攪拌機,所述第一攪拌機設置在所述頂板
上; 攪拌所述第二消化腔中的物料的第二攪拌機,所述第二攪拌機設置在所述頂板 上; 消化槽的進料口 ,所述消化槽的進料口設置在所述頂板上,位於所述第一消化腔 上; 消化槽的進水口 ,所述消化槽的進水口設置在所述頂板上,位於所述第一消化腔 上; 消化槽進水管道,所述消化槽進水管道的一頭與所述消化槽的進水口連接;[0014] 消化槽進水管道控制閥,所述消化槽進水管道控制閥設置在所述消化槽進水管道 上; 密閉式的撈渣槽,所述撈渣槽的後側板為所述消化槽的前側板; 撈渣槽的進料口,所述撈渣槽的進料口設置在所述消化槽的前側板上,位於所述
第二消化腔上; 用作螺旋撈渣機的螺旋輸送機,所述螺旋輸送機無軸且葉片帶孔,所述螺旋輸送
機傾斜設置在所述撈渣槽中,所述螺旋輸送機的出料口位於所述撈渣槽之外; 排渣管,所述排渣管的一頭連接所述螺旋輸送機的出料口 ; 撈渣槽的出料口 ,所述撈渣槽的出料口設置在所述撈渣槽的側板上。 本實用新型的密閉式的消化槽,使用螺旋輸送機作為撈渣機,螺旋輸送機無軸且
葉片帶孔,當將第二消化腔中的物料進行輸送時,液體可回流進撈渣槽,而顆粒則輸送到了
排渣管,所以可以實現在消化後的生石灰中撈渣。 為了使生石灰消化完全,設置了兩個消化腔,為了進入第一消化腔的生石灰不直 接湧入第二消化腔,設置了由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形成的夾層結構。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的第二方面在於提出一種石灰乳製備投加裝置,以解決現在的 利用生石灰製備石灰乳的石灰乳製備投加裝置下料容易堵塞,此外無法清理掉生石灰中的 顆粒的問題。 石灰乳製備投加裝置,包括 進料管; 生石灰料倉,所述生石灰料倉包括頂部的進料口和底部的出料口,所述進料管的 一頭連接所述生石灰料倉的進料口 ; 下料振蕩器,所述下料振蕩器與所述生石灰料倉的出料口連接; 插板閥,所述插板閥的進口與所述下料振蕩器連接; 給料機,所述給料機的進料口與所述插板閥的出口連接; 生石灰消化及顆粒分離裝置,所述生石灰消化及顆粒分離裝置如前面所述,所述
生石灰消化及顆粒分離裝置的消化槽的進料口連接所述給料機的出料口; 石灰乳攪拌罐,所述石灰乳攪拌罐的進料口與所述生石灰消化及顆粒分離裝置的
撈渣槽的出料口連接; 進水管道,所述石灰乳攪拌罐上開有進水口 ,所述進水管道連接所述石灰乳攪拌 罐的進水口; 進水管道控制閥,所述進管上設置有進水管道控制閥; 投加管道,所述投加管道的一頭與所述石灰乳攪拌罐連接,另一頭與投加點連 接; 投加泵,所述投加泵設置在所述投加管道上; 投加管道控制閥,所述投加管道控制閥設置在所述投加管道上,位於所述投加泵 的下遊。 本實用新型的石灰乳製備投加裝置,因為設置了下料振蕩器,所以下料順暢,不堵 塞,又因為設置了生石灰消化及顆粒分離裝置,可以分離出生石灰中的雜質顆粒。
圖1是具體實施方式
中所述的石灰乳製備投加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具體實施方式
中所述的生石灰消化及顆粒分離裝置的正視方向的透視圖。 圖3是具體實施方式
中所述的生石灰消化及顆粒分離裝置的俯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
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 參見圖1。石灰乳製備投加裝置,包括進料管1、生石灰料倉2、下料振蕩器3、插 板閥4、給料機5、生石灰消化及顆粒分離裝置6、石灰乳攪拌罐7、進水管道(圖中未示出)、 進水管道控制閥(圖中未示出)、投加管道(圖中未示出)、投加泵(圖中未示出)、投加管 道控制閥(圖中未示出)、消化槽進水管道(圖中未示出)、消化槽進水管道控制閥(圖中 未示出)。 生石灰料倉2包括頂部的進料口及底部的出料口。進料管1的一頭連接生石灰料 倉2的進料口,另一頭在進料時與料粉車的出料口連接。下料振蕩器3與生石灰料倉2的 出料口連接。插板閥4的進口與下料振蕩器3連接。給料機5採用定量給料機5,定量給料 機5的進料口與插板閥4的出口連接。 生石灰消化及顆粒分離裝置6將生石灰消化成熟石灰並將其中的雜質顆粒分離, 生石灰消化及顆粒分離裝置6的進料口連接定量給料機5的出料口 。 如圖2、3所示。生石灰消化及顆粒分離裝置,包括密閉式的消化槽、第一隔板67 和第二隔板68、密閉式的撈渣槽613、螺旋輸送機614、排渣管615。 密閉式的消化槽主要由頂板61、底板62、前側板63、後側板64、左側板65、右側板 66組成。 第一隔板67與消化槽的頂板61和前後兩側板63、64連接,第二隔板68設置在第 一隔板67的右邊,第二隔板68與消化槽的底板62和前後兩側板63、64連接,如此形成的 夾層結構將消化槽分隔為第一消化腔69和第二消化腔610。 在頂板61上設置有攪拌第一消化腔中的物料的第一攪拌機611和攪拌第二消化 腔中的物料的第二攪拌機612。 在頂板61上設置有消化槽的進料口 、進水口 ,進料口 、進水口位於第一消化腔69 上。消化槽進水管道的一頭與消化槽的進水口連接。在消化槽進水管道上設置有消化槽進 水管道控制閥。 撈渣槽613為密閉式,撈渣槽613的的後側板為消化槽的前側板63。在消化槽的 前側板63上設置有撈渣槽的進料口 630,撈渣槽的進料口 630位於第二消化腔上。 螺旋輸送機614在本實用新型中用作撈渣機,螺旋輸送機614傾斜設置在撈渣槽 613中,螺旋輸送機614的出料口位於撈渣槽613之外。螺旋輸送機614無軸且葉片帶孔, 葉片每螺旋120。設置一個孔。排渣管615的一頭連接螺旋輸送機的出料口。消化後的生 石灰中的無法消化的顆粒從排渣管615排出。在撈渣槽613的前側板上撈渣槽的出料口, 消化後的生石灰從出料口排出。 石灰乳攪拌罐7的進料口與生石灰消化及顆粒分離裝置6的出料口連接。投加管 道的一頭與石灰乳攪拌罐連接,另一頭與投加點連接;投加泵設置在投加管道上。[0052] 本實用新型的石灰乳製備投加裝置,整體上是密閉設置,所以在工作中不會有粉 塵溢出。 在生石灰料倉2上還設置有布袋除塵器8。在生石灰料倉2頂部開有灰塵出口,布 袋除塵器8設置在生石灰料倉2頂上,布袋除塵器8的用於在上料時將生石灰料倉2抽真空。 所述石灰乳製備投加裝置還包括自動控制系統,所述自動控制系統包括 檢測生石灰料倉中最高料位的第一料位計9,第一料位計9設置在生石灰料倉2
上; 檢測生石灰料倉中最低料位的第二料位計IO,第二料位計10設置在生石灰料倉2 上,位置低於所述第一料位計9 ; 液位計(圖中未示出),液位計設置在石灰乳攪拌罐7上; PLC電控櫃,所述PLC電控櫃一頭連接電源,另一頭連接第一料位計9、第二料位計
10、液位計、下料振蕩器3、定量給料機5、攪拌機611、612、螺旋輸送機614、石灰乳攪拌罐自
帶的攪拌機(圖中未示出)、石灰乳投加泵、布袋除塵器8 ; 消化槽進水管道控制閥是電磁閥,電池閥與PLC電控櫃連接; 進水管道控制閥是電磁閥,電磁閥與所述PLC電控櫃連接; 投加管道控制閥是管夾閥,管夾閥與所述PLC電控櫃連接。 PLC電控櫃可以設置在任何方便的位置。 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所述。 生石灰料倉2帶有第一料位計9、第二料位計IO,根據料位的高低決定進料與否, 當生石灰料倉2需要填充石灰時,將進料管1接粉料車(圖中未示出),並打開料粉車上的 空壓機開始進料,保證投料時的粉塵集結在布袋內,空氣能順暢地排至大氣。 當生石灰料倉2中的生石灰堆積到高料位時關閉空壓機結束投料,然後啟動布袋 除塵器8的振動電機,布袋中的粉塵振落進入生石灰料倉2,延時一段時間後關閉。 石灰乳攪拌罐7上的液位計為超聲波液位計,當罐內液位降至中液位時,開始配 料。先開啟下料振蕩器3以及定量給料機5、生石灰消化及顆粒分離裝置6及消化槽進水管 道控制閥電磁閥,同時打開石灰乳攪拌罐7的進水管道控制閥。從定量給料機5輸送生石灰 進第一消化腔69,消化槽進水管道輸送水進第一消化腔69,在攪拌機611的攪拌下生石灰 消化,然後從夾層結構進入第二消化腔610,在攪拌機612的攪拌下繼續消化。第二消化腔 610中消化後的生石灰進入撈渣槽,無法消化的顆粒被螺旋輸送機撈除,通過排渣管615排 除,消化後的生石灰則進入石灰乳攪拌罐7。當石灰乳攪拌罐7液位達到高液位時,關閉進 水管道控制閥和下料振蕩器3、定量給料機5、生石灰消化及顆粒分離裝置6,配料完成。需 要時可以向投加點進行投加。定量給料機5採用變頻調速裝置,根據配製濃度要求,調整給 料量。石灰乳攪拌罐7上的攪拌機處於常開狀態。當石灰乳攪拌罐7液位達到低液位時, 自動關閉攪拌機、投加泵。 本技術領域中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認識到,以上的具體實施方式
僅是用來說明本 實用新型,而並非用作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定,只要在本實用新型的實質精神範圍內,對以 上所述具體實施方式
的變化、變型都將落在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書範圍內。
權利要求生石灰消化及顆粒分離裝置,其特徵在於,包括密閉式的消化槽,所述消化槽主要由頂板、底板和前後左右四塊側板組成;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所述第一隔板與所述消化槽的頂板和前後兩側板連接,所述第二隔板設置在所述第一隔板的右邊,所述第二隔板與所述消化槽的底板和前後兩側板連接,如此形成的夾層結構將所述消化槽分隔為第一消化腔和第二消化腔;攪拌所述第一消化腔中的物料的第一攪拌機,所述第一攪拌機設置在所述頂板上;攪拌所述第二消化腔中的物料的第二攪拌機,所述第二攪拌機設置在所述頂板上;消化槽的進料口,所述消化槽的進料口設置在所述頂板上,位於所述第一消化腔上;消化槽的進水口,所述消化槽的進水口設置在所述頂板上,位於所述第一消化腔上;消化槽進水管道,所述消化槽進水管道的一頭與所述消化槽的進水口連接;消化槽進水管道控制閥,所述消化槽進水管道控制閥設置在所述消化槽進水管道上;密閉式的撈渣槽,所述撈渣槽的後側板為所述消化槽的前側板;撈渣槽的進料口,所述撈渣槽的進料口設置在所述消化槽的前側板上,位於所述第二消化腔上;用作螺旋撈渣機的螺旋輸送機,所述螺旋輸送機無軸且葉片帶孔,所述螺旋輸送機傾斜設置在所述撈渣槽中,所述螺旋輸送機的出料口位於所述撈渣槽之外;排渣管,所述排渣管的一頭連接所述螺旋輸送機的出料口;撈渣槽的出料口,所述撈渣槽的出料口設置在所述撈渣槽的側板上。
2. 石灰乳製備投加裝置,其特徵在於,包括 進料管;生石灰料倉,所述生石灰料倉包括頂部的進料口和底部的出料口,所述進料管的一頭 連接所述生石灰料倉的進料口;下料振蕩器,所述下料振蕩器與所述生石灰料倉的出料口連接; 插板閥,所述插板閥的進口與所述下料振蕩器連接; 給料機,所述給料機的進料口與所述插板閥的出口連接;生石灰消化及顆粒分離裝置,所述生石灰消化及顆粒分離裝置如權權利要求1所述, 所述生石灰消化及顆粒分離裝置的消化槽的進料口連接所述給料機的出料口;石灰乳攪拌罐,所述石灰乳攪拌罐的進料口與所述生石灰消化及顆粒分離裝置的撈渣 槽的出料口連接;進水管道,所述石灰乳攪拌罐上開有進水口 ,所述進水管道連接所述石灰乳攪拌罐的 進水口 ;進水管道控制閥,所述進管上設置有進水管道控制閥;投加管道,所述投加管道的一頭與所述石灰乳攪拌罐連接,另一頭與投加點連接; 投加泵,所述投加泵設置在所述投加管道上;投加管道控制閥,所述投加管道控制閥設置在所述投加管道上,位於所述投加泵的下遊。
3.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石灰乳製備投加裝置,其特徵在於該石灰乳製備投加裝置 還包括布袋除塵器,在所述生石灰料倉頂部開有灰塵出口 ,所述布袋除塵器設置在所述生 石灰料倉頂上,所述布袋除塵器的灰塵進口與所述生石灰料倉的灰塵出口連接。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石灰乳製備投加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石灰乳製備投加裝置還包括自動控制系統,所述自動控制系統包括檢測所述生石灰料倉中最高料位的第一料位計,所述第一料位計設置在所述生石灰料 倉上;檢測所述生石灰料倉中最低料位的第二料位計,所述第二料位計設置在所述生石灰料 倉上,位置低於所述第一料位計;液位計,所述液位計設置在所述石灰乳攪拌罐上;PLC電控櫃,所述PLC電控櫃一頭連接電源,另一頭連接所述第一料位計、所述第二料 位計、所述液位計、所述下料振蕩器、所述給料機、所述攪拌機、所述螺旋輸送機、所述石灰 乳投加泵、所述布袋除塵器;所述消化槽進水管道控制閥是電磁閥,所述電池閥與所述PLC電控櫃連接; 所述進水管道控制閥是電磁閥,所述電磁閥與所述PLC電控櫃連接; 所述投加管道控制閥是管夾閥,所述管夾閥與所述PLC電控櫃連接。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生石灰消化及顆粒分離裝置,還涉及利用生石灰製備石灰乳的石灰乳製備投加裝置。生石灰消化及顆粒分離裝置主要包括消化槽、螺旋輸送機、撈渣槽。本實用新型利用螺旋輸送機作為撈渣機,解決了現有技術中的生石灰消化裝置無法清除顆粒的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石灰乳製備投加裝置包括上述生石灰消化及顆粒分離裝置和下料振蕩器,解決了現在的生石灰消化裝置無法清理掉生石灰中的顆粒的問題。
文檔編號C04B2/08GK201538744SQ20092021052
公開日2010年8月4日 申請日期2009年9月30日 優先權日2009年9月30日
發明者劉必松, 魏偉, 魯水橋 申請人:上海東振環保工程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