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潛水式雙頭增氧機的製作方法
2023-05-28 00:35:46 3
專利名稱:一種潛水式雙頭增氧機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機電設備,具體涉及一種水產養殖使用的潛水式雙頭增氧機。
技術背景目前,水產養殖業大量推廣使用潛水式增氧機,以滿足大面積高密度水產品飼養的需要。潛水式增氧機以高效溶解空氣中的氧分子,促進水體循環、消除水體分層現象,分解水中有害物質等的功效在水產養殖業中贏得高產穩產發揮重大的作用。現有常用的潛水式增氧機中,有單頭單氣室和雙頭雙氣室等機型,其基本工作原理是由浮條與吸氣管聯接,懸掛潛水式電機,電機以高速旋轉的形式帶動螺旋水葉將空氣吸入混氣室。在高速旋轉的水葉驅動下,將水面的空氣迅速混合成無數小氣泡,小氣泡在爆裂時產生大量的負離子,使水體迅速溶解氧氣。並且水葉旋轉所產生的推力將含氧量高的水體推至30-40米遠,使得池水循環流動,氧氣分布均勻。
這類增氧機的不足是混氣室都採用兩個進氣口,使一部分空氣被分流逸出,影響混氣室的空氣吸入量。尤其是同軸雙頭雙氣室的潛水式增氧機,兩個混氣室用四支彎管並聯相通,工作時氣流相互幹擾,進氣管吸入空氣更少,工作效率低,未能真正起到一機兩用的效果。而且在製作工藝上分流管多處彎曲轉角,不易加工,也減少了空氣吸入量。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同軸雙頭各有獨立混氣室的潛水式雙頭增氧機。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一種潛水式雙頭增氧機,包括浮條、固定在浮條上的吸氣管以及與吸氣管相連的潛水電機,潛水電機的兩個同軸輸出端上分別設有螺旋水葉,其特徵在於所述潛水電機的兩端分別設有獨立混氣室,各混氣室分別通過其上設有的一個進氣口與各自的吸氣管連通。
所述潛水電機的兩個輸出端上設有旋向相反的螺旋水葉。
所述吸氣管平行設置在兩個混氣室上。
所述吸氣管通過套管螺母緊固在混氣室的進氣口上。
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潛水式雙頭增氧機,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採用獨立混氣室,混氣室只設一個進氣口直接與吸氣管相連,有利於空氣直接吸入混氣室,避免了進氣分流和混氣室串氣幹擾等的不利因素,並且吸氣管平行設在兩個混氣室上,增氧機工作平穩,真正達到一機兩用的目的,整機結構合理,製作簡單、節省材料降低成本,具有更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而且吸氣管與混氣室之間通過套筒螺母連接,結構簡單、操作方便。
附圖1現有潛水式單頭增氧機的結構原理圖;附圖2現有潛水式雙頭增氧機的結構原理圖;附圖3本實用新型潛水式雙頭增氧機的結構原理圖。
圖中1、吸氣管 2、套管螺母 3、潛水電機 4、正向螺旋水葉 5、反向螺旋水葉 6、浮條 7、混氣室具體實施方式
如附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潛水式雙頭增氧機由浮條部分、吸氣管部分和潛水式電機部分組成。兩支吸氣管1固定在浮條6上,分別與潛水電機3的兩個混氣室7相連通,並且吸氣管1平行設在兩個混氣室7上,使得增氧機平衡性提高。套管螺母2將吸氣管1密封緊固在混氣室7的進氣口;浮條6與吸氣管1相固定,懸浮在水面,水下潛水電機3的兩個輸出端分別設置正向螺旋水葉4與反向水螺旋葉5,潛水電機3高速運轉時,驅動正向螺旋水葉4與反向螺旋水葉5同軸旋轉,達到正反力矩平衡,並將混氣室7抽空形成負壓,通過各自獨立的吸氣管1吸入空氣,空氣經正、反螺旋水葉4、5與水池中的水高密混合成霧狀氣泡,氣泡爆裂時產生大量的負離子,水池完全溶氧,正向螺旋水葉4與反向水螺旋葉5各向一端推動水流,使整個水池氧氣分布均勻。
權利要求1.一種潛水式雙頭增氧機,包括浮條、固定在浮條上的吸氣管以及與吸氣管相連的潛水電機,潛水電機的兩個同軸輸出端上分別設有螺旋水葉,其特徵在於所述潛水電機的兩端分別設有獨立混氣室,各混氣室分別通過其上設有的一個進氣口與各自的吸氣管連通。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潛水式雙頭增氧機,其特徵在於所述潛水電機的兩個輸出端上設有旋向相反的螺旋水葉。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潛水式雙頭增氧機,其特徵在於所述吸氣管平行設置在兩個混氣室上。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潛水式雙頭增氧機,其特徵在於所述吸氣管通過套管螺母緊固在混氣室的進氣口上。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機電設備,具體涉及一種水產養殖使用的潛水式雙頭增氧機。這種潛水式雙頭增氧機,包括浮條、固定在浮條上的吸氣管以及與吸氣管相連的潛水電機,潛水電機的兩個同軸輸出端上分別設有螺旋水葉,並分別設有獨立混氣室,各混氣室分別通過其上設有的一個進氣口與各自的吸氣管連通。它採用獨立混氣室,混氣室只設一個進氣口直接與吸氣管相連,有利於空氣直接吸入混混氣室,避免了進氣分流和混氣室串氣幹擾等的不利因素,並且吸氣管分設在兩個混氣室的對側,增氧機工作平穩,真正達到一機兩用的目的,使整機結構合理,製作簡單、節省材料降低成本,具有更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文檔編號C02F7/00GK2770349SQ20052005374
公開日2006年4月12日 申請日期2005年1月11日 優先權日2005年1月11日
發明者譚成富 申請人:譚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