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於汽車模板件衝孔翻邊一次成形的衝頭的製作方法
2023-05-27 23:43:56 2
本實用新型涉及衝壓模具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用於汽車模板件衝孔翻邊一次成形的衝頭。
背景技術:
衝孔,是將廢料沿封閉輪廓從材料或工序件上分離的一種衝壓工序,在材料或工序件上獲得需要的孔。翻邊,是沿內孔周圍將材料翻成側立凸緣的一種衝壓工序。在現有技術中,衝孔和翻邊需要在兩套模具中分別作業,這樣不但增加了工序,提高了模具的造價成本,而且兩次衝壓還會對精度造成不良影響。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用於汽車模板件衝孔翻邊一次成形的衝頭,可以在一次衝壓過程中完成衝孔和翻邊兩道工序。
為達此目的,本實用新型採用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用於汽車模板件衝孔翻邊一次成形的衝頭,包括衝杆和設置在所述衝杆頂部的衝頭,所述衝頭包括衝孔部和翻邊部,所述翻邊部呈圓錐形,所述圓錐形的切線為弧線,所述圓錐形翻邊部的大圓端與所述衝杆連接,所述圓錐形翻邊部的小圓端設置有所述衝孔部。
作為優選,所述衝孔部包括第一衝孔部、第二衝孔部和半圓形頭,所述第二衝孔部設置在圓錐形翻邊部的小圓端,所述第一衝孔部位於所述第二衝孔部的頂端,所述第一衝孔部的頂端設置有所述半圓形頭,所述第一衝孔部和第二衝孔部均為圓柱形,且所述第一衝孔部的直徑小於所述第二衝孔部的直徑。
作為優選,所述第一衝孔部的直徑為1-3mm,所述第二衝孔部的直徑為 2-4mm。
作為優選,所述第一衝孔部的直徑為2mm,所述第二衝孔部的直徑為3mm。
作為優選,所述衝杆的長度為100-105mm,所述衝杆的直徑為18-22mm。
作為優選,所述衝杆底部中心處設置有連接孔,用於連接動力源。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實用新型操作方便,結構設計合理,用於板材衝壓過程中的衝孔和翻邊,在衝裁過程中,先由前端的衝孔部將板材衝出孔,再由衝孔部後端帶有造型的翻邊部對板件翻邊成形,在操作過程中無需更換模具,有效減少了工序排布,有利於節約模具的製造成本,而且可以提高板件成形的準確性。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
1-衝杆;2-翻邊部;31-半圓形頭;32-第一衝孔部;33-第二衝孔部;4-連接孔。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並通過具體實施方式來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
實施例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用於汽車模板件衝孔翻邊一次成形的衝頭,用於板材衝壓過程中的衝孔和翻邊,包括衝杆1和設置在所述衝杆1頂部的衝頭,所述衝頭包括衝孔部和翻邊部2,所述翻邊部2呈圓錐形,為了使翻邊後板材外形美觀,所以將所述圓錐形的切線設計為弧線狀,所述圓錐形翻邊部2的大圓端與所述衝杆1連接,所述圓錐形翻邊部2的小圓端設置有所述衝孔部。在衝裁過程中,先由前端的衝孔部將板材衝出孔,再由衝孔部後端帶有造型的 翻邊部2對板件翻邊成形,在操作過程中無需更換模具,有效減少了工序排布,並且在一次衝裁中完成衝孔和翻邊兩個動作,可以保證翻邊孔的位置精度,避免了兩次衝壓帶來的精度影響。
所述衝孔部包括第一衝孔部32、第二衝孔部33和半圓形頭31,所述第二衝孔部33設置在圓錐形翻邊部2的小圓端,所述第一衝孔部32位於所述第二衝孔部33的頂端,所述第一衝孔部32的頂端設置有所述半圓形頭31,所述第一衝孔部32和第二衝孔部33均為圓柱形,且所述第一衝孔部32的直徑小於所述第二衝孔部33的直徑。所述第一衝孔部32的直徑為1-3mm,所述第二衝孔部33的直徑為2-4mm。優選的,所述第一衝孔部32的直徑為2mm,所述第二衝孔部33的直徑為3mm。在衝孔過程中先由半圓形頭31接觸板材,板材先被拉伸,當拉伸到極限時板材被刺破形成小孔,然後再由第一衝孔部32和第二衝孔部33依次穿過小孔,逐漸對小孔進行擴大,當第二衝孔部33完全穿過小孔時衝孔完成。
所述衝杆1的長度為100-105mm,所述衝杆1的直徑為18-22mm。所述衝杆1底部中心處設置有連接孔4,用於連接動力源,本實用新型在動力源的驅動下進行衝孔和翻邊,另外本實用新型在使用時與自製的衝頭固定座配合使用。
顯然,本實用新型的上述實施例僅僅是為了清楚說明本實用新型所作的舉例,而並非是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的限定。對於所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上述說明的基礎上還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變化或變動。這裡無需也無法對所有的實施方式予以窮舉。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的保護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