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位溶出法痕跡量元素測定儀專用電解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6-13 16:56:11 2
專利名稱:電位溶出法痕跡量元素測定儀專用電解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電位溶出法痕跡量元素測定儀的專用電解裝置,屬於電化學分析儀器技術領域。
電位溶出法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新的電化學分析方法,主要測定樣品中微量或痕跡量金屬元素含量,該方法的測定裝置包括電解裝置和檢測裝置兩部分。電解裝置由電解池、三根電極以及攪拌裝置三部分組成,現有的電解裝置為普通的電化學實驗通用的電解裝置,電解池採用普通燒杯,三根電極(鉑電解、玻璃狀碳棒電極、甘汞電極)插在燒杯蓋板上,攪拌裝置為電磁攪拌器。這種電解裝置對於電位溶出法來說存在著幾個缺陷,一是由於電極相對位置不易固定,檢測精度不易提高,測定結果重複性差,二是由於電解池、電極、攪拌裝置是分離的,且電磁攪拌器體積較大,因而不便攜帶。上述缺陷使得現有的測定裝置不能成為常規的痕跡量金屬元素測定儀。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設計一種電位溶出法痕跡量元素測定儀專用電解裝置。
本電解裝置由電解池、三根電極(鉑電極、玻璃狀碳棒電極、甘汞電極)、攪拌裝置等部分組成,其特徵是(參見附圖
)一、所述的電解池1為一個杯狀容器,容器內底面為園錐形,底部有一個帶有內螺紋的孔,孔上旋有一個中間有孔的螺釘狀電極套11,容器上有一個蓋2,蓋與容器之間用螺釘3固定,蓋上有一個進樣孔4,容器底部有一個洩樣孔5,洩樣孔上有一止逆閥6,另有一個L形鹽橋管7從容器底部側面插入容器內,其端部有一個微孔陶瓷材料製成的塞8;二、三根電極分別固定在電解池上,鉑電極絲9從容器壁直接插入容器內,並用粘合劑固定在容器壁上;玻璃狀碳棒電極10插在電極套11的頂部,將電極套11的孔密封堵住,另有一根金屬導電棒12從電極套11孔的底部插入,頂住玻璃狀碳棒電極,作為該電極的引出線;甘汞電極13固定在鹽橋管口蓋14上,插在鹽橋管中,鹽橋內充滿飽和鹽液,蓋14周邊與鹽橋管口外壁為插入式緊配合;三、攪拌裝置由微電機15和攪拌棒16組成,容器蓋上粘有一個微電機座套17,微電機軸向固定在座套17上,攪拌棒16從蓋2中心的孔中插入,粘接在微電機軸上,攪拌棒的頭部為紡錘形,橫向有一些不規則穿孔。
本裝置的主體部分可用有機玻璃、塑料等材料製成。
本電解裝置由於直接將電極固定在電解池上,電極位置相對固定,同時微型攪拌器也固定在電解池上,使得電解池、電極、攪拌裝置成為一個整體,一方面可以使測量精度和重複性得以提高,另一方面便於攜帶。另外,由於有專門的進樣、洩樣孔,使進樣,洩樣、清洗時操作簡單容易,便於連繼檢測。本專用電解裝置,配上相應的電位檢測裝置組成的痕跡量金屬元素測定儀,可廣泛用於臨床檢驗,保健普查,藥品和食品檢驗,環境鑑測,及科研教學等領域。
以下結合附圖給出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具體實施例。
附圖為本實用新型一個具體實施例的結構圖。
圖中1為電解池,2為電解池蓋,3為緊固螺釘,4為進樣孔,5為洩樣孔,6為止逆閥,7為L形鹽橋管,8為微孔陶瓷塞,9為鉑電極,10為玻璃狀碳棒電極,11為電極套,12為金屬導電棒,13為甘汞電極,14為鹽橋管口蓋,15為微電機,16為攪拌棒,17為微電機座套。
權利要求電位溶出法痕跡量元素測定儀專用電解裝置,包括電解池、三種電極(鉑電極、玻璃狀碳棒電極、甘汞電極)、攪拌裝置等,本實用新型的特徵是1、所述的電解池1為一個杯狀容器,容器內底面為園錐形,底部有一個帶有內螺紋的孔,孔上擰有一個中間有孔的螺釘狀電極套11,容器上有一個蓋2,蓋與容器之間用螺釘3固定,蓋上有一個進樣孔4,容器底部有一個洩樣孔5,洩樣孔上有一個止逆閥6,另有一個L形鹽橋管7,從容器底部側面插入容器內,其端部有一個微孔陶瓷材料製成的塞8;2、三根電極分別固定在電解池上,鉑電極絲9從容器壁直接插入容器內,並用粘合劑固定在容器壁上;玻璃狀碳棒電極10插在電極套11的頂部,將電極套11的孔密封堵住,另有一根金屬導電棒12從電極孔11的底部插入頂住玻璃狀碳棒電極;甘汞電極13固定在鹽橋管口蓋14上,插在鹽橋管中,鹽橋內充滿飽和鹽液,蓋14周邊與鹽橋管口外壁為插入式緊配合;3、攪拌裝置由微電機15和攪拌棒16組成,容器蓋上粘有一個微電機座套17,微電機軸向固定在座套17上,攪拌棒16從蓋2中心的孔中插入,粘接在微電機軸上,攪拌棒的頭部為紡錘形,橫向有一些不規則穿孔。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電位溶出法痕跡量元素測定儀的專用電解裝置,由電解池、電極(鉑電極、玻璃狀碳棒電極、甘汞電極)、攪拌裝置組成,本電解裝置的結構特徵是,電極和微型攪拌裝置均固定在電解池上,使得電解池、電極、攪拌裝置成為一個整體,另有專門的進、洩樣孔。本電解裝置用於電位溶出法測量痕跡量金屬元素,具有測量精度高,重複性好,進樣、洩樣、清洗操作方便,便於連續測量等一系列優點,可廣泛用於臨床檢驗,環境監測等。
文檔編號G01N27/26GK2045492SQ88220268
公開日1989年10月4日 申請日期1988年11月30日 優先權日1988年11月30日
發明者鄧伯莊 申請人:北京崑崙醫藥技術開發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