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最具影響力的電影明星(二十二大電影明星)
2023-06-22 12:35:13 1
《演員》以紀實結合影像資料的方式將於藍、秦怡、田華、于洋、金迪、謝芳、王曉棠、祝希娟等德藝雙馨藝術家對演藝生涯的感悟與思考展現在大銀幕上,對當下有著珍貴啟示價值。製圖:李潔
有這樣一批人,他們是公認的演藝界「明星」。早在物質條件匱乏的1960年代,印有他們照片的印刷品在幾個月內就獲得了70多萬張銷量;「男看王心剛,女看王曉棠」的民間說法還佐證,他們代表了幾代中國人的審美。但他們又與今天的某些明星截然不同。
昨晚,國內首部探討演員德藝的紀錄電影《演員》在上海舉行點映,引發了強烈反響。這是一部以新中國「二十二大電影明星」為切入點來回望歷史的影片,更是一部對當下有著珍貴啟示價值的影像志。導演潘奕霖與主創團隊用五年時間,以紀實結合影像資料的方式將於藍、秦怡、田華、于洋、金迪、謝芳、王曉棠、祝希娟等德藝雙馨藝術家對演藝生涯的感悟與思考,展現在大銀幕上。今天的人們得以看見,以「二十二大電影明星」為代表的老一輩藝術家,是如何用他們一生的藝術實踐詮釋「演員」的真諦。
大銀幕上,王曉棠說:「人間總是有一種東西比金錢更可貴。」謝芳說:「沒有觀眾,就沒有演員。」田華說:「演員不管演什麼戲,一定要真正投入,真悲無聲而哀,真嚴未發而威,真親未笑而和,是所以,貴真也。」與其說,這番真切感悟是老一輩藝術家們追憶似水年華,毋寧講,他們對演藝生涯的凝練,千言萬語其實都能匯成一句話——清清白白做人,認認真真演戲。
「以德為先」是他們入行的第一堂課
曾有人說,祝希娟是「二十二大電影明星」裡最幸運的那個,因為當年還是學生的她就憑《紅色娘子軍》裡吳瓊花一角,獲得了首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女演員獎。《演員》中再憶當年,老藝術家本人卻說,真正的幸運在於表演路上所學第一課就是「道德」, 「當年,我們學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體系前,第一課是留給『道德』的」。她記得,老師們總說, 「德為先。演員不要愛心中的自己,而要愛表演藝術本身」。
把道德擺在從藝的首要位置,這是老一輩藝術家們從師長身上得到的言傳身教,也是從無數原型人物的事跡中汲取的精神養分。
「江姐犧牲了,榮譽我們得了。」鏡頭前,時年97歲高齡的於藍說到此連連擺手,「請忘了我這個演員,而永遠記住江姐。」老藝術家回憶,出演江姐前,她把小說《紅巖》讀了又讀,將革命者在獄中的不屈與反抗、他們與敵人鬥爭的細節內化於心。「就是要表現革命烈士的崇高理想與信仰。」當演員抱定如是信念,「不要用眼淚告別,同志們,讓我們用歡笑來迎接勝利!」《烈火中永生》裡這句臺詞,迴響了半個多世紀的時空。
同樣,首映於1956年的《上甘嶺》能超越時間觸動一代又一代觀眾,也與演員們在精神向度上追隨英雄而密切相關。片中楊德才的扮演者張亮至今記得當年在朝鮮的親眼所見。1956年,他隨劇組趕到上甘嶺體驗生活,「一踏上那片土地我們就驚呆了,整座山頭一片焦土,沒有一棵樹,戰爭過去了三年,那裡仍沒有絲毫生機」。張建佑也參與了《上甘嶺》的拍攝,他說,在那場24天的戰役中,只有三個人活著回來,其中一位後來成了電影的軍事顧問。當年的老兵帶著劇組重返597.9高地、重述慘烈戰事時,每個演員都暗下決心要把戲拍好,不能愧對英烈,「我們不是靠演技在演戲,是靠真實情感在演戲、還原心中尊崇的英雄」。
他們用觀眾認可的作品贏得立身之本
《演員》裡,於藍、秦怡、田華、于洋、金迪、謝芳、王曉棠、祝希娟等出鏡的老一輩藝術家早已青春不再,但人們從沒忘記他們風華正茂時的模樣。在幾代中國觀眾心裡,他們就是《烈火中永生》的江姐與許雲峰,是《青春之歌》裡的林道靜、林紅,是《黨的女兒》中的李玉梅,也是《野火春風鬥古城》中的楊曉冬與金環、銀環……是什麼讓觀眾念念不忘?潘奕霖說: 「他們用作品贏得立身之本。」
事實上, 「二十二大電影明星」的演藝生涯,何嘗不是用作品詮釋「演員」真諦的長久實踐。《演員》裡收錄了老藝術家們塑造角色、贏得立身之本的苦功、真功。
總結自己出演《白毛女》的心得,田華說的每一句都與「真實的生活」相關。晉察冀邊區的風俗人情,她懂;割穀子、推碾子、打場等農活,她會;與父親相依為命的情感經歷,她也有。對生活的體驗、對生命的體察,悉數被演員化為表演的依據,一個「舊社會把人變成鬼,新中國把鬼變成人」的故事當然震撼人心。
于洋堅信,所有的細節都從生活中來。拍攝新中國第一部故事片《橋》時,東北電影製片廠的演員們融入了鐵路工廠的工人大家庭。近半年的下生活體驗中,所有人一起出工勞動,穿著煉鋼服,難分彼此。後來在拍攝《暴風驟雨》時,演員依然與他們塑造的人物「在一起」。他到過最窮的人家,老鄉熱情地把自己抽的菸袋遞過去。于洋說,「不要擦,馬上就放在嘴裡抽」,一個看似「不衛生」的舉動,瞬間拉近了演員和老鄉的距離,也拉近了塑造者與角色的距離。演員將這樣細微的觀察融入表演,也真正在實踐中領悟了文藝創作「為了誰」的問題。
在長春電影製片廠的日子裡,金迪每年都會去農村體驗生活,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但她印象最深的,卻是自己因為「不像農村姑娘」而受到的一次批評。《我們村裡的年輕人》拍攝時,城裡剛興起「刷睫毛」的潮流。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金迪也讓化妝師給她刷睫毛。結果一到片場就被導演蘇裡呵斥:「農村姑娘哪有刷睫毛的?」從此,她把批評當作鞭策,敦促自己「演什麼就要像什麼」。只有當形象為角色服務,好作品才能有對的起點。
牛犇演了一輩子的「小角色」。但他信奉,只有小角色,沒有小演員。再不起眼的角色,也要高標準、嚴要求。因為在那個膠片價高的年代,珍惜每一寸膠片,全身心為角色付出,是他恪守的演員的基本法。在他看來,演員該考慮的,是「我能給予角色什麼」,而不是演完這部戲,自己能得到什麼。
在上海點映現場,老藝術家梁波羅與上影演員劇團團長佟瑞欣都提到了百歲高齡的人民藝術家秦怡。95歲那年,秦怡自導自演《青海湖畔》,老藝術家不僅親自上高原,還每天花幾小時往返於駐地與片場。她從不當自己是大腕,從不抱怨演員這一行是「高危」職業,更不會濫用替身。哪怕意外摔倒,她憂心的也只是作品,而非個人。
《演員》總片長93分鐘,潘奕霖說,其中濃縮了「演員」二字的應有之義,是「二十二大電影明星」、老一輩德藝雙馨藝術家們涵育德與藝的一生,更是為今天年輕一代演員樹起的精神標杆。記者王彥
來源: 文匯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