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為什麼寧願做個西楚霸王(那個望著秦始皇說)
2023-06-22 03:04:11 2
李清照,曾寫過這樣一首詩
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千古之下,項羽的身上寄託著多少豪傑的情思,寄託著多少文人的情思.
毛主席曾這樣評價項王,"項王非政治家",是的項羽確實不是一個政治家,他是一個不太完美的角色,一個不太完美的悲劇角色,但他身上所放射出的人格魅力,卻另多年後的人們為之所傾倒.
項羽
秦始皇南遊時,百姓們都遠遠觀看那規模龐大的儀仗隊,一個威風凜凜的大漢,喃喃自語"彼可取而代之"項羽原名項籍,項羽是他的字,但是在歷史上,他的字要比他的本名響亮.
項梁,項羽叔侄出身楚國貴族,項氏家族世世代代在楚國做將軍.因為楚王給他們家族的封地在項這個地方,所以,漸漸地,他們就把他們世代所居住的地方的地名,做為他們家族的族姓.
項梁為了復楚,苦心經營多年,有一個核心隊伍,江東的八千子弟兵.秦朝在秦二世和指鹿為馬的趙高的腐敗統治下,飄搖欲墜,陳勝吳廣起義後秦朝更顯得風雨飄搖,可是它還有關中,它還有章邯率領的主力,還有昔日掃平六國的風採,對於六國舊族來說,將秦從一統天下的座上清除,還需要一定的時間,項梁項羽叔侄在六國舊族中,算是最有實力的人.
在項梁發現劉邦和範增兩個人才後,又擁立楚懷王,但在定陶會戰中,因輕敵死於亂軍之中,項梁退出歷史舞臺,項羽破釜沉舟一戰成名,
楚懷王派出兩支大軍,一個是以宋義為主帥的北路軍,另一路是劉邦做統帥,一路沿江南西進直取關中,這個作戰意圖十分明確,更顯失公平,欺騙性的"先入關中者王之"更是讓項羽下決心攻打劉邦.
劉邦和項羽的隊伍中都各出了一個內奸,而項羽的內奸,卻名正言順地作為說客,並說服了項羽,這個人就是項伯,項羽並不是一個完全不聽別人意見的人.但是他一直就分不清什麼樣的意見該聽,什麼樣的意見不該聽.
聽了項伯的觀點,項羽放下進攻的腳步,歷史上的"鴻門宴"到來
項羽設宴請劉邦,張良,項伯,範增坐陪,範增三次舉起他身上所佩戴的玉珏向項羽示意.暗示他應該下定決心,殺掉劉邦.但項羽視而不見,項羽是一個憑勇氣與實力戰勝對手的人,贏要贏得瀟灑,輸也輸得漂亮.
但劉邦恰恰相反,劉邦是寧可使計,也不會使力.
鴻門宴後,項羽第一次錯失殺劉邦的機會.第二次錯失殺掉劉邦的機會,是派丁固追殺劉邦,但被劉邦可憐兮兮地說,咱倆都是好漢,就別互相殘殺了吧.沒想到丁固真放走了劉邦.
但在後來劉邦稱帝後,丁固跑過去拜訪,沒成想被劉邦殺了,道理很簡單,就是鄙視丁固的人品,
同樣在項羽帳下的季布,數次毫不留情地擊敗劉邦,而後劉邦能放過季布,想來應該是劉邦天下初定,需要引導天下人忠於大漢.
後面就是項羽,厭戰,四面楚歌,霸王別姬,烏江自刎.一個英雄就此隕落.
項羽在烏江自刎的時候,32歲,項羽度過了短暫的一生,自24歲與叔項梁一起,起兵反秦到他死,這8年中,留下了自己的一頁,不論是破釜沉舟,大敗章邯,彭城之戰,圍攻滎陽,火燒阿房,私殺義帝,四面楚歌,自刎烏江,他始終是這一段歷史的主角。
把一切都發揮得淋漓盡致。
在中國歷史上有哪一位政治家,在死後,有如此巨大的感召力,能使8萬人隨他去死。
一個真實的,敢愛敢恨,無所顧忌的項羽,雖已過去千年,但項羽的故事依然清晰,人們種種不同的評論,種種思考,令人嘆惜,但我喜歡這樣一個真實的,有溫度的項羽,那個可以把野心說出來,敢於實現的項羽,那個匹馬單槍的項羽,那個自知無顏面對江東百姓自刎的項羽。
每每聽到「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就會莫名心痛,如果鴻門宴殺了劉邦,歷史又將如何發展?如果回到江東,是不是可以東山再起?為什麼那個在戰場,威風凜凜的,一以當百的人,那個不肯一個人回江東的項羽,最後的選擇自刎。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悲愴吧,這就是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