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石墨擠塑板的製作方法
2023-06-05 16:09:06 1

本實用新型涉及牆體保溫裝飾領域,特別涉及一種二氧化碳石墨擠塑板。
背景技術:
在牆體保溫技術中,保溫板是一個重要環節,保溫板作為牆體保溫的重要途徑和手段,在短短的十幾年時間裡得到了廣泛應用和普及。近幾年,我國大部分牆體保溫都使用了保溫板作為保溫隔熱材料。保溫板可以阻止室內外傳熱,使室內保持舒適的溫度環境,節約資源,減少環境汙染。
保溫板的材料多樣,其中二氧化碳石墨擠塑板保溫效果較好,使用廣泛,但普通的二氧化碳石墨擠塑板在進行與牆體粘結時粘結效果不好,不能夠有效的粘牢。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二氧化碳石墨擠塑板,能夠與牆體牢固粘結。
本實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得以實現的:
一種二氧化碳石墨擠塑板,所述的二氧化碳石墨擠塑板設置有凹形槽,所述凹形槽位於所述石墨擠塑板的表面,所述的二氧化碳石墨擠塑板還設置有半球形凹槽,所述的半球形凹槽等間距設置於所述二氧化碳石墨擠塑板表面。
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在對二氧化碳石墨擠塑板與牆體通過水泥漿粘合時,水泥漿會分別滲入至凹形槽和半球型凹槽內,進而增加水泥漿與二氧化碳石墨擠塑板的接觸面積,達到使二氧化碳石墨擠塑板與牆體完全固定的目的。
本實用新型可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的凹形槽的凹陷處的長度小於其在石墨擠塑板的表面長度,進而使凹形槽形成燕尾狀。
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凹形槽的凹陷處的長度小於其在石墨擠塑板的表面長度使水泥漿滲入凝固後具有支撐的效果,對二氧化碳石墨擠塑板與牆體之間具有鎖定的效果,使兩者間更加牢固。
本實用新型可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的半球型凹槽直徑長度為0.2釐米至0.4釐米。
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半球形凹槽直徑適中,既能夠使水泥漿滲入一定的量又不會因為半球形凹槽過大而導致粘結效果變差。
本實用新型可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的凹形槽的深度為0.4釐米至0.6釐米。
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凹形槽的深度適中,既能夠使水泥漿滲入一定的量又不會因為凹形槽過大而導致粘結效果變差。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二氧化碳石墨擠塑板與牆體通過水泥漿粘合時,水泥漿會分別滲入至凹形槽和半球型凹槽內,半球型凹槽直徑長度為0.2釐米至0.4釐米、凹形槽的深度為0.4釐米至0.6釐米,能夠增加水泥漿與二氧化碳石墨擠塑板的接觸面積,達到使二氧化碳石墨擠塑板與牆體完全固定的目的,所述的凹形槽的凹陷處的長度小於其在石墨擠塑板的表面長度,進而使凹形槽形成燕尾狀,凹形槽的凹陷處的長度小於其在石墨擠塑板的表面長度使水泥漿滲入凝固後具有支撐的效果,對二氧化碳石墨擠塑板與牆體之間具有鎖定的效果,使兩者間更加牢固。
附圖說明
圖1是實施例一示意圖;
圖2是凹形槽示意圖;
圖3是實施例二示意圖;
圖4是實施例三示意圖。
圖中,1、二氧化碳石墨擠塑板;2、凹形槽;3、半球形凹槽;4、鐵板;5、保護層。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如圖1是實施例一示意圖, 二氧化碳石墨擠塑板1設置凹形槽2和半球形槽,對二氧化碳石墨擠塑板1與牆體通過水泥漿粘合時,水泥漿會分別滲入至凹形槽2和半球型凹槽內,進而增加水泥漿與二氧化碳石墨擠塑板1的接觸面積,達到使二氧化碳石墨擠塑板1與牆體完全固定的目的。
此種二氧化碳石墨擠塑板1具有硬膜均勻、連續發泡、完全閉孔、表皮堅硬、吸水率低、抗壓防水、保溫隔熱等優點,使得本產品在使用過程中深受廣大用戶喜愛。
如圖2所示凹形槽2示意圖,凹形槽2的凹陷處的長度小於其在石墨擠塑板的表面長度,進而使凹形槽2形成燕尾狀,凹形槽2的凹陷處的長度小於其在石墨擠塑板的表面長度使水泥漿滲入凝固後具有支撐的效果,對二氧化碳石墨擠塑板1與牆體之間具有鎖定的效果,使兩者間更加牢固,所述的凹形槽的深度為0.4釐米至0.6釐米,凹形槽的深度適中,既能夠使水泥漿滲入一定的量又不會因為半球形凹槽3過大而導致粘結效果變差。
半球型凹槽3直徑長度為0.2釐米至0.4釐米,半球形凹槽3直徑適中,既能夠使水泥漿滲入一定的量又不會因為半球形凹槽3過大而導致粘結效果變差。
實施例二,如圖3所示,二氧化碳石墨擠塑板1在與牆體粘貼後,遠離牆貼的一側可包覆一層鐵板4,通過鐵板4對二氧化碳石墨擠塑板1起到保護的效果,能夠避免與剛性物體發生硬接觸導致二氧化碳石墨擠塑板1損壞,同時能夠起到防火的效果,使二氧化碳石墨擠塑板1無法與氧氣接觸。
實施例三,如圖4所示,二氧化碳石墨擠塑板1的邊緣部包覆有保護層5,保護層5與二氧化碳石墨擠塑板1的邊緣粘結,保護層5能夠對避免物體與二氧化碳石墨擠塑板1的邊緣發生硬接觸,導致其在存放的時候發生損壞,通過保護層5的設置能夠有效避免因為二氧化碳石墨擠塑板1因邊緣損壞而產生的損失,同時保護層5優選為不鏽鋼鋁板,不鏽鋼鋁板具有硬度好,不易彎曲等優點。
本具體實施例僅僅是對本實用新型的解釋,其並不是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本領域技術人員在閱讀完本說明書後可以根據需要對本實施例做出沒有創造性貢獻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範圍內都受到專利法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