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促創傷面癒合敷料的製作方法
2023-06-05 04:23:11
一種促創傷面癒合敷料的製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涉及一種促創傷面癒合敷料。敷料是一種用於物品主料之外的輔屬材料,其在各個醫療、護療場所都有著非常廣泛的應用。現有技術中的敷料其作用只是對創傷部位包紮時將創傷面進行覆蓋,用於防止傷口感染化膿,功能相對比較單一,其對病患創傷面的外界液體隔離能力差,同時推傷口及創傷面周邊皮膚產生的汗漬和汙物吸收速度慢、吸量少、易反滲。本促創傷面癒合敷料自上而下依次包括隔離層、物理抗菌消炎層、藥物消炎接觸層。所述藥物消炎接觸層為一層透氣無紡布,其上下表面散布馬錢子、黃芪、白礬按一定比例混合的細粉藥物混合物。本發明兼具超強吸附和抗病殺菌的作用,尤其適用於創傷部位處理後的接觸、覆蓋和包紮。
【專利說明】一種促創傷面癒合敷料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促創傷面癒合敷料。
【背景技術】
[0002]敷料是一種用於物品主料之外的輔屬材料,其在各個醫療、護療場所都有著非常廣泛的應用。現有技術中的敷料其作用只是對創傷部位包紮時將創傷面進行覆蓋,用於防止傷口感染化膿,功能相對比較單一,其對病患創傷面的外界液體隔離能力差,同時推傷口及創傷面周邊皮膚產生的汗潰和汙物吸收速度慢、吸量少、易反滲,給護理人員的護理工作帶來了諸多麻煩,同時也增加了病患所承受的痛苦。隨著醫用衛生用品要求的提高,醫用敷料發展的規範化及使用者的需求的進一步提高,現有的功能相對單一的敷料已經不能滿足使用需求。
【發明內容】
[0003]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如何克服現有技術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種促創傷面癒合敷料。
[0004]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促創傷面癒合敷料自上而下依次包括隔離層、物理抗菌消炎層、藥物消炎接觸層。
[0005]作為優化,所述藥物消炎接觸層為一層透氣無紡布,其上下表面散布馬錢子、黃芪、白礬按一定比例混合的細粉藥物混合物。
[0006]作為優化,所述細粉藥物混合物各組分的比例範圍為,按重量份比例計,馬錢子15~20份、黃苗10~15份、白帆3~5份。
[0007]作為優化,所述細粉藥物混合物各組分的比例為,按重量份比例計,馬錢子20份、黃芪10份、白礬5份。
[0008]作為優化,所述細粉藥物混合物各組分的比例為,按重量份比例計,馬錢子15份、黃芪15份、白礬3份。
[0009]作為優化,所述細粉藥物混合物各組分的比例為,按重量份比例計,馬錢子18份、黃芪13份、白礬4份。
[0010]馬錢子:味苦,性溫;歸肝、脾經;通絡止痛,散結消腫,用於風溼頑痺,麻木癱瘓,跌扑損傷,癰疽腫痛。
[0011]黃芪:味甘,性溫;歸肺、脾經;補氣固表,利尿託毒,排膿,斂瘡生肌。
[0012]白礬:味酸、澀,性寒;歸肺、脾、肝、大腸經;止血止瀉,祛除風痰。
[0013]作為優化,所述物理抗菌消炎層層包括一層吸水樹脂,該吸水樹脂上、下表面均附有一層絨毛漿,所述絨毛漿內部均勻布設若干活性炭顆粒,絨毛漿上表面均勻散布納米銀或殼聚糖顆粒,吸水樹脂與絨毛漿之間設有若干遠紅外負離子磁晶片,本敷料經高溫、射線或氣體滅菌,並做抽真空或充惰性氣體處理,功能層由吸水樹脂充當芯層,兩面附絨毛漿,對汗潰和汙物的吸附性好,絨毛漿內填充活性炭顆粒,進一步增強其吸附性,並充當骨架維持敷料一定程度的剛性和韌性,絨毛漿外表面散布具有抗菌活性的納米銀或殼聚糖顆粒,在不影響敷料舒適度和其他功能屬性的基礎上,使其具備抗菌殺菌的功能。
[0014]作為優化,所述隔離層為單層無紡布,上設有若干透氣孔;隔離層下表面附有一層膠黏層,便於被功能層吸附汗潰和汙物不滯留在藥物消炎接觸層上,病患創傷面的實時清潔乾爽。
[0015]本發明一種促創傷面癒合敷料結構簡單、使用方便、設計巧妙、功能完善,兼具超強吸附和抗病殺菌的作用,尤其適用於創傷部位處理後的接觸、覆蓋和包紮。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6]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一種促創傷面癒合敷料作進一步說明:
[0017]圖1是本促創傷面癒合敷料的局部斷面結構示意圖。
[0018]圖中:1-藥物消炎接觸層隔離層、2-物理抗菌消炎層、3-隔離層、4-吸水樹脂、5-絨毛漿、6-活性炭顆粒、7-納米銀或殼聚糖顆粒、8-遠紅外負離子磁晶片、9-透氣孔、10-1父黏層。
【具體實施方式】
[0019]實施例1:如圖1所示,本促創傷面癒合敷料自上而下依次包括隔離層3、物理抗菌消炎層2、藥物消炎接觸層I。所述藥物消炎接觸層I為一層透氣無紡布,其上下表面散布馬錢子、黃芪、白礬按一定比例混合的細粉藥物混合物。所述細粉藥物混合物各組分的比例為,按重量份比例計,馬錢子20份、黃芪10份、白礬5份。所述物理抗菌消炎層2層包括一層吸水樹脂4,該吸水樹脂4上、下表面均附有一層絨毛漿5,所述絨毛漿5內部均勻布設若干活性炭顆粒6,絨毛漿5上表面均勻散布納米銀或殼聚糖顆粒7,吸水樹脂4與絨毛漿5之間設有若干遠紅外負離子磁晶片8,本敷料經高溫、射線或氣體滅菌,並做抽真空或充惰性氣體處理,功能層由吸水樹脂充當芯層,兩面附絨毛漿,對汗潰和汙物的吸附性好,絨毛漿內填充活性炭顆粒,進一步增強其吸附性,並充當骨架維持敷料一定程度的剛性和韌性,絨毛漿外表面散布具有抗菌活性的納米銀或殼聚糖顆粒,在不影響敷料舒適度和其他功能屬性的基礎上,使其具備抗菌殺菌的功能。所述隔離層3為單層無紡布,上設有若干透氣孔9 ;隔離層3下表面附有一層膠黏層10,便於被功能層吸附汗潰和汙物不滯留在藥物消炎接觸層上,病患創傷面的實時清潔乾爽。
[0020]實施例2:本促創傷面癒合敷料自上而下依次包括隔離層3、物理抗菌消炎層2、藥物消炎接觸層I。所述藥物消炎接觸層I為一層透氣無紡布,其上下表面散布馬錢子、黃芪、白礬按一定比例混合的細粉藥物混合物。所述細粉藥物混合物各組分的比例為,按重量份比例計,馬錢子15份、黃芪15份、白礬3份。所述物理抗菌消炎層2層包括一層吸水樹脂4,該吸水樹脂4上、下表面均附有一層絨毛漿5,所述絨毛漿5內部均勻布設若干活性炭顆粒6,絨毛漿5上表面均勻散布納米銀或殼聚糖顆粒7,吸水樹脂4與絨毛漿5之間設有若干遠紅外負離子磁晶片8,本敷料經高溫、射線或氣體滅菌,並做抽真空或充惰性氣體處理,功能層由吸水樹脂充當芯層,兩面附絨毛漿,對汗潰和汙物的吸附性好,絨毛漿內填充活性炭顆粒,進一步增強其吸附性,並充當骨架維持敷料一定程度的剛性和韌性,絨毛漿外表面散布具有抗菌活性的納米銀或殼聚糖顆粒,在不影響敷料舒適度和其他功能屬性的基礎上,使其具備抗菌殺菌的功能。所述隔離層3為單層無紡布,上設有若干透氣孔9 ;隔離層3下表面附有一層膠黏層10,便於被功能層吸附汗潰和汙物不滯留在藥物消炎接觸層上,病患創傷面的實時清潔乾爽。
[0021]實施例3:本促創傷面癒合敷料自上而下依次包括隔離層3、物理抗菌消炎層2、藥物消炎接觸層I。所述藥物消炎接觸層I為一層透氣無紡布,其上下表面散布馬錢子、黃芪、白礬按一定比例混合的細粉藥物混合物。所述細粉藥物混合物各組分的比例為,按重量份比例計,馬錢子18份、黃芪13份、白礬4份。所述物理抗菌消炎層2層包括一層吸水樹脂4,該吸水樹脂4上、下表面均附有一層絨毛漿5,所述絨毛漿5內部均勻布設若干活性炭顆粒6,絨毛漿5上表面均勻散布納米銀或殼聚糖顆粒7,吸水樹脂4與絨毛漿5之間設有若干遠紅外負離子磁晶片8,本敷料經高溫、射線或氣體滅菌,並做抽真空或充惰性氣體處理,功能層由吸水樹脂充當芯層,兩面附絨毛漿,對汗潰和汙物的吸附性好,絨毛漿內填充活性炭顆粒,進一步增強其吸附性,並充當骨架維持敷料一定程度的剛性和韌性,絨毛漿外表面散布具有抗菌活性的納米銀或殼聚糖顆粒,在不影響敷料舒適度和其他功能屬性的基礎上,使其具備抗菌殺菌的功能。所述隔離層3為單層無紡布,上設有若干透氣孔9 ;隔離層3下表面附有一層膠黏層10,便於被功能層吸附汗潰和汙物不滯留在藥物消炎接觸層上,病患創傷面的實時清潔乾爽。
[0022]上述實施方式旨在舉例說明本發明可為本領域專業技術人員實現或使用,對上述實施方式進行修改對本領域的專業技術人員來說將是顯而易見的,故本發明包括但不限於上述實施方式,任何符合本權利要求書或說明書描述,符合與本文所公開的原理和新穎性、創造性特點的方法、工藝、產品,均落入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促創傷面癒合敷料,其特徵是:自上而下依次包括隔離層(3)、物理抗菌消炎層(2)、藥物消炎接觸層(1)。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促創傷面癒合敷料,其特徵是:所述藥物消炎接觸層(1)為一層透氣無紡布,其上下表面散布馬錢子、黃芪、白礬按一定比例混合的細粉藥物混合物。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促創傷面癒合敷料,其特徵是:所述細粉藥物混合物各組分的比例範圍為,按重量份比例計,馬錢子15~20份、黃芪10~15份、白礬3~5份。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促創傷面癒合敷料,其特徵是:所述細粉藥物混合物各組分的比例為,按重量份比例計,馬錢子20份、黃芪10份、白礬5份。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促創傷面癒合敷料,其特徵是:所述細粉藥物混合物各組分的比例為,按重量份比例計,馬錢子15份、黃芪15份、白礬3份。
6.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促創傷面癒合敷料,其特徵是:所述細粉藥物混合物各組分的比例為,按重量份比例計,馬錢子18份、黃芪13份、白礬4份。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促創傷面癒合敷料,其特徵是:所述物理抗菌消炎層(2)層包括一層吸水樹脂(4),該吸水樹脂(4)上、下表面均附有一層絨毛漿(5),所述絨毛漿(5)內部均勻布設若干活性炭顆粒(6),絨毛漿(5)上表面均勻散布納米銀或殼聚糖顆粒(7),吸水樹脂(4)與絨毛漿(5)之間設有若干遠紅外負離子磁晶片(8)。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促創傷面癒合敷料,其特徵是:所述隔離層(3)為單層無紡布,上設有若干透氣孔(9);隔離層(3)下表面附有一層膠黏層(10)。
【文檔編號】A61L15/44GK103830049SQ201410090497
【公開日】2014年6月4日 申請日期:2014年3月12日 優先權日:2014年3月12日
【發明者】潘國棟 申請人:潘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