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玉米面水餃及其製作方法
2023-06-05 07:42:51 2
專利名稱:一種玉米面水餃及其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玉米面水餃及其製作方法。
水餃是我國廣大百姓喜愛的主食之一,但傳統的水餃均是以小麥麵製作的,其製作方法雖然簡單,但其營養不夠豐富,口味單調。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以玉米面做水餃粉且營養豐富,口味獨特的玉米面水餃及其製作方法。
本發明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所說的玉米面水餃是以玉米面加入明礬和瓊脂作為餃子粉,或以玉米面加入植物油和羧基澱粉鈉作為餃了粉,或以玉米面加入碘鹽和瓊脂作為餃子粉,內包裹餡料製作的水餃,其可採用下列A、B、C三種製作方法的任一種製作麵皮,內包裹餡料製成水餃,A、每100份(重量比)玉米面加明礬5-7份、瓊脂2.5-3.5份、溫水25-35份勻兌和勻即可;B、每100份(重量比)玉米面加植物油2.5-3.5份、羧基澱粉鈉5-7份、溫水25-35份勻兌和勻即可;C、每100份(重量比)玉米面加碘鹽1.5-2份、瓊脂5-7份、溫水25-35份勻兌和勻即可。
本發明玉米面水餃是以玉米面加適量添加劑和面擀皮,內包裹有餡料的玉米面水餃。
本發明所說的製作方法可以手工製作,亦可由水餃機機械製作。
玉米富含多種營養成份,維生素C、維生素E的含量在農作物中名列前茅,同時又含有大量人體所必需的蛋白質、礦物質、胡蘿蔔素,不飽和脂肪酸及粗纖維等多種營養成份。因此本發明玉米面水餃粗糧細作、營養豐富、口味獨特。
下面結合實施例將本發明作詳細介紹實施例1本發明所說的玉米面水餃是以玉米面加入明礬和瓊脂作為餃子粉,內包裹餡料製作的水餃,其可採用下列1、2、3三種配比方法的任一種製作麵皮,內包裹餡料製成水餃,下列份數均為重量比,1、每100份(重量比)玉米面加明礬5份、瓊脂3.5份、溫水25份勻兌和勻即可;2、每100份(重量比)玉米面加明礬6份、瓊脂3份、溫水30份勻兌和勻即可;3、每100份(重量比)玉米面加明礬7份、瓊脂2.5份、溫水35份勻兌和勻即可。
實施例2本發明所說的玉米面水餃是以玉米面加入植物油和羧基澱粉鈉作為餃子粉,內包裹餡料製作的水餃,其可採用下列1、2、3三種配比方法的任一種1、每100份(重量比)玉米面加植物油3.5份、羧基澱粉鈉7份、溫水25份勻兌和勻即可;2、每100份(重量比)玉米面加植物油3份、羧基澱粉鈉6份、溫水30份勻兌和勻即可;3、每100份(重量比)玉米面加植物油2.5份、羧基澱粉鈉5份、溫水35份勻兌和勻即可。
實施例3本發明所說的玉米面水餃是以玉米面加入碘鹽和瓊脂作為餃子粉,內包裹餡料製作的水餃,其可採用下列1、2、3三種配比方法的任一種1、每100份(重量比)玉米面加碘鹽1.5份、瓊脂5份、溫水30份勻兌和勻即可;2、每100份(重量比)玉米面加碘鹽1.8份、瓊脂6份、溫水35份勻兌和勻即可;3、每100份(重量比)玉米面加碘鹽2份、瓊脂7份、溫水25份勻兌和勻即可。
本發明的玉米面水餃可包製成普通的水餃形狀,也可製作成具有中國傳統特色的十二生肖形狀(諸如豬、牛、羊、魚、蛇、龍、雞等形狀)或者如金元寶等形狀。
本發明玉米面水餃餡料可選用豬肉、牛肉、羊肉、兔肉、雞、鴨、鵝肉、鮮菜、三鮮、水果等,麵粉採用玉米面,同時加入適量配方,食用時白水一煮即可,色香味俱全,方全實惠。
本發明餡料可採用各種肉類,在製作餡時,可放入姜、蔥、味精、香油、碘鹽等攪拌均勻即可。
權利要求
一種玉米面水餃及其製作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說的玉米面水餃是以玉米面加入明礬和瓊脂作為餃子粉,或以玉米面加入植物油和羧基澱粉鈉作為餃了粉,或以玉米面加入碘鹽和瓊脂作為餃子粉,內包裹餡料製作的水餃,其可採用下列A、B、C三種製作方法的任一種製作麵皮,內包裹餡料製成水餃,A、每100份(重量比)玉米面加明礬5-7份、瓊脂2.5-3.5份、溫水25-35份勻兌和勻即可;B、每100份(重量比)玉米面加植物油2.5-3.5份、羧基澱粉鈉5-7份、溫水25-35份勻兌和勻即可;C、每100份(重量比)玉米面加碘鹽1.5-2份、瓊脂5-7份、溫水25-35份勻兌和勻即可。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玉米面水餃及其製作方法,所說的玉米面水餃是以玉米面加入添加劑作為餃子粉,內包裹餡料製作的水餃,其可採用下列A、B、C三種製作方法的任一種製作麵皮,內包裹餡料製成水餃,A、每100份(重量比)玉米面加明礬5—7份、瓊脂2.5—3.5份、溫水25—35份勻兌和勻即可;B、每100份(重量比)玉米面加植物油2.5—3.5份、羧基澱粉鈉5—7份、溫水25—35份勻兌和勻即可;C、每100份(重量比)玉米面加碘鹽1.5—2份、瓊脂5—7份、溫水25—35份勻兌和勻即可,本發明玉米面水餃粗糧細作,口味獨特,營養豐富。
文檔編號A23L1/48GK1279899SQ9911025
公開日2001年1月17日 申請日期1999年7月9日 優先權日1999年7月9日
發明者王彬, 郭戰輝, 董翠林, 王平鎖, 董翠峰, 於樹森 申請人:王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