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汽車前碰撞橫梁與縱梁的連接結構的製作方法
2023-06-05 10:39:06 1

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車身,具體涉及一種汽車前碰撞橫梁與縱梁的連接結構。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中,汽車前碰撞橫梁與縱梁的連接結構,包括前碰撞橫梁總成、左縱梁、右縱梁;前碰撞橫梁總成包括前碰撞橫梁、與前碰撞橫梁左端部連接的左吸能盒、與前碰撞橫梁右端部連接的右吸能盒;左吸能盒的後端與左縱梁的前端焊接,右吸能盒的後端與右縱梁的前端焊接。由於直接採用焊接的方式,使得安裝精度較低,同時,不方便拆裝和維修。
在前碰撞橫梁與左縱梁和右縱梁安裝的過程中,需要滿足三個方面的要求:一是方便快捷,便於工作人員快速的進行裝配,能節省作業工時;二是裝配後要穩固、牢靠,不能產生晃動,要求較高的裝配位置精度和裝配一致性,裝配位置精度控制在0.5mm(毫米)以內;三是由於前碰撞橫梁上的裝配點和車身的安裝點之間存在製造偏差,在裝配時,裝配點之間必須能有效吸收製造偏差。
CN203580856U公開的「一種汽車前碰撞橫梁」,包括橫梁本體、兩個碰撞吸能盒和兩個底面安裝板;橫梁本體呈弓形,為等截面結構,截面為目字狀;碰撞吸能盒位於橫梁本體兩端,其為前後開口的方盒結構,前端焊接在橫梁本體的內側面,後端與底面安裝板焊接,底面安裝板上有與縱梁連接的安裝過孔;所述碰撞吸能盒的上下左右四個面中,至少有兩個面的中段是是呈梯形內凹的,形成臺階筋,由於採用鋁合金材料使得碰撞橫梁的自重較輕、抗彎能力強,同時通過合理的結構設計,又保證了零件質量穩定性,提高了車身的前碰和偏置碰性能。該文獻只提出了前碰撞橫梁的結構,其在碰撞吸能盒的後端焊接底面安裝板,再通過底面安裝板分別與左縱梁和右縱梁連接,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安裝精度和工作效率,但是在裝配過程中難以定位,還有待改進。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汽車前碰撞橫梁與縱梁的連接結構,其連接可靠,拆裝、維修方便,能夠提高安裝精度和裝配便利性;能夠使前碰撞橫梁總成定位準確,有效解決由於製造偏差帶來的定位艱難的問題;能夠提高工作人員的工作效率。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汽車前碰撞橫梁與縱梁的連接結構,包括前碰撞橫梁總成、與該前碰撞橫梁總成的左端部連接的左縱梁總成、與所述前碰撞橫梁總成的右端部連接的右縱梁總成;所述前碰撞橫梁總成包括前碰撞橫梁、前端與所述前碰撞橫梁的左端部焊接的左吸能盒、與所述左吸能盒的後端焊接的左橫梁連接板、前端與所述前碰撞橫梁的右端部焊接的右吸能盒、與所述右吸能盒的後端焊接的右橫梁連接板;其特徵是:所述左縱梁總成包括左縱梁、與所述左縱梁的前端焊接的左縱梁連接板;所述右縱梁總成包括右縱梁、與所述右縱梁的前端焊接的右縱梁連接板;所述前碰撞橫梁總成上的左橫梁連接板與所述左縱梁總成上的左縱梁連接板通過螺栓連接,所述前碰撞橫梁總成上的右橫梁連接板與所述右縱梁總成上的右縱梁連接板通過螺栓連接。
進一步,所述左橫梁連接板呈矩形,其左上角上凸形成第一上凸部,在該第一上凸部上設有主定位孔;所述右橫梁連接板呈矩形,其右上角上凸形成第二上凸部,在該第二上凸部上設有次定位孔;所述左縱梁連接板的上部有主定位銷;所述右縱梁連接板的上部設有次定位銷;所述主定位銷與所述主定位孔對應配合;所述次定位銷與所述次定位孔對應配合。
進一步,所述主定位孔為圓孔;所述次定位孔為長圓孔。
進一步,所述左橫梁連接板的四個角部均設有第一螺栓通孔,所述右橫梁連接板的四個角部均設有第二螺栓通孔,所述左縱梁連接板上設有與所述第一螺栓通孔對應的第三螺栓通孔,所述右縱梁連接板上設有與所述第二螺栓通孔對應的第四螺栓通孔。
進一步,所述左縱梁連接板連接有第一加強板,該第一加強板的後邊與所述左縱梁連接板的右邊連接;所述右縱梁連接板連接有第二加強板,該第二加強板的後邊與所述右縱梁連接板的左邊連接。
本實用新型有益的技術效果:
由於在前碰撞橫梁總成上設計左橫梁連接板和右橫梁連接板、左縱梁總成上設計左縱梁連接板、右縱梁總成上設計右縱梁連接板,通過螺栓分別將前碰撞橫梁總成上的左橫梁連接板與左縱梁總成上的左縱梁連接板連接、前碰撞橫梁總成上的右橫梁連接板與右縱梁總成上的右縱梁連接板連接,使得連接可靠,拆裝、維修方便,提高了安裝精度和裝配便利性;由於在左縱梁連接板上設計主定位銷、右縱梁連接板上設計次定位銷、次定位孔設計成長圓孔,能夠使得前碰撞橫梁總成定位準確,有效解決了由於製造偏差帶來的定位艱難的問題;提高了工作人員的工作效率。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前碰撞橫梁總成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圖2的主視圖;
圖4是左縱梁總成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右縱梁總成的結構示意圖;
圖6是左橫梁連接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7是右橫梁連接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前碰撞橫梁總成,2-左縱梁總成,3-右縱梁總成;
11-前碰撞橫梁,12-左吸能盒,13-左橫梁連接板,14-右吸能盒,15-右橫梁連接板;
21-左縱梁,22-左縱梁連接板,23-主定位銷,24-第三螺栓通孔,25-第一加強板;
31-右縱梁,32-右縱梁連接板,33-次定位銷,34-第四螺栓通孔,35-第二加強板;
131-第一上凸部,132-主定位孔,133-第一螺栓通孔;
151-第二上凸部,152-次定位孔,153-第二螺栓通孔。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做詳細說明。
參見圖1至圖7所示的一種汽車前碰撞橫梁與縱梁的連接結構,包括前碰撞橫梁總成1、與該前碰撞橫梁總成1的左端部連接的左縱梁總成2、與所述前碰撞橫梁總成1的右端部連接的右縱梁總成3;所述前碰撞橫梁總成1包括前碰撞橫梁11、前端與所述前碰撞橫梁11的左端部焊接的左吸能盒12、與所述左吸能盒12的後端焊接的左橫梁連接板13、前端與所述前碰撞橫梁11的右端部焊接的右吸能盒14、與所述右吸能盒14的後端焊接的右橫梁連接板15;其特徵是:所述左縱梁總成2包括左縱梁21、與所述左縱梁21的前端焊接的左縱梁連接板22;所述右縱梁總成3包括右縱梁31、與所述右縱梁31的前端焊接的右縱梁連接板32;所述前碰撞橫梁總成1上的左橫梁連接板13與所述左縱梁總成2上的左縱梁連接板22通過螺栓連接,所述前碰撞橫梁總成1上的右橫梁連接板15與所述右縱梁總成3上的右縱梁連接板32通過螺栓連接。採用左橫梁連接板13與左縱梁連接板22對應配合、右橫梁連接板15與右縱梁連接板32對應配合,使得在裝配時,只需通過螺栓就可以將前碰撞橫梁總成1與左縱梁總成2和右縱梁總成3連接。相對於直接焊接的方式,能夠提高安裝精度和裝配便利性。
參見圖4、圖5、圖6、圖7,所述左橫梁連接板13呈矩形,其左上角上凸形成第一上凸部131,在該第一上凸部131上設有主定位孔132;所述右橫梁連接板15呈矩形,其右上角上凸形成第二上凸部151,在該第二上凸部151上設有次定位孔152;所述左縱梁連接板22的上部有主定位銷23;所述右縱梁連接板32的上部設有次定位銷33;所述主定位銷23與所述主定位孔132對應配合;所述次定位銷33與所述次定位孔152對應配合。主定位銷23、次定位銷33主要在裝配時起定位作用,對前碰撞橫梁總成1進行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的限位,限位後方便螺栓的連接。主定位銷23、次定位銷33的外徑為6毫米,且前端均設有倒斜角。
參見圖6、圖7,所述主定位孔132為圓孔;所述次定位孔152為長圓孔。由於主定位銷23、次定位銷33在製造過程中難免會存在製造偏差,將次定位孔152設計成長圓孔,能夠方便前碰撞橫梁總成1在左縱梁總成2和右縱梁總成3上的定位,有效解決由於製造偏差帶來的定位艱難的問題。主定位孔132的直徑為7毫米,次定位孔152的兩半圓直徑為7毫米,兩半圓之間的圓心距為5毫米。
所述左橫梁連接板13的四個角部均設有第一螺栓通孔133,所述右橫梁連接板15的四個角部均設有第二螺栓通孔153,所述左縱梁連接板22上設有與所述第一螺栓通孔133對應的第三螺栓通孔24,所述右縱梁連接板32上設有與所述第二螺栓通孔153對應的第四螺栓通孔34。第一螺栓通孔133、第二螺栓通孔153、第三螺栓通孔24、第四螺栓通孔34的直徑均為14毫米。螺栓採用六角法蘭面螺栓,規格為M10。
參見圖4、圖5,所述左縱梁連接板22連接有第一加強板25,該第一加強板25的後邊與所述左縱梁連接板22的右邊連接;所述右縱梁連接板32連接有第二加強板35,該第二加強板35的後邊與所述右縱梁連接板32的左邊連接。第一加強板25和第二加強板35主要起加強作用,能夠提高左縱梁連接板22和右縱梁連接板32的強度。
裝配時,先將左吸能盒12的前端與前碰撞橫梁總成1的左端部焊接、後端與左橫梁連接板13焊接,右吸能盒14的前端與前碰撞橫梁總成1的右端部焊接、後端與右橫梁連接板15焊接,如圖2所示;然後將左縱梁連接板22與左縱梁21的前端焊接,如圖4所示,右縱梁連接板32與右縱梁31的前端焊接,如圖5所示;然後將前碰撞橫梁總成1上的主定位孔132與主定位銷23配合,次定位孔152與次定位銷33配合,保證前碰撞橫梁總成1懸掛在左縱梁總成2和右縱梁總成3上,最後通過螺栓緊固,如圖1所示。
本實用新型連接可靠,拆裝、維修方便,能夠提高安裝精度和裝配便利性;能夠使前碰撞橫梁總成定位準確,有效解決由於製造偏差帶來的定位艱難的問題;能夠提高工作人員的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