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老電影血戰柏林(評電影決戰要塞)
2023-06-27 00:56:57 1
最近,在網上再次觀看俄羅斯拍攝的前蘇聯衛國戰爭大片《兵臨城下之決戰要塞》,仍感到十分精彩紛呈,越看越耐人尋味,可謂是一種特有的藝術欣賞與心靈震撼,不愧為回眸詮釋二戰之經典大片。該片根據真實題材創作的長篇小說《布列斯特要塞》而改編,其要塞軍民不畏列強、勇於抗爭、浴血奮戰、以身殉國的英雄氣慨和犧牲精神驚天地、泣鬼神、撼山嶽。如果說史詩戰爭片《這裡的黎明靜悄悄》演繹了多位蘇軍女戰士殊死鏖戰的巾幗頌曲與浩然忠魂;那麼《決戰要塞》則詮釋了衛國戰爭伊始一群蘇軍硬漢勇士們孤軍奮戰的悲壯履歷與報國絕唱,同樣值得國人一看和品味。特作此貼,以此一孔之見為個人觀片感言留念,與網友們探討並期賜教。
——以幸福和平生活對比戰爭。影片序幕引入觀眾眼帘的是一片和諧、溫馨而寧靜的景象,古老的小城布列斯特,要塞到處洋溢著歡歌笑語。灑滿陽光的戰地醫院,激情昂揚的樂曲,軍人們的瀟灑舞蹈,男女老幼的甜美笑容,夜幕下的電影院,熱戀男女的甜蜜相擁,孩子們的追逐嬉戲,少男少女的湖邊釣魚……時間定格於1941年6月22日,突然間,大批德軍飛機坦克轟擁而入,炮彈猶如晴天霹靂頃刻擊碎了這幸福的時光與生活,遍地硝煙瀰漫,大樓驟然坍塌,人們四處逃竄,德軍追逐掃射人群,屍體橫七豎八……正是這種強烈的反差與對比揭示了戰爭的殘酷無情和人性的激情張揚,引發人們的深刻思考與反思,熱忱再現謳歌了70多年前蘇聯衛國戰爭中同仇敵愾、勇敢殺敵、視死如歸、以身殉國的愛國主義情操和大無畏英雄主義精神。
——以少年獨特視野審視戰爭。全片以一位少年小號手阿基莫夫的戰場回憶為主線貫穿始終。由於未成年人的純真和樸實,其心理軌跡在戰爭危難中更顯得直接真實且無瑕掩飾,對戰爭的看法和觀察且更為客觀現實。因此,他從最初對戰爭的疑惑、不解和恐慌到後來逐漸的適應、從容和果敢,無疑顯示了這場戰爭歷史的真實性和客觀性。只會吹號從未摸過槍的少年阿基莫夫,在戰爭瀕臨之際,從開始在戰場和廢墟中尋找女友科尼亞,到自覺擔當起戰場信使,穿越槍林彈雨,踏遍要塞殘骸,橫跨成群屍體,勇敢取水送給乾渴的士兵們,傳達戰地突圍命令……影片中尤為引人入目的總是他那雙充滿稚氣而又倔強的大眼睛。戰爭的殘酷與親情的宣洩,磨礪培育了這一特殊少年的英雄形象,令人無不敬佩和讚嘆。
——以軍官身先士卒引領戰爭。由於戰前蘇軍指揮系統的疏忽大意,兵臨城下的布列斯特要塞中,軍人們始料不及戰爭突然如此降臨,睡夢中士兵們方寸大亂、無所適從,武器庫中的士兵嚷嚷著沒有上級命令不能發放武器,城防中只見驚慌失措、四處逃命的士兵與殘體斷臂……「炮火轟鳴方顯英雄本色」,「強將手下無弱兵」。團政委福明臨危不亂、果敢指揮、鳴槍警示,引導士兵們混編組成戰時小分隊回到要塞據城抗擊德軍,疏導婦孺老幼到地下室躲避空襲。基熱瓦託夫上尉惜別妻子孩子,依然回到要塞指揮崗位,與戰士們舉槍還擊,阻擋德軍鐵甲重兵的圍剿進攻。在戰爭最危險最激烈最關鍵的時刻,其指揮員決戰膽識、凜然大義與指揮藝術無不凝聚鼓舞著士兵們的頑強意志和拼死精神,成為這隻部隊抗擊德軍進攻圍剿的核心中樞,令人讚嘆與咀味不止。
——以普通平凡人物演繹戰爭。整部影片突破了《史達林格勒保衛戰》、《列寧格勒保衛戰》、《攻克柏林》等前蘇聯主旋律經典戰爭片中以史達林、朱可夫等大人物形象為主的傳統演繹模式,而是將鏡頭聚焦到基層指戰員和普通百姓身上,使這場衛國戰爭的真實性和可看性向其深度與廣度延伸。敵軍飛機坦克猖獗肆虐,攻擊部隊洶湧而至,人群紛紛倒下,四處屍橫遍野,士兵們從恐懼轉為憤怒,此時別無選擇,不惜殊死一搏。戰地醫生護士恪守職責冒死火線搶救傷員;頭上纏著紗布的傷員手搖發電機的無力與執著;那位被德軍指使去撿紅軍徽章的放映員俘虜在看見女友尼利亞屍體後,驟然拉響手雷與德軍軍官同歸於盡;軍人的妻子持槍自衛還擊;少年小號手也舉起了手槍射擊向敵軍……一座孤立無援、深陷重圍的孤堡要塞,幾支倉促應戰臨危不懼的紅軍隊伍,一群手無寸鐵的婦孺老幼,烽火硝煙中幾個家庭悲歡離合的傳奇故事,在這場戰爭中方演繹得精彩紛呈,栩栩如生,可圈可點。
——以民族英雄氣節獻身戰爭。德軍發動閃電戰突然襲擊,讓蘇軍淬不及防,釀成巨大損失。在敵我力量極為懸殊的戰況下,儘管軍人們據城抵抗,殊死鏖戰,遲滯了德軍30餘天進攻的時間,但要塞最終失守,紅軍指戰員大部先後壯烈殉國。值得讚頌和謳歌的是要塞的蘇軍官兵履行了「我們是紅軍,致死也不投降」的神聖諾言,直到流盡最後一滴血。指揮發報的團政委福明 「要塞呼叫,要塞呼叫,我們仍在戰鬥」到最後被俘英勇就義,一些戰士甚至赤手空拳與敵軍搏鬥,許多士兵為國英勇捐軀,蘇軍餘部在堅守多日、彈盡糧絕、缺水乾渴的窘境中決定突出重圍,「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與其任人宰割不如戰死疆場,深夜突圍的紅軍小分隊餘部更為悲壯慘烈,大批士兵倒在了德軍瘋狂掃射之下……蘇軍指戰員英勇無畏、寧死不降的浩然壯舉彰顯了眾多錚錚傲骨之硬漢群象,詮釋了其鐵血軍魂,無不迸發出璀璨奪目、可歌可泣的浩然忠魂之花。
——以家庭愛情人性詮釋戰爭。影片生動展現了幾個軍人家庭、一對戀人愛情的悲歡離合乃至蘇軍指戰員在 「戰爭與人性」中的深邃永恆主題。團政委福明指揮蘇軍拯救被德軍當做人質盾牌的醫生和平民,以及其被俘就義前的尊嚴與從容;基熱瓦託夫上尉對妻子兒女依依不捨的濃鬱親情,讓家人投降求生而自己誓死抵抗;那對將最後一顆子彈射向自已寧死不當俘虜的蘇軍軍官夫妻;戰場中用跳舞激勵士氣的胖子軍官;面對德軍掃射拉響手風琴的士兵;以及片尾階段在瀕臨死亡的邊緣,紅軍指揮員為保存200多婦孺老幼的生命,無奈讓他們打著白旗走出要塞,這正是戰爭中對生命和人性的尊重,然而德軍卻慘無人道地將這些婦孺全部殘忍殺害,真令人痛心疾首。影片中戰爭的殘酷悽切與德國法西斯滅絕種族式的野蠻殺戮,揭示了其對人性的兇殘踐踏。這一幕幕真實的戰爭片段演繹得如火如荼、精彩極致,無疑給觀眾帶來了冷峻深厚的震撼與沉思。
思考與啟示:毋庸置疑,該片蘊含著十分渾厚深邃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及強烈的藝術感召力,的確值得國人借鑑與反思。
一方面,該片以喚起人們的國防與備戰意識、激勵人們的思考與奮起為創作動機,在悲壯中賦予了一種崇高與深邃的意境。在片中,我們看到蘇軍在戰爭前期全無備戰意識,信息保障通訊聯絡滯後,其武器裝備亦相對落後,沒有坦克、大炮等重火力支援,面對德軍飛機、坦克、大炮和步兵的全方位輪番突襲,蘇軍步兵幾乎只有被動挨打,儘管後來指戰員們奮起抗擊,英勇殺敵乃至為國捐軀,但戰績平平,無力改變敵強我弱、失守要塞的戰場頹勢,不希望發生的戰爭敗局令人慘不忍睹、不堪回首。儘管最後紅軍守軍大多戰死或成為德軍戰俘、要塞失守,但整部影片在正義衛國戰爭的悲壯之中昭示了一種暫時受到挫折,然而終究要取得最後勝利的歷史趨勢。通過戰爭災難去表現蘇軍指戰員的勇敢與智慧,表現俄羅斯民族氣節的抗爭與搏擊,表現人們在邪惡勢力面前所呈現的正義感和不屈不撓的優秀品質。顯然,這部戰爭巨片所內含的思想容量和藝術魅力是博大、深邃而又耐人尋味的。正義的信念、美好的品德和人性畢竟將淨化人們的心靈,陶冶人們的情操。甲午海戰、火燒圓明園、南京大屠殺的悲劇在我國決不能重演。我軍歷史上也有過多次重大失敗與慘痛教訓。如紅軍西路軍孤軍奮戰喋血河西走廊、金門島戰役、志願軍180師等等幾乎全軍覆沒,遺憾的是未能以全景篇幅影視劇形式展現,如果將其搬上銀屏,無疑將審視戰史、告慰英靈,那些以身殉國先烈們的忠魂必將撥動著時代的脈搏,發出震撼人心的迴響,激勵人們在痛定思痛中去沉思、去奮鬥、去前進。
另一方面,輕敵與落後無疑就會挨打,血的慘痛歷史教訓警示國人,必須致力於防患於未然,始終不渝加快國防建設和科技強軍進程,戰勝一切膽敢入侵之敵。「天下未安、忘戰必危」。居安思危,未雨綢繆,心繫國防,科技強軍競打贏。當前,美國超級軍事大國充當世界警察的野心不斷膨脹,靠軍事實力插手幹擾他國內政,其現代高新軍備發展速度也非同小視。美國當局還將繼續竭盡全力實施「重返亞太」戰略與 「海空一體戰」構想;日本右翼分子復活軍國主義的圖謀甚囂塵上,在內閣中通過解禁《集體自衛權》決議案;依託《美日安保條約》保護傘,實行非法的「購島」計劃,企圖將釣魚諸島收歸其國有。以民進黨蔡英文為首的勢力死灰復燃,企圖推行「」分裂行徑和圖謀。事實上,這些諸多不安定軍事因素對我國周邊環境和領土主權已構成新的威脅。如何迎接世界軍事挑戰,正確處理好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的關係,推進科技強軍進程,建設一支強大的新型現代化人民軍隊,堅決捍衛祖國領土主權,粉碎勢力的分裂行徑,考驗著我國領導層和中華民族的智慧與應對能力,時代和國人呼喚強大的祖國和軍隊永遠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上圖為本人拼圖配字
說明:此貼為本人原創寫作。其配圖除第一張該片電影海報之外,其餘圖片均為本人觀片時下載的劇照裁圖,供網友們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