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初心之地譜新篇(重訪5個暖心故事)
2023-06-26 15:53:41 1
你可還記得這些名字?
在上海無聲打拼明天的聾人快遞員團隊;浦東明天華城小區封閉管理期間愛心接力的志願者們;為助力抗疫、個人捐款50萬元的上海市民黃士平;「教科書式」救下老伯的格致中學高一男生盛曉涵;去年春節,連夜趕製點心送往多個發熱門診的「模子」夫妻……他們的故事經新民晚報報導,曾經感動一座城、溫暖一座城,讓無數人動容牽掛。
今天,新民晚報記者回訪他們,重擷過往善舉,收穫新鮮感動。一個個樸素而動人的故事告訴我們,這座城市的光芒與溫度並非偶然乍現,它柔軟綿長。
暖心故事
2020年10月27日晚,63歲的王老伯(左)突發疾病倒在路邊,格致中學高一男生盛曉涵放學路過,在等救護車時持續對其實施心肺復甦,為老人贏得搶救時間。
新民晚報記者 孫中欽 攝
網友點讚
少年無畏,見義勇為!少年強則國強,中國青年未來可期!
救人少年盛曉涵
「先修學堂」聽醫學「大咖」講課
去年12月,格致中學男生盛曉涵在上海街頭通過心肺復甦挽救63歲老伯的事跡,被全網刷屏點讚。他不僅成了校園名人,也一度被各種社會活動包圍。雖然上學期期末考試成績受了點影響,但是他覺得,見識了各種各樣的「大場面」後,自己似乎變得更成熟了。
這學期期中考試,「學霸」回歸,他第一次考進了年級前十名。今明兩天是學校期末考試,盛曉涵說,覺得壓力還是有點大,畢竟在高手如林的校園裡,要保持領先著實不容易。下周,他和同學們還要迎來地理、生物和信息技術三門科目的學業水平考試合格考。隨著高一進入尾聲,又看到高三年級為奮戰高考拼搏的樣子,盛曉涵覺得,自己的進取心更強了,在學業上也更努力了,比如記筆記,就比以前更賣力。
去年,經過多方打聽,被盛曉涵救起的王老伯在身體恢復後,第一件事就是來到格致中學,為這個溫暖而勇敢的少年送上錦旗,道聲感謝。盛曉涵說,他和王老伯加了微信,平時雖然聯繫不多,但逢年過節,作為晚輩,他總會主動去給老人家發個消息,道聲問候,延續著這段奇妙的緣分。今年2月,他獲得一筆用於表彰凡人善舉的5000元正能量獎金,經過本報和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牽線搭橋,這筆獎金,為一位患有先心病的2歲拉祜族小男孩,換來了重獲健康的機會。
「但是你想,醫護人員每天都在救死扶傷,他們每個人都挽救過多少生命!相比他們,我做的這些真的只能算是『螢火之光』。」今年年初,復旦大學推出了「周末學堂——復旦大學拔尖學科高中先修計劃」,優先吸引滬上眾多優秀高中學子「秒殺」名額。從3月開始,除了節假日停課,盛曉涵的每個周日下午,都在基礎醫學「先修學堂」教室內度過。消化內鏡科、影像科、眼科、新生兒護理科、婦產科、內分泌科……各個學科一線「大咖」輪番授課,不僅向同學們介紹醫學常識,更講述醫學的故事、醫者的故事,這讓盛曉涵受益匪淺。「比如,聽上去『看片子』很輕鬆,影像科老師光介紹各種儀器和方法,就寫了滿滿一黑板;消化內鏡科的醫生告訴我們,消化內鏡技術之所以需要不斷升級,就是要病人在治療過程中不那麼難受,這和醫學的人文關懷很吻合。」盛曉涵坦言,幾個月的先修課堂學習,讓他對這份職業更多了一份了解,更多了一份尊重。
新民晚報記者
陸梓華
暖心故事
「你好,我是聾人快遞員,請開門。」這是對講機事先錄好的語音。上海,有這樣一個聾人快遞團隊。通過拼搏,他們的人生同樣自信且精彩。2020年8月18日,本報報導了聾人快遞員的感人故事,推動這一新型業態在全國複製推廣。
新民晚報首席記者 劉歆 攝
網友點讚
努力工作的人都是勇士!感謝我們的城市有這麼大的包容心,讓所有人都能有機會。
首個聾人快遞吾聲快遞
不斷磨合調整繼續為夢想打拼
今天早晨6時許,在綏德路555號的圓通快遞站點內,20餘名快遞員已經就位,開始卸貨、分揀,趕著把市民們「618」的血拼成果送到他們手中。忙碌,卻安靜,因為其中半數員工是聾人——這裡,就是2020年8月18日曾因本報報導在全國引起轟動的全國首個聾人快遞團隊「吾聲快遞」的自營站點。
去年8月18日,本報頭版頭條及6版發表報導《「你好,我是聾人快遞員,請開門」 四十名聾人小哥奔跑在上海 無聲快遞打拼美好明天》,新民網及新民晚報官方微信也發布了融合新聞短視頻和圖片、文字的新媒體報導。報導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影響力,不僅迅速在百度熱榜、今日頭條熱搜榜雙雙登上第1位,在微博熱搜排名第7位,還引發央視新聞聯播、上海電視臺夜線約見等數十家上海及全國的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以重點時段和篇幅進行跟蹤報導,更被「上海發布」等大量新媒體全文轉載,影響巨大。
市民紛紛對這群特殊的打工人報以善意。在新民晚報官微上,大量網友留言為聾人快遞小哥和上海市民點讚。各地特殊人士和殘疾人工作者也關注此事。河南鄭州工技大特教學院設計專業的8名聾人大學生在老師的推薦下來到「吾聲快遞」實習,寧夏回族自治區殘聯也與「吾聲快遞」合作,在當地面向14名一級、二級重度肢體殘疾人展開電話客服培訓。
去年「雙11」,大考來臨,「吾聲快遞」迎來新的機遇與挑戰。11月9日,遠在寧夏的6名肢殘人客服遠程上崗,協助上海的2名電話客服員一起,為奔波在大街小巷的聾人快遞員做好後臺服務。同時,一批聾人兄弟也從各地趕來加盟。今年春節,去年「雙11」期間剛來到「吾聲」的兩名聾人大學生,分別給父母寄去2萬元的大紅包,這是他們用汗水實現人生價值的生動寫照。
當然,作為一項全新嘗試,「吾聲快遞」的發展也並非一帆風順,在聚光燈以外,他們也經歷過各種磨合和調整,如今的聾人快遞員從最多時的五六十人減少到十來人,其中逾半數是大學畢業生。上個月,一度總被公司罰款導致嚴重虧損的站點終於實現了收支平衡,創始人顧忠說,在這個陌生領域交了不少「學費」,如今,他們會繼續磨練內功,以更好的服務換取市民的支持和理解,繼續為夢想打拼。
新民晚報記者
孫 雲
暖心故事
2020年1月26日,大年初二,凌晨4時許開始,滬上多家設有發熱門診的醫院相繼收到匿名市民送來的剛出爐的麵包和點心。這是一對上海夫妻連夜購買材料趕製的,加起來總計有150隻麵包和13公斤點心。
網絡截屏
網友點讚
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上海的美好,體現在人與人之間濃濃的溫暖!
給醫護送麵包的模子夫妻
每天堅持提供6份愛心午餐
2020年1月26日,新民晚報頭版、4版發布的獨家報導《凌晨三時光哥夫婦送自製甜點》以及同期在新民晚報官方微信、新民晚報官網等新媒體渠道發布的《模子!上海一對夫妻心頭一動,一個通宵幹了件令急診科醫生又驚又喜的事》,是2020年抗疫中上海媒體的第一條爆款新聞,一經發布,迅速刷屏。官微閱讀量1小時即破「10萬 」,總點擊量近500萬,「在看」超過1萬,評論數千條。
這篇報導的主人公——星夜趕製麵包送往上海各大發熱門診指定醫院「投餵」醫護人員的一對上海夫妻,一時間也成為了在微博、百度等各大熱搜榜排名前列的「民星」。他們克服春節假期物流停運、缺乏原材料等種種困難,星夜趕製麵包等點心,送到奮戰在抗疫一線的醫護人員手中。這篇催淚的報導感動了廣大上海市民,也向全國人民傳遞出溫暖的上海溫度和堅定的抗疫信心。
被讀者暱稱為「模子夫妻」的這對夫婦,用自己的凡人微光,帶動了一股持續數月的「投餵」潮。許多市民自發購買咖啡等各種外賣,或募集牛奶等營養品送往各大發熱門診指定醫院,今年1月29日,「熊爪咖啡」的聾人咖啡師和志願者們還帶著咖啡、護手霜等愛心物資,送到封閉管理中的仁濟醫院西院。許多拉麵店老闆、咖啡館店主等愛心市民,把愛心食品「投餵」到家門口的社區醫院、抗疫志願者等手中。
每每在新聞報導中看到各種「花式」投喂,「模子夫妻」都深受感動,感慨在那段特殊的歲月中,上海人民齊心協力共抗病毒,體現出團結一心的力量,深深為自己的家鄉感到自豪。
一轉眼的功夫,快一年半過去了,顧曉光和陰玥夫婦倆回歸到平凡而不普通的生活中。身為名廚的顧曉光工作越來越忙碌,不僅在店裡烹飪各種美食,還要經常參與錄製各種美食專題節目,還參加了公益午餐聯盟,每天提供6份免費愛心餐。
妻子陰玥是徐匯區殘聯的一名工作人員。去年2月,她報名參加社區疫情防控,被區殘聯選派支援虹梅路街道,在小區門口對進出居民進行體溫檢測、信息登記等。前天,她又剛剛結束支援斜土路街道新冠疫苗接種的志願者服務。
新民晚報記者
孫 雲
暖心故事
2020年2月,上海市民黃士平背著超過5公斤重的現金30萬元,從寶山換乘兩輛公交車來到新民晚報社,委託報社捐給市慈善基金會。這是他省吃儉用多年攢下的積蓄。21天後,他又委託新民晚報社再捐20萬元。黃士平捐款50萬元,是抗疫期間上海市民個人現金捐助最高的。
新民晚報記者 王凱 攝
網友點讚
這就是上海普通百姓的一份愛心啊!在此刻,信心比黃金更加可貴!
「捐款爺叔」黃士平
「這輩子做的最大最對的事」
今年4月,60歲的黃士平在接種疫苗時,被旁人一眼認出。「上海『爺叔』真是大氣,一個人為抗疫捐款50萬元!」面對周圍人的誇讚,黃士平憨憨一笑,連忙擺了擺手:「沒法去前線,只能在後方支持。與醫護人員相比,我做的還遠遠不夠。」
去年2月3日,不富裕的上海人黃士平,一口氣做了一件「豪奢」的事情。他一大早從寶山區顧村鎮出發,換乘了兩輛公交車,兜兜轉轉2個多小時,趕到本報讀者接待室。背上的旅行包裡裝著沉甸甸的30萬元現金,準備通過報社捐給市慈善基金會。其實,湊齊這筆錢並不容易。他花了整整一個星期,跑了好幾家銀行,還向87歲的老父親借了2萬元……22天後,他再次向市慈善基金會捐款20萬元,用於抗疫。
黃士平說,這是這輩子做的最大最對的一件事。「我媽媽生前總對我們說,日子好了要珍惜,要懂得感恩國家、感恩社會。」他說,大災大難面前,每個人心中的家國情懷被點燃,那是一個個不滅的燈火。當看著各行各業的人都在並肩戰「疫」、守望相助、奉獻光熱時,他也想回報這個社會,繼續傳遞這座城市的光和暖。
在荻涇花園居委會書記須敏雅眼裡,老黃是一個熱心且低調的人。須敏雅講,去年重陽節,得知顧村鎮敬老院住著十多位無經濟來源的孤老,黃士平特意帶著大包小包上門慰問,給他們送去禦寒的衣物等。老人們眼眶溼潤,緊緊握著他的手,久久不願鬆開。
去年,黃士平被市見義勇為基金會授予「見義有為(戰疫)先進」榮譽稱號。今年,他又被授予「寶山區道德模範(寶山好人)」榮譽稱號。接連獲得這些殊榮,「上海爺叔」黃士平連連表示「受之有愧」。「這些並不只是一時的榮譽,也是在不斷鞭策我要一輩子做好事,今後繼續為公益事業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最讓他開心的是,如今95後女兒黃諾舟視他為驕傲,有志於向父親學習,懂得感恩、樂於付出。
生於斯長於斯,黃士平對上海有著很深的情感。這些年,上海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用他的話來說,變得更美麗、更包容。「我們每一點付出,都可以讓這座城市更有溫度,讓身處這座城市的人們生活得更美好。」
新民晚報記者
季晟禎
暖心故事
2020年12月,浦東明天華城小區因新冠疫情散發病例而封閉管理。14天裡,湧現一串感人故事:一對夫妻批發的土豆滯銷,全小區聞風而動「吃土豆」;意外滯留的電腦修理員和的哥當起志願者;「折返跑大姐」免運費送貨上門……這背後,有許多基層工作者的默默付出。
新民晚報首席記者 蕭君瑋 攝
網友點讚
友愛的鄰居,有愛的城市,這就是正能量的傳遞!讓我們看到了上海人的堅韌不拔與暖暖善心。
「一修哥」葛慶海
明天華城小區志願者群不會散
「兒子問我,修這些東西收錢了嗎?我說當志願者不收錢!兒子就說,老爸真帥!我現在都記得。」
到明天華城小區的朋友家中修了20分鐘電腦,卻「換」來14天隔離,對這段特殊經歷,「一修哥」葛慶海記憶猶新——當時,他發揮專長當起志願者,修電腦、修寬帶、修印表機、修燃氣灶,成了封閉小區裡的「萬能外援」。「你們新民晚報給我起的這個外號『一修哥』,大家都說很貼切,還要我去註冊商標呢!」葛慶海語中帶笑,「許多人看到報導後說我是榜樣,傳播正能量。沒想到,我做的這些事能獲得這麼多認可。」
儘管不住在明天華城小區,回歸正常生活的葛慶海仍不時過去看看。他在那裡交了不少新朋友,也多了不少生意,許多人因為看中他的友善主動找上門來。
「明天華城有一個志願者群,是那14天裡建的,我們大家關係都很好。」葛慶海說,前不久他還幫了個忙,原來,有志願者正在微信群內幫忙銷售玉米,他也加入了「吆喝」大軍,一口氣賣了50多份。和葛慶海一樣,群內還有許多默默無聞的普通人,仍在愛心接力。
「半年多來,我們小區的志願者群沒有改過名字,也沒人退群,總捨不得解散。」明天華城居民區黨總支書記董春雨是志願者群的群主,她也提到了「消滅玉米」的故事。原來,志願者小周家住郊區,有一次回家時,村裡年紀大的阿姨求助,問能不能幫忙在網上銷售玉米。「大家想到了去年一起消滅滯銷土豆的事情,就說要不在志願者群裡試試看?沒想到,推廣一下發現有很多志願者出來響應。」
群裡又熱鬧了一番,這讓董春雨覺得很暖心。「平時大家的生活回歸正軌,忙於工作學習,但大家都沒有退群。相信一旦這個小區有所需要、有所召喚,大家還是會第一時間站出來。」說到這裡,她的聲音有些顫抖,「我好像又看到了那14天裡大家同甘共苦的情形,好像找回了當時建群的初心。」
經歷過封閉式管理的明天華城小區,總有一股團結的勁。董春雨說,這在疫苗接種推廣時就可見一斑。「很多居民很早就響應了,在志願者群裡,我們也會做好宣傳引導,每天更新接種點狀態、疫苗供應情況等等。」
「個人的力量也許有限,但大家齊心協力共同去做同一件事時,就會充滿力量。」董春雨感慨。相信,明天華城志願者群不會散,普通人的愛心接力也將繼續。
新民晚報記者
楊 潔
新民眼工作室
編輯 | 顧瑩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