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壓插管式封孔材料密封特性測試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6-27 00:03:56 1
專利名稱:變壓插管式封孔材料密封特性測試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封孔材料密封特性測試裝置,具體是在模擬煤礦現場封孔條件及工藝的基礎上,對封孔材料在不同孔徑、封孔長度、封孔深度、溫度、溼度等條件下的密封特性進行測試的儀器。適用於各類煤礦鑽孔封孔材料密封特性的檢測。
背景技術: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產煤國,也是發生災害事故最嚴重的國家,瓦斯抽採是防治煤礦瓦斯災害的根本措施,採用正確的封孔方法和工藝,是煤層瓦斯抽放的關鍵環節,封孔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到瓦斯壓力測定準確性、瓦斯抽放量和抽放率。礦用鑽孔封孔材料必須對鑽孔圍巖有加固密封的作用,對鑽孔有良好的密封效果,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封孔效果。因此,國內外都很重視封孔質量,對於封孔材料的研製與開發給予了極大投入。通過對封孔
材料密封特性的測試,可以為封孔材料在現場應用時的效果做一個參考,發現其不足及時進行相應調整。保證封孔材料符合現場需要及其封孔效果。然而對於其密封特性的檢測缺少相應的標準,甚至檢測設備與方法也比較缺乏。
發明內容為了測試封孔材料密封特性,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變壓插管式封孔材料密封特性測試裝置。本實用新型是採用如下技術方案實現的一種變壓插管式封孔材料密封特性測試裝置,包括脫氣系統、數據採集分析系統、密封特性測試系統。脫氣系統由真空泵8、真空計
7、PVC管(模擬現場鑽孔套管)3和氣體控制閥6組成;數據採集分析系統由計算機9、壓力傳感器組成5 ;密封特性測試系統由管體I、封孔材料2、PVC管3和氣體控制閥6組成。管體I內填充密封材料2,PVC管3插入密封材料2中外端接三通4,三通4 一端接壓力傳感器5,另一端接氣體控制閥6,氣體控制閥6接真空計7,真空計7接真空泵8,壓力傳感器5將採集數據傳入計算機9進行記錄。本實用新型依託封孔材料承受內外壓差的能力,建立了一整套的變壓插管式封孔材料密封特性測試系統。本實用新型可人為的控制和改變實驗條件,從而測試不同封孔長度、封孔深度、孔徑、布孔方式及不同溫度、溼度條件下封孔材料的密封特性,實驗效果清楚直觀,實驗周期短、見效快,可為煤礦現場使用封孔材料提供可靠的實驗參數及現場實踐方案。
圖I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種變壓插管式封孔材料密封特性測試裝置,包括脫氣系統、數據採集分析系統、密封特性測試系統,脫氣系統由真空泵8、真空計7、PVC管3和氣體控制閥6組成;數據採集分析系統由計算機9、壓力傳感器5組成;密封特性測試系統由管體I、封孔材料2、PVC管3和氣體控制閥6組成。管體I內填充密封材料2,PVC管3插入密封材料2中外端接三通
4,三通4 一端接壓力傳感器5,另一端接氣體控制閥6,氣體控制閥6接真空計7,真空計7接真空泵8,壓力傳感器5將採集數據傳入計算機9進行記錄。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方式
如下實驗開始前,將封孔材料2按照現場封孔工藝填充管體I,然後將管體I、封孔材料2、PVC管3、三通4、氣體控制閥6、真空計7、真空泵8連接起來,在測量部位安裝壓力傳感器5,如圖I所示。打開真空泵8,當管體I內到達一定真空度時,關閉氣體控制閥6及真空泵8,壓力傳感器5將採集數據傳入計算機9,計算機9對數據進行記錄分析,繪製管體I內氣體壓力變化曲線並加以分析, 最終得出封孔材料不同封孔長度、封孔深度、孔徑、布孔方式及不同溫度、溼度條件下密封特性的變化規律。
權利要求1.一種變壓插管式封孔材料密封特性測試裝置,包括脫氣系統、數據採集分析系統、密封特性測試系統,其特徵在於脫氣系統由真空泵(8)、真空計(7)、PVC管(3)和氣體控制閥(6)組成;數據採集分析系統由計算機(9)、壓力傳感器(5)組成;密封特性測試系統由管體(I)、封孔材料(2 )、PVC管(3 )和氣體控制閥(6 )組成,管體(I)內填充密封材料(2 ),PVC管(3)插入密封材料(2)中外端接三通(4),三通(4) 一端接壓力傳感器(5),另一端接氣體控制閥(6),氣體控制閥(6)接真空計(7),真空計(7)接真空泵(8),壓力傳感器(5)將採集數據傳入計算機(9)進行記錄。·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變壓插管式封孔材料密封特性測試裝置,包括脫氣系統、數據採集分析系統、密封特性測試系統。管體內填充密封材料,PVC管插入密封材料中外端接三通,三通一端接壓力傳感器,另一端接氣體控制閥,氣體控制閥接真空計,真空計接真空泵,壓力傳感器將採集數據傳入計算機進行記錄。本實用新型依託封孔材料承受內外壓差的能力,建立了一整套的變壓插管式封孔材料密封特性測試系統。本實用新型可人為的控制和改變實驗條件,從而測試不同封孔長度、封孔深度、孔徑、布孔方式及不同溫度、溼度條件下封孔材料的密封特性,實驗效果清楚直觀,實驗周期短、見效快,可為煤礦現場使用封孔材料提供可靠的實驗參數及現場實踐方案。
文檔編號G01M3/26GK202710270SQ201220343320
公開日2013年1月30日 申請日期2012年7月17日 優先權日2012年7月17日
發明者林海飛, 李樹剛, 李莉, 趙鵬翔, 成連華, 潘宏宇, 王紅勝, 黃金星, 李志梁, 徐剛, 劉超, 丁洋, 索亮, 魏宗勇, 王璐 申請人:西安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