縫紉機樂隊忘記了為什麼而存在(縫紉機樂隊除去這些BUG)
2023-06-17 21:55:23 1
整理素材的時候,知乎上看到一篇關於」如何評價電影《縫紉機樂隊》?」的回答。作者這樣回答,他可能是全世界最有資格以及最沒資格回答的人了。
他是這部電影的總導演,董成鵬。
「說最有資格,是因為,我是這部電影的導演,《縫紉機樂隊》從腦海中閃現的一個念頭,到呈現在各位眼前的世界,每一個環節,我都最熟悉;說最沒資格,是因為,評價電影是很主觀的事情,作為創作者,比起傳遞,我更在乎的是到達。觀影是一種互動體驗,導演一部電影,屬於傳遞,而評價,則是到達以後的事情。」
直言不諱地說,電影本身是一場很狗血的追夢故事,小人物最後實現了大夢想,這樣的電影,實在老套。
好在,大鵬很聰明的將搖滾音樂,情懷,理想和生活縫補進去。
《縫紉機樂隊》填補了國產同類型電影的空白,如此大規模展現搖滾音樂現場的國產電影也是第一次遇到。
他在知乎的回答中說樂隊所有的演員都是真的彈唱,為此演員進行了長期的培訓。
喬杉和李鴻其,之前組過樂隊,但娜扎和韓童生老師,都是零基礎開始學的。
最小的希希在人員定下來的時候是6歲,開拍的時候8歲,兩年的培訓學習。這讓我很震驚也很感動,為他的較真,演員的認真打call。
不可否認,影片的音樂很振奮人心,能夠帶起觀眾的情緒。但大家一直回味的一定是《蟲兒飛》和《不再猶豫》。
這兩首歌,本身就帶有很高的觀眾共鳴度。經典到無論將它們放在哪部影片,也一定會有很激動的情緒在支撐。
便將影片主創《塑膠袋》《都選C》這兩首歌壓得太低。
大鵬說,這個情節,韓寒也曾給過建議用《塑膠袋》這首歌,但大鵬還是堅持了自己的想法。和他的人生經歷是有關係的吧。他曾說過初中時就很喜歡Beyong樂隊,將個人情懷放在了電影裡呈現給了觀眾。
但不會有太多人去較真這件事兒。而且反響確實也很不錯。
結尾感謝了很多樂隊,比如唐朝樂隊,黑豹樂隊,Beyong樂隊以及音樂界經典人物。
如果片尾沒有介紹,能認出他們嗎?
這句話就像胡亮在咆哮著楊雙樹:「當初在舞臺上,你說要為搖滾生,要為搖滾死,現在呢?」
楊雙樹一句回答:「那只是逢場作戲。」
為什麼曾經那麼牛的人,淪落成了現在這樣?
因為這就是生活。
就像胡亮刻下的碑——搖滾已死。
楊雙樹曾經因為腦血栓倒在舞臺上,後來被女兒「禁搖」,只能做做診,看看婦科。否則,找夕陽紅老伴的事沒得商量。
人老了,事事要得子女同意?
與楊雙樹反差的是零零後,希希,她熱愛彈琴,卻被身為跆拳道黑帶的媽媽將電子琴踢為兩半,理由是:彈琴,賺不了錢。
嶽雲鵬飾演的父親依舊偷偷摸摸支持女兒。
再說娜扎飾演的丁建國。實在話,她真是一個極為功能性的角色。
為男生提供了很多YY,比如摸腿梗。
比如和胡亮在房間裡的對話,就是為了給大家一個小汙的笑點。
可是······然後呢?
女一號做了一個名副其實的花瓶,完全沒有獨立的部分,支撐這個人務,所有的情節,都在為男主角服務,比如天台引出程宮的夢想。
最後,無緣由的愛上為了錢背叛隊友的程宮。
我實在覺得突兀。
一直比較反感宣揚「正能量」「心靈雞湯」,這樣大鋪華麗麗的人生道理的文章,或者電影。
電影是確實的邏輯。大鵬處理的恰到好處。
洗紋身,會疼啊,生病,會疼啊,有夢想,並不能換來錢,哪有那麼多的情懷可以堅持?
疼是會死的。
話到這裡,就是建國爸爸教育程宮的話:「建國媽媽病了要換腎,我在街上搖滾一會,能搖出腎嗎?」
當然不能,這個理由太特麼強大了,一下子戳中程宮。
一將功成萬骨枯,這個世界就是這樣給我們講道理的。
但藝術總是要給人力量的。
背叛隊友之後的程宮,聽到摩託車情侶放著《都選C》,想起單純天真的胡亮。
一個給不知名的騎手錢做宣傳,被程宮數落,打電話過去確認,發現對方停機,還要幫忙交100元話費的胡亮。
整天摸爬滾打在修理廠,卻妄想保護大吉他,舉辦盛大的搖滾音樂演唱會的傻小子。
仔細一想,胡亮,是過去的我們,而現在,我們,都變成了程宮。
一群人在演出路上,遭遇圍堵,困在消防車。
危急關頭,建國和希希一通電話,黑道爸爸和白道媽媽率領一路人馬趕來。
建國爸爸跑的那麼認真,決絕,那麼努力。
黑白兩道倒是挺有趣也壯觀,觀眾驚呼過癮。
這不應該是一個喜劇十足的情節嗎?怎麼看的人想落淚。
往深了看,裡面全是愛。明明黑道爸爸的拆遷開發項目因為縫紉機樂隊而停滯;明明父女兩人關係不好,明明父親和白道媽媽都說過一句:「搖滾?賺不了錢!」
但是,聽到女兒的召喚,他們什麼都不要了,跑了過來。
其實電影沒有真的反派,每個人,都只是為保護自己認為重要的東西。
比如愛情,比如夢想,比如家人。
演唱會舉辦的很成功,大吉他,最終還是被拆了,一切都沒有變,但似乎又有些不一樣。
這就是生活吧。
(大鵬在知乎回答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4679852/answer/2434834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