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幼香椿苗的種植方法與流程
2023-07-02 18:55:01 1
本發明涉及種植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幼香椿苗的種植方法。
背景技術:
香椿,又名香椿芽、香樁頭、大紅椿樹、椿天等,分布於長江南北的廣泛地區,中國人食用香椿久已成習,漢代就遍布大江南北。椿芽營養豐富,並具有食療作用,主治外感風寒、風溼痺痛、胃痛。
對生長環境十分講究,所需要的生長環境條件較為嚴格,香椿喜溫,適宜在平均氣溫8—10℃的地區栽培,抗寒能力較弱,而普通的大棚種植方法大大降低了其食療價值,營養價值也喪失,幼香椿苗的生長周期較長,每次可採摘的數量有效,所以現在在市場上的價格也較為昂貴,傳統的種植方法已然不能有效滿足市場的大量需求。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幼香椿苗的種植方法,能夠有效降低幼香椿苗的種植生長周期,便於農業上推廣。
為實現以上目的,本發明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予以實現:
一種幼香椿苗的種植方法,主要包括如下步驟:
(1)選種:將當年收割的香椿種子進行除雜處理,並在40-50℃浸泡,撈出,除去表面水漬備用;
(2)催芽:將步驟(1)中的香椿種子攤晾在紗布上,並調整溫度為20-23℃進行催芽處理,至種子長出1-2mm幼芽;
(3)整地:先將土地碎土,然後深松0.2~0.7m,並起壟,壟高6~9cm,壟寬1.2~1.5m,壟間距20~30cm,在壟上鋪至一層白紙,並均勻撒基肥2-4cm,基肥上再種植香椿幼芽;
(4)管理:播後5天左右香椿幼芽保持空氣相對溼度在80%,2周後,即可採收,採收時可將種芽連根從基質中拔出。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幼香椿苗的種植方法,通過步驟的選種、催芽、整地、管理大大降低幼香椿苗的種植生長周期,選種、催芽操作,使得香椿幼苗在出芽過程中,便於出芽,提升了出芽率,且在整地過程中將白紙鋪設在壟上,再在白紙上添加基肥,有利於香椿幼苗的生根操作,便於在幼香椿苗先在白紙以上的基肥中生長,以吸收基肥中大量的有機廢料,同時也防止了基肥由於長期存放有機質被壟上的土質所分解,不能有效被幼香椿苗先吸收,使得幼香椿苗的生長便於農業上的操作,整個幼香椿苗的種植方法能有效降低香椿的種植生長周期,可在農業上被廣泛推廣應用。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發明實施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本發明的實施例,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基於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於本發明保護的範圍。
本實施例提供一種幼香椿苗的種植方法,主要包括如下步驟:
(1)選種:將當年收割的香椿種子進行除雜處理,並在40-50℃浸泡,撈出,除去表面水漬備用;
(2)催芽:將步驟(1)中的香椿種子攤晾在紗布上,並調整溫度為20-23℃進行催芽處理,至種子長出1-2mm幼芽;
(3)整地:先將土地碎土,然後深松0.2~0.7m,並起壟,壟高6~9cm,壟寬1.2~1.5m,壟間距20~30cm,在壟上鋪至一層白紙,並均勻撒基肥2-4cm,基肥上再種植香椿幼芽;
(4)管理:播後5天左右香椿幼芽保持空氣相對溼度在80%,2周後,即可採收,採收時可將種芽連根從基質中拔出。
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儘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徵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並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發明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精神和範圍。
技術特徵:
技術總結
本發明提供一種幼香椿苗的種植方法,主要包括如下步驟:(1)選種:將當年收割的香椿種子進行除雜處理,並在40‑50℃浸泡,撈出,除去表面水漬備用;(2)催芽:將步驟(1)中的香椿種子攤晾在紗布上,並調整溫度為20‑23℃進行催芽處理,至種子長出1‑2mm幼芽;(3)整地:先將土地碎土,然後深松0.2~0.7m,並起壟,壟高6~9cm,壟寬1.2~1.5m,壟間距20~30cm,在壟上鋪至一層白紙,並均勻撒基肥2‑4cm,基肥上再種植香椿幼芽;(4)管理:播後5天左右香椿幼芽保持空氣相對溼度在80%,2周後,即可採收,採收時可將種芽連根從基質中拔出。通過本發明提供的種植方法能夠有效降低幼香椿苗的種植生長周期,便於農業上推廣。
技術研發人員:任紅
受保護的技術使用者:任紅
技術研發日:2017.06.30
技術公布日:2017.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