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道式空調器室內機的皮帶輪的製作方法
2023-06-23 05:37:11 2
專利名稱:管道式空調器室內機的皮帶輪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管道式空調器,特別是涉及管道式空調器室內機的皮帶輪。
背景技術:
在現有技術中,管道式空調器一般包括室內機和室外機,其中室內機的 殼體內按照風路的流向依次包括空氣吸入口、送風裝置、熱交換器以及吹出 口,其中送風裝置位於熱交換器的風路上遊。所述管道式空調器在制暖或者 製冷運行時,室內機將室內空氣通過吸入口吸入室內機內,隨後經過送風裝 置,接著經過熱交換器進行熱量的交換後,從室內機的吹出口吹出,從而將 暖風或者冷風送出,達到制暖或者製冷的效果。
圖1是現有技術的管道式空調器的室內機的示意圖。如圖所示,在現有 技術中,管道式空調器包括室外機(未示出)和室內機,其中在室內機的殼
體l內按照風路流向依次設置有空氣吸入口 2、送風裝置3、熱交換器(未示 出)以及吹出口 (未示出),其中送風裝置3設置在熱交換器的風路上遊, 而空氣吸入口 2設置在送風裝置3的後方,空氣從室內機的後側吸入,從後 向前流入室內機的殼體1內。而送風裝置3的下方被面板4閉合。送風裝置3 的皮帶輪6和電機5通過一根皮帶進行傳動。
上述的管道式空調器在進行制暖或者製冷運行時,室內機從送風裝置3 的後方通過吸入口 2將空氣吸入,經過送風裝置後,進入熱交換器進行熱交 換,從而使暖風或者冷風從吹出口流出,達到制暖或者製冷的效果。
但是,如圖2所示,現有技術的管道式空調器的室內機的皮帶輪6的輪 槽的內壁7為光滑的平面,在依靠牙形三角帶傳輸電動機的動力時,由於存 在打滑現象,所以存在著一定的傳動比,降低了空調的送風效率。
發明內容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在皮帶輪的輪槽內壁上 形成有齒形部,從而可以提高電機傳動比的管道式空調器室內機的皮帶輪。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管道式空調器室內機的皮帶輪,所述的室內機包括送風裝置、安
裝在送風裝置上的皮帶輪以及通過牙形皮帶向送風裝置傳送動力的電機,在
所述的皮帶輪的輪槽內壁上形成有與牙形皮帶的齒形相適應的齒形部。
上述的齒形部在皮帶輪的輪槽內壁上均勻分布,且與牙形皮帶的齒形一 一對應。
另外,上述的齒形部還可在皮帶輪的輪槽內壁上均勻分布且間隔設置。 本發明的管道式空調器室內機的皮帶輪,由於在皮帶輪的輪槽內壁上形 成有與牙形皮帶的齒形相適應的齒形部,所以在依靠牙形皮帶進行傳動時, 皮帶可以與皮帶輪有效地接觸,從而提高了傳動比,從而提高了空調器的送 風效率。
1. 圖l所示為現有的管道式空調器室內機的結構示意2. 圖2所示為現有的管道式空調器室內機的皮帶輪的結構示意3. 圖3所示為本發明的管道式空調器室內機的皮帶輪的結構示意圖。 其中
l:殼體 2:空氣吸入口 3:送風裝置 4:面板 5:電機 6、 6':皮帶輪
7、 7':內壁 8:牙形部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管道式空調器室內機的皮帶輪的結構進行詳細 說明。
圖3所示為本發明的管道式空調器室內機的皮帶輪6'。如圖所示,皮帶 輪6'的輪槽內壁7'上形成有與牙形皮帶的齒形相適應的齒形部8,齒形部8 圍繞皮帶輪6,的輪槽內壁7'的圓周面均勻設置。在電機工作時,牙形皮帶上 的齒與皮帶輪6'的輪槽內壁7'上的齒形部8 —一對應並相互嚙合,從而帶動 皮帶輪6'轉動。
另外,上述的齒形部8還可以在皮帶輪的輪槽內壁上均勻分布且間隔設 置,即牙形皮帶上的齒與皮帶輪6'的輪槽內壁7'上的齒形部8可以不是一 一對應,這樣既可以減少加工難度,還可以節省材料費用。
上述的皮帶輪的齒形部與皮帶上的齒相嚙合的狀態提高了電機的傳動 比,從而提高了空調器的送風效率。
權利要求
1.一種管道式空調器室內機的皮帶輪,所述的室內機包括送風裝置、安裝在送風裝置上的皮帶輪以及通過牙形皮帶向送風裝置傳送動力的電機,其特徵在於在所述的皮帶輪的輪槽內壁上形成有與牙形皮帶的齒形相適應的齒形部。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皮帶輪,其特徵在於所述的齒形部在皮帶輪 的輪槽內壁上均勻分布,且與牙形皮帶的齒形一一對應。
3.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皮帶輪,其特徵在於所述的齒形部在皮帶輪 的輪槽內壁上均勻分布且間隔設置。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管道式空調器室內機的皮帶輪,所述的室內機包括送風裝置、安裝在送風裝置上的皮帶輪以及通過牙形皮帶向送風裝置傳送動力的電機,在所述的皮帶輪的輪槽內壁上形成有與牙形皮帶的齒形相適應的齒形部。本發明的管道式空調器室內機的皮帶輪,由於在皮帶輪的輪槽內壁上形成有與牙形皮帶的齒形相適應的齒形部,所以在依靠牙形皮帶進行傳動時,皮帶可以與皮帶輪有效地接觸,從而提高了傳動比。
文檔編號F16H55/36GK101358756SQ20071005845
公開日2009年2月4日 申請日期2007年7月31日 優先權日2007年7月31日
發明者牛立彬 申請人:樂金電子(天津)電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