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針的典型句子古詩詞(說說三首使用頂針手法的詩詞)
2023-06-08 23:12:35 3
頂針是一種很好的修辭手法,就如同美妙的電影鏡頭切換一樣,很自然的從一個場景切換到另一個場景,領引觀眾由淺入深的進入劇情,從而引導觀眾入戲,引起共鳴!而詩詞中的頂針,可以詩句首尾相連,亦可以組詩間的連章,於寄情、敘事中,在低吟淺唱間,首尾蟬聯,惟妙惟肖,層層遞進,一唱三嘆,讀來真是妙不可言。
詩仙李白文學素養極致,文學界一直有一個觀點:說白詩清新自然,大氣磅礴,但文學性上不如詩聖。詩聖屬於苦吟詩人,對詩句反覆推敲,格律性強,他自己也說了,「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他追求的是格律上的極致;但詩仙雖然追求清新自然,但並不意味著李白不追求修辭手法,相反,詩仙的很多修辭手法運用自然,不事雕飾,讓人耳目一新。這首《白雲歌送劉十六歸山》即可證明:
楚山秦山皆白雲,白雲處處長隨君。
長隨君,君入楚山裡,
雲亦隨君渡湘水。
湘水上,女蘿衣,白雲堪臥君早歸。
楚山秦山皆白雲
開篇就以「白雲」做頂針,白雲自由不羈,高舉脫俗,潔白無瑕,是隱者品格的極好象徵。李白這首詩直接從白雲入手,不需費詞,一下子便把人們帶入清逸高潔的境界。後面接著以「長隨君」做頂針,對劉十六的高潔形象起到一唱三嘆的效果。表達了詩人對朋友品行的一種高度讚揚。
無獨有偶,大文豪蘇軾也特別喜歡頂針這種修辭手法,經常運用在自己的詩詞裡,這首《賞花歸去》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賞花歸去馬如飛, 去馬如飛酒力微。
酒力微醒時已暮, 醒時已暮賞花歸。
醒時已暮賞花歸
這首詞修辭更加豐富嫻熟:整首詩,先是用「去馬如飛」作頂針,然後用「酒力微」作頂針,然後用「醒時已暮」作頂針,最後用「賞花歸」頂針首句,相當的美妙。
這首詩讓讀者讀起來琅琅上口,賞花歸來的幾個關鍵字,「馬如飛」、「酒力微」、「醒時已暮」,反覆吟唱;就是反覆告訴我們,詩人的賞花心情是多麼的舒暢:「馬如飛」,就像「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一樣;「酒力微」,酒不醉人,花醉人,人自醉;「醒時已暮」,如在夢境,花太好了,時間太短了。
頂針手法用在這些輕快場景,就如同一個戲劇,鏡頭切換從一個輕快場景到另一輕快場景,讓人像坐過山車一樣,高潮迭起,驚喜不斷。但用在一個婉約場景,則是另一番滋味。宋代詞人向子諲在《更漏子(雪中韓叔夏席上)》中寫到:
小窗前,疏影下。鸞鏡弄妝初罷。
梅似雪,雪如人。都無一點塵。
暮江寒,人響絕。更著朦朧微月。
山似玉,玉如君。相看一笑溫。
梅似雪,雪如人
「小窗前,疏影下。鸞鏡弄妝初罷」是寫主人翁的出場。
一句「梅似雪,雪如人」,這裡頂針手法妙就妙在,詞人想說的是,人如雪,人也如梅。但一個「雪」字頂針,就比「人如雪,人也如梅」這句美妙太多:梅是美的巔峰,既有雪之高潔,又有自己的清香;這裡以「梅」喻「雪」,那自然是「雪」更勝一籌;而「雪如人」,又是以「雪」喻人,自然是人更勝一籌;最終的結果是,人更勝梅一籌,人比梅雪更高潔,也比梅更幽香。
後面的「山似玉,玉如君」,其實也是相同的手法,以山的高俊喻玉,當然是玉更勝一籌;以玉喻君,當然是君更勝一籌;最後是君更勝於山,更勝於玉。
兩句結合起來看,讓我們不禁想起那句著名的「陌上人如玉,公子世無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