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治療牙痛病的中藥製劑及其製備方法
2023-06-01 15:54:46 1
專利名稱:一種治療牙痛病的中藥製劑及其製備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中草藥,具體地說是涉及一種治療牙痛病的中藥製劑,及其製備方法。
本發明的目的可以通過如下措施來達到一種治療牙痛病的中藥製劑,是由下述按重量百分比計的原料和方法製成白芷 2-6.5%蜀椒 2-6.5%艾葉 1-2%倉米 10-13%辣椒 1-2%水調節至100%製備方法
1、製作酵椒水倉米三分之一的量,淘淨蒸成飯,攤冷罨黃,裝在簸箕中曬乾,用水淋乾淨,另外三分之二的倉米,蒸成飯,冷卻淋淨,與絞成泥的辣椒和曬乾的飯參勻入甕,用純淨水將其淹沒,密封后放置在30-34℃,21天即成倉米成酵椒水;2、將白芷、蜀椒、艾葉一同放入煎藥器皿中或煎藥機中,倒入倉米酵椒水浸泡一至兩個小時後,再置與火上煎制30分鐘,即可箅出;3、將箅出的藥液入瓶冷卻待用。
下面介紹原料情況1、蜀椒有人稱花椒,實際上與花椒不同,蜀椒味麻,外表發褐色,亦稱麻椒;花椒外表則發紅,味香,而藥性不如蜀椒味麻。
蜀椒異名也叫秦椒,基原為芸香科植物,果實主要成分含有揮髮油0.7%,揮髮油中含牻牛兒醇;檸檬烯、枯醇等,還含甾醇,不飽和有機酸等。其藥理作用,烯醇液有局部麻醉作用,在家兔和豚鼠之浸潤麻醉中,效力強於普魯卡因。對果實的炮製法,除去果柄及種子,置鍋內炒至發響、油出、放涼。對炮製《雷公砲炙論》中有論術,「凡使蜀椒,須出目及閉口者,不用其椒幹」。《本草衍義》中也有論術,「蜀椒須微炒使出汗」。果實的性味辛、溫;《本經》「味辛、溫」,也有論也。功用主治《藥性論》「治惡風,遍身四肢頑痺,口齒痛浮腫搖動」。用法煎湯,可分內服、外用。
2、艾葉(《本草經集注》),異名冰臺(《爾雅》),醫草(《別錄》),炙草(《脾雅》),基原為菊科植物,成分有揮髮油,其油成分是芹烯、畢澄茄烯、側柏醇等,其藥理,起抗菌消毒作用,在試管內對金黃色葡萄球菌、a-溶血性鏈球菌、肺炎雙球菌、白喉桿菌、宋內氏痢疾桿菌、傷寒及副傷寒桿菌、霍亂弧菌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並且對多種致病真菌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在其炮製中應揀去雜質,去梗,篩去灰屑;艾葉的性味苦辛、溫,《別錄》「味苦,微溫,無毒」。其功用主治理氣血、逐寒溼、止血、冷痛、洩瀉轉筋、痛瘍、疥癬。《綱目》「溼中、逐冷、除溼」。
《本草正》「艾葉,能通十二經,而尤為肝脾腎之藥,善於溫中,逐冷除溼,行血中之氣,氣中之滯」。用法,煎湯可分內服,外用。
3、白芷(《本經》)異名芳香(《本經》),白苣(《別錄》);基原為傘形科植物,藥用部位是根部,割去地上部分,挖出根部。炮製方法是應洗淨,切片,晾乾待用,其成分全草含揮髮油,根含黃色揮髮油0.24%,另外還含有白當歸素、白當歸腦、氧化前胡素、歐芹屬素乙、異歐芹屬素乙、珊瑚菜素、類似當歸酸、致痙攣的白芷素。性味,辛、溫,其藥理有抗菌作用,據體外初步試驗,白芷水煎劑對大腸桿菌、痢疾(宋氏)桿菌、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綠膿桿菌及變形桿菌、霍亂弧菌等有一定抑制作用。水浸劑對奧杜盎氏小芽胞癬菌等致病真菌也有一定抑制作用。功用主治祛風、燥溼、消腫、齒痛、三叉神經痛。用法,煎湯可分內服,外用。
4、辣椒異名番椒、秦椒(《群芳譜》),基原為茄科植物,果實成分有辣椒鹼、二氫辣椒鹼、降二氫辣椒鹼、高辣椒鹼、高二氫辣椒鹼;壬醯香英蘭胺、辛醯香英蘭胺;色素為隱黃素、辣紅素、玉紅素、胡蘿蔔素;維生素C、檸檬酸、酒石酸、蘋果酸等,《藥性考》稱其「溫中散寒,除風發汗去冷癖,行痰逐溼」。
5、酵椒水成分與食用醋相同,只是通過發酵的過程達到提取辣椒鹼的作用。成分為浸膏質、灰分、揮發酸、不揮發酸、還原糖。具體物質有高級醇類、3-羥基丁酮、二羥基丙酮、酪醇、乙醛、甲醛、乙縮酸、乙酸琥珀酸、草酸及山梨糖等糖類。性味酸苦,溫,《別錄》「味酸、溫、無毒」。其功用方面主治散瘀,止血,解毒、殺蟲,《別錄》「消腫痛,散水氣,殺邪毒」。《肘雲方》中有方為治牙齒疼痛米醋者枸杞白皮,取半升,含漱。《本草拾遺》「藥中用之,當取二、三年醋良。」藥用分內服、湯劑或拌製藥物外用,燒熱燻嗅、含漱和藥調敷。
本發明相比現有技術具有如下優點牙疼患者將本發明藥液含漱在口中,牙患處3至5分鐘,即可解除牙痛之苦,並且在製備本發明藥液所剩的藥渣,還可治療各種風溼性關節炎,原料100%無汙染,本藥液製備不複雜,療效好,因為本發明藥液中含辣椒鹼,可有效耗竭傳導神經纖維上的物質,阻斷物質的傳遞,在藥物療效上具有阿斯匹林、嗎啡等化學藥物相同的鎮痛作用,且無成癮性。
把倉米,即第二年的陳米或稱線米,不粘的米共1斤,其中取0.33斤淘淨後蒸成飯,攤冷罨黃,裝在簸箕中曬乾,用水淋乾淨,剩餘的0.67斤倉米,蒸成飯,飯冷卻淋淨,與絞成泥的0.2斤辣椒和曬乾的飯參勻入甕,用7.65公斤純淨水將其淹沒,密封后放置在32℃,21天即成倉米醇椒水,將0.4斤白芷、0.65斤蜀椒、0.1斤艾葉一同放入煎藥器皿中,倒入倉米醇椒水,浸泡1至2個小時後,再置與火上煎制30分鐘,即可箅出,將箅出藥液入瓶冷卻待用。
本發明的中藥製劑應用於臨床觀察,其結果如下一般資料應用牙痛含漱靈治療牙痛患者61例,其中男性43例,女性18例;最大年齡64歲,最小年齡21歲。
一、診斷標準(一)中醫診斷標準主證牙齒刺痛、鈍痛和跳痛,多為刺激痛點不移。
次證常伴有口腔頜面部水腫牙周袋溢膿,舌質紅,脈弦細。
(二)中醫辯證證型氣血瘀證(三)西醫診斷標準齲齒性、非齲齒性;牙髓炎、根尖周炎、智齒冠周炎、三叉神經根型。
最典型的牙齒疼痛是傳入神經C型纖維中的一些無髓傳導纖維,存在於該纖維上的P物質作為神經遞質或調製因子在傷害性刺激的應答中釋放,產生疼痛和炎性反應。
二、試驗病例標準及依據
(一)多見與青壯年人,牙齒發生隱裂、齲洞較深遇酸、甜、冷、熱刺激或其他誘因亦可發病。
(二)多數為急性發病,時輕時重,反覆發病。
(三)急性牙髓炎引起牙痛最為劇烈,表現為劇烈的疼痛呈放散性,可以檢查到齲洞、隱裂或深的牙周袋。
(四)急性根尖周炎和牙周炎引起的牙痛,患者不敢咬合,咀嚼疼痛劇烈,呈自發性持續跳痛、鈍痛、刺痛,可檢查出患牙變色、膿腫、牙齒鬆動、牙周袋溢膿。
三、符合牙齒疼痛病的中醫診斷標準牙齒刺痛、鈍痛和跳痛,多為刺激,痛點不移;常伴有口腔頜面部水腫,牙周袋溢膿,舌質紅、脈弦細。
依據中藥治療牙痛病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特制定症狀體徵分級及療效判斷標準。
(一)疼痛及評分標準劇烈疼痛4分;重度疼痛3分;中度疼痛2分;輕度疼痛1分;正常0分;(二)療效判定標準及依據a、臨床痊癒 臨床症狀、體徵積分減少≥95%,X線顯示正常;b、顯效臨床症狀、體徵積分減少70-95%,X線顯示明顯好轉;c、有效臨床症狀、體徵積分減少40-70%,X線顯示好轉;d、無效臨床症狀、體徵積分減少≤50%,X線顯示無改變;本發明快速鎮疼的病例如下1、李英群,男,27歲,撫順人,患牙周炎引起的牙痛症狀,含漱此藥液4分鐘,解除了疼痛。
2、馬丹,女,北京人,25歲,患齲齒性牙痛,含漱此藥液3分鐘,疼痛減輕,又停二分鐘,再一次含漱3分鐘,解除了疼痛。
3、李勇,男,30歲,北京人,患急性牙髓炎,服本發明牙痛含漱靈後,5分鐘解除了疼痛。
本發明產品主要用於治療牙痛。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牙痛病的中藥製劑,其特徵在於它是由下述按重量百分比計的原料和方法製成白芷 2-6.5%蜀椒 2-6.5%艾葉 1-2%倉米 10-13%辣椒 1-2%水調節至100%製備方法a、製作酵椒水倉米三分之一的量,淘淨蒸成飯,攤冷罨黃,裝在簸箕中曬乾,用水淋乾淨,另外三分之二的倉米,蒸成飯,冷卻淋淨,與絞成泥的辣椒和曬乾的飯參勻入甕,用純淨水將其淹沒,密封后放置在30-34℃,21天即成倉米酵椒水;b、將白芷、蜀椒、艾葉一同放入煎藥器皿中或煎藥機中,倒入倉米酵椒水浸泡一至兩個小時後,再置與火上煎制30分鐘,即可箅出;c、將箅出藥液入瓶冷卻待用。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治療牙痛病的中藥製劑及其製備方法,本發明由白芷、蜀椒、艾葉、倉米、辣椒和水共6種原料製成,具體配方和製備方法詳見說明書,本發明優點是牙痛時口含含漱靈,馬上解除痛苦,製備不複雜,療效顯著,無副作用,本發明產品主要用於治療牙痛。
文檔編號A61P1/00GK1424090SQ0215859
公開日2003年6月18日 申請日期2002年12月26日 優先權日2002年12月26日
發明者索榮斌 申請人:索榮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