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雙H槽託盤的製作方法
2023-06-02 02:51:11 1

本實用新型屬於物流裝卸運輸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雙H槽託盤。
背景技術:
託盤作為物流運作過程中重要的裝卸、儲存和運輸設備,與叉車配套使用在現代物流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因為受裝卸技術裝備的制約以及託盤在購買租賃、管理使用、運輸回收等流通環節存在的如難於管理、成本費用高等問題影響,企業普遍採用物料裝上車且託盤不出廠的操作方式,這使得每次叉車運輸託盤至放貨地點時,都需要執行將物料由託盤上取下的操作。目前傳統使用的託盤結構包括四方形的板體,板體上貫穿且並列的布置有兩道供叉車的標準平面叉齒穿過的通孔;使用時在板體上板面處擱置物料,至物料集放地時再通過人工方式來卸料。該傳統託盤使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在於:一方面,由於為人工卸料,每次卸料時間較長,這顯然導致物流效率極為低下。另一方面,隨著社會發展,越來越多的青壯人群已經不願從事該類純勞力操作,導致卸料人員年齡普遍較大,身體及精力已經越來越無法滿足繁重體力勞動,卸料時稍有不慎容易引發安全事故。有鑑於此,開始有部分廠家尋求更為自動化的託盤運輸操作,並提供了一種鋸齒狀的託盤結構;具體表現為:採用四方板狀的託板,託板上板面處並列的布置有複數數目的方鋼管。該類鋸齒狀的託盤需要配合專門的配設非標準的圓形叉齒的叉車,且需在叉車提升柱上安裝液壓推動器。使用時,將叉車開至裝貨位置,叉車處圓形叉齒前行並穿過方鋼管從而託起託盤;在到達卸料地點時,叉車處圓形叉齒退出方鋼管轉而穿入各方鋼管之間間隙,從而達到抬升物料以分離物料與託盤的目的。上述操作方式固然體現了現代機械化的設計思路,且具備了操作方便的高效性,但是仍然存在以下問題:首先,由於需要通過方鋼管管腔頻繁配合叉車的圓形叉齒,導致彼此間摩擦頻繁,因此託盤必須整個採用鋼材製作,而鋼材重量大,這就存在容易壓壞物料和導致叉車油耗增大的問題。其次,由於必須配合方鋼管而採用圓形叉齒,導致配設該類叉齒的叉車成為了俗稱的「專用車」,從而導致該類叉車無法兼用目前裝卸搬運行業普遍使用的託盤樣式,這顯然無法達到成本控制的最優化要求。更為重要的是,由於需要圓形叉齒配合的方鋼管管腔以及方鋼管之間間隙在鉛垂方向上存在偏移量,這使得叉車在卸料時,必須在叉齒抽出方鋼管管腔後,再水平偏移一定距離後才能使叉齒插入方鋼管之間間隙處,這會使得放貨時容易出現物料重心不穩的狀況,進而易於引發物料傾倒等現場事故,輕則出現物料傾軋破損,重危及周圍人員的人身安全。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結構合理且適用於傳統的標準平面叉齒的雙H槽託盤,其具備通用性高、使用便捷、裝卸料平穩性強且工作可靠性高的優點,可有效的提升目前物流操作的裝卸料效率。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採用了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雙H槽託盤,包括平板狀的託板,其特徵在於:在託板的上板面處平行並列狀的凹設有兩道貫穿託盤相對兩端的直槽狀的卸料槽,所述卸料槽槽寬大於或等於標準平面叉齒的齒寬,且兩卸料槽間距等於標準平面叉齒的齒間距;在託板的下板面處平行並列狀的凹設有兩道貫穿託盤相對兩端的運料槽;所述兩道卸料槽和兩道運料槽以平行託板板面的水平面為對稱面而彼此面對稱布置。
優選的,以上述兩道卸料槽為一對卸料槽組,所述卸料槽組為兩對且沿託板的同板面垂直交錯布置;以上述兩道運料槽為一對運料槽組,所述運料槽組為兩對,且兩對運料槽組以所述水平面為對稱面而對應兩對卸料槽組面對稱布置。
優選的,所述卸料槽和運料槽的槽深為6~10cm,卸料槽和運料槽的槽寬為14~20cm。
優選的,所述卸料槽及運料槽的各槽端處均設置槽寬漸寬的外擴「八」字狀的外倒角結構;在各個外倒角結構處均設置引導輪,所述引導輪的輪軸垂直託板板面。
優選的,位於卸料槽的同一槽端處的兩組引導輪輪面間距大於或等於該卸料槽的槽寬;位於運料槽的同一槽端處的兩組引導輪輪面間距大於或等於該運料槽的槽寬。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於:
1)、在結合託盤固有平板結構的基礎上,本實用新型另闢蹊徑的採用了在託板兩板面對稱布置卸料槽及運料槽的設計思路,通過卸料槽與運料槽協調配合後形成的H槽構造,從而使得本託盤在配合目前通用叉車的標準平面叉齒的情況下,具備了極強的使用便捷性和極高的工作效率。由於採用了上述結構,也使得本實用新型使用時,不僅限於鋼材製作,還可以用市場上主流材料即塑料製作,從達到降低叉車油耗和不易壓壞物料的效果。
具體而言,一方面,由於卸料槽與運料槽均為對稱開口槽結構,從而使得兩類型的槽體具備了極高的功能互換性,使用時隨手將本託盤丟置於地面處,此時開口朝上的即為卸料槽,而相應的開口朝下的即為運料槽,這使得託盤的儲存及使用極為便捷。另一方面,本託盤只需一輛標準叉車就可完成上述作業程序,即使用一臺裝有標準平面叉齒的叉車從本託盤底部的兩道運料槽插入,待搬運到指定放貨位置時再退出叉齒,並抬升叉齒而重新插入位於託板板面處的卸料槽處,即可完成將物料搬運到指定位置處的卸料操作;整個作業流程單人單車即可進行,顯然操作自動化程度高而流程成本低。最後,上述H槽構造,使得每次裝卸料時,只需叉車在鉛垂向上移動叉齒即可,也就不存在物料在託撐搬運時的重心變化,物料無論是運料還是卸料時的擱置可靠性顯然可得到有效保證。
2)、作為上述方案的進一步優選方案,所述卸料槽為兩對且彼此垂直交錯設置。換言之,卸料槽為四道且在託板的上板面形成了縱橫交錯的「井」字狀布局;當然,運料槽由於相對卸料槽的對稱性,運料槽亦為面對稱的四道且呈現「井」字狀布局。上述布局形式,可進一步的有效提升本實用新型的使用便捷性。也即在儲存時,可無需關注本實用新型的正反性而隨手將本實用新型堆疊即可。而在使用時,將本實用新型直接搬運指定地點,叉車可自主找尋相對託盤的合適板端位置來進行對應槽體的穿插,最終實現全角度自動化的上料、運料及放料操作目的。
3)、卸料槽和運料槽的槽深以及卸料槽和運料槽的槽寬理論上足以使用即可。本實用新型通過大量實踐和重複比對,並結合實際經驗,優選卸料槽和運料槽的槽深為6~10cm,且卸料槽和運料槽的槽寬為 14~20cm;該數據一方面可有效保證運料操作時的物料及託盤相對標準平面叉齒的擱置穩定性;另一方面則易於實現標準平面叉齒相對相應槽體的便捷穿插效果,一舉多得。
4)、考慮到卸料槽和運料槽作為相對標準平面叉齒的配合件,因此採用了槽端帶外倒角的槽體結構。在該槽體結構的基礎上,本實用新型可進一步的增添引導輪,以提升標準平面叉齒相對對應槽體的穿插配合性,以達到可靠提升裝卸料效率的目的。
附圖說明
圖1為採用一對運料槽組及一對卸料槽組時,本實用新型結構立體圖;
圖2為採用兩對運料槽組及兩對卸料槽組時,本實用新型的其中一種實施例的結構立體圖;
圖3為圖2的正視圖;
圖4為圖2的左視圖;
圖5為圖2的俯視圖;
圖6為採用兩對運料槽組及兩對卸料槽組時,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種實施例的正視圖;
圖7為圖6的俯視圖。
本實用新型各標號與部件名稱的實際對應關係如下:
10-託板 20-卸料槽 30-運料槽
40-外倒角結構 50-引導輪
具體實施方式
為便於理解,此處結合圖1-7,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結構及工作方式作以下進一步描述:
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結構,以如圖2-7所示的「井」字雙H 槽託盤結構為例:其包括了四方板狀的託板10,在託板10的上板面設置兩兩平行的四道卸料槽20。以每對彼此平行的卸料槽20為一組卸料槽組,兩組卸料槽組彼此槽體90°的垂直交錯,從而便於形成上述「井」字構造。當然,如採用一對卸料槽組時,本實用新型亦可形成如圖1所示的構造。製作時,各卸料槽20需要貫穿託板10的相對兩端;而對於圓形託板10等無端部的板體,卸料槽20隻需筆直的水平狀延伸並貫穿對應託板10即可。此外,在託板10的下板面,沿託板10的水平對稱面而面對稱的設置「井」字布置的運料槽30。這樣,從託板10的一端來看,如圖4-5及圖7所示,各對運料槽組與各對卸料槽組配合形成雙「H」狀結構。上述結構中,卸料槽20和運料槽30 的槽深為6~10cm,且卸料槽20和運料槽30的槽寬為14~20cm,各對卸料槽組的間距則以匹配標準平面叉齒間距為準。
實際使用中,本實用新型也可按照圖6-7所示,進一步的在各槽體的增加外倒角結構40,並考慮在外倒角結構40內布置引導輪50,以提升本實用新型的使用便捷性。
本實用新型具體使用時,是配合帶有標準平面叉齒的叉車而進行裝卸和搬運作業的。實際操作前,只要在相應叉車的提升杆柱上加裝一個液壓推動器,而不需要更換叉車的兩個標準平面叉齒也即通用叉齒,從而確保了叉車應有的各項功能正常運作。同時,由於叉車仍舊採用了標準平面叉齒,因此使得本實用新型可與目前物流裝卸行業正在普遍使用的託盤樣式兼用,不用一次更換原有傳統託盤,可隨著原有傳統託盤的老化自然退出而逐漸更新換代,以達到成本控制的最大化。而上述液壓推動器一般叉車廠家均可提供,市場購置極為方便。作業時,將叉車的標準平面叉齒插入本實用新型正面或對面處向下開口的運料槽30內,將物料裝卸和搬運到指定放貨位置。之後,將叉車的兩個標註平面叉齒從運料槽30內撥出,待稍稍提升叉齒位置後,重新插入位於託盤上板面處的卸料槽20處,從而達到直接把物料卸下並堆放到指定放貨位置的功能。上述整個裝卸和搬運作業不需要用人工,裝卸料效率可得到極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