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花開慈禧召見周瑩(慈禧跟她母女相稱)
2023-06-01 13:40:34 1
那年花開慈禧召見周瑩?前幾年一部《那年花開月正圓》的電視劇熱播,讓不少人對那個在清朝末年,靠著天賦和智慧而縱橫於商界的奇女子周瑩有了一定的了解,尤其是她身上還有清末首富、慈禧太后乾女兒等身份標籤,更讓人對她的人生經歷產生了興趣,那麼歷史上的周瑩和電視劇裡演繹的有什麼不同呢?,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於那年花開慈禧召見周瑩?跟著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那年花開慈禧召見周瑩
前幾年一部《那年花開月正圓》的電視劇熱播,讓不少人對那個在清朝末年,靠著天賦和智慧而縱橫於商界的奇女子周瑩有了一定的了解,尤其是她身上還有清末首富、慈禧太后乾女兒等身份標籤,更讓人對她的人生經歷產生了興趣,那麼歷史上的周瑩和電視劇裡演繹的有什麼不同呢?
實際上的周瑩的人生經歷可以稱得上是一部勵志史,但她在大獲成功後,其最終的結局卻頗為悲涼,按照劇中的演繹,周瑩原是江湖藝人周老四的養女,但真實歷史上,周瑩是一位正兒八經的大家閨秀。
周瑩的祖上在明朝時以販賣布匹和瓷器發家,攢下了可觀的積蓄,據記載,周瑩的太爺爺還曾經出任過刑部員外郎一職,也就是說周家曾經闊過,只不過由於周瑩的父母先後早亡,導致家境至此中落,不得不跟著兄嫂相依為命。
到周瑩16歲時,兄嫂給她做主,將她許配給當地巨富吳家的少爺吳聘,初一看,周瑩嫁入大富之家似乎是一樁良緣,況且吳家跟周家在早年間就相識,她和吳家少爺也算是青梅竹馬,也算是好上加好了。但實際上這樁看似美滿的姻緣,背地裡卻大有玄機。
吳家少爺吳聘是一個遠近聞名的病秧子,本來吳周兩家約定是在兩人滿十八後方才成親,但因吳聘已經重病纏身,吳家便急不可待的要求提前成親,他們說想通過成親的方式來衝喜,意圖扭轉兒子的病情。
吳聘雖身體病弱,但對周瑩還算是有良知,在新婚當夜告知了周瑩病情,並高訴她如果不願意可以選擇離開。但周瑩並沒有拋下吳聘,而是冷靜且理性的接受了這個現實,對此,吳家深受感動,繼而對新進門的周瑩也愈發敬重。
但不幸的是在兩人成婚不久,吳聘便撒手人寰,自此周瑩剛成婚不久便成了寡婦,禍不單行,吳聘去世後不久,吳家的頂梁柱吳蔚文又在外出途中遇難身故。如此一來,吳家面臨著崩盤的危險,吳家產業中一些心懷不軌的人也在打著侵吞吳家產業的心思。並且當時正值清末,時局動蕩,一個不小心,吳家將會徹底沒落。這是當時周瑩所面臨的局面和困境。
然而她並沒有像小女人一樣哭哭啼啼,在悲痛之餘,她意識到想要重振吳家只能是靠自己。可是還沒等到她巡視,當時支撐吳家產業半臂江山的成都「川花總號」以及揚州的「裕隆全」這兩個商號就出事了。
據記載,這兩家商號的管家在聽說吳家父子先後去世的消息後,就動起了歪心思,想把自己管理的商號據為己有,而周瑩聽聞此事後並沒有當面去質問二人,而是採取了秘密調查,掌握了大量證據後再一舉扳回局面。
靠著多重手段,周瑩迅速的將吳家的產業整頓一新,讓底下人對這個看似弱不禁風的新東家,逐漸變得認可。在此之後,周瑩要求所有人誠信經營之外,還在穩定人心方面下了大功夫。
據記載,當時周瑩提出了一個「陽俸陰俸」的措施,這其中的一些理念,甚至已經涉及到了現代的養老金和撫恤金。陽奉就是吳家發給那些曾經在吳家工作過,但如今老弱多病無法繼續工作的人,而陰俸是是在這個領取陽俸的人死後,吳家繼續為其子女發放生活補貼。這樣一來,凡事忠心耿耿為吳家工作的人,生前生後都有了保障。
同時周瑩還提高了員工薪酬,設置了年終獎之類的獎金制度,她還提出了「股份制」,這樣一來,不僅吳家的資金得到了擴充,也讓那些掌柜和夥計們能獲得更多利益。這些舉措,放到今天來看可能覺得平平無奇,隨處可見。但在那個年代,由一個女子提出並推行,單是這份氣魄和執行力,就足以令人佩服之極。
周瑩在接管吳家產業幾年裡,整個吳家上下呈現出了前所未有的生機勃勃的場面她的大名也被更多的人所知。
後來她做出了「還田於佃」的決定,即把大部分田地減低或是免除租金,交給佃戶耕種,且定下合約20年不變,這種方式在當時可以說是很先進的思想。她還給租住吳家房屋的佃戶終身免除房屋租賃費用,還對損壞的房屋免費進行修整。而周瑩也通過此舉贏得了不少人的尊重。
商業上提出了「以豐補歉」的想法,就是收購棉花時均按照豐碩之年的價格來收購,從而讓更多的棉農更願意將棉花賣給吳家,這就導致其他商家只能在周瑩手裡拿貨。
周瑩的眾多經商之道猶如一劑強心針,幫助吳家走上了不曾有過的輝煌,其生意範圍由四川、湖北、上海湖南、廣東一直到西藏、新疆、內蒙等地。當時還流傳一句「吳家的夥計走州過縣,不吃別家飯不住別家店」。
公元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慈禧太后倉皇西逃,一路直奔西安,一度陷入困境,而周瑩在聽聞慈禧太后的窘迫後,當即決定拿出10萬兩白銀捐贈,周瑩的慷慨解囊讓慈禧太后對這位女商人頗為讚賞,寫下來「護國夫人」的牌匾贈予周瑩,還將其收為義女。
而到《辛丑條約》籤訂後,周瑩再次捐出30萬兩白銀,共赴國難,這讓慈禧太后刮目相看,當即下旨冊封周瑩為一品誥命夫。周瑩是認為廷在,國在,家也才在,就是這樣的價值觀,促使她兩次慷慨解囊,雖然按照現在的眼光看,她的捐贈可能並沒有多大的實際意義,但不可否認的是,周瑩的思想,也是當時十分樸素的家國價值觀。她用自己的方式和力量表達出了對這個國家的一份熱愛。
可就是這樣一位樂善好施的周瑩,並沒有一個好的結局。因為耗費了大量的精力在吳家的產業上,日益操勞的她年僅40歲便撒手人寰,而當時的吳氏家族卻以她是寡婦且沒有子嗣,不許她葬進自己一手修建並出資的吳氏陵園「柏樹墳」。還是當地曾經受過她恩澤的鄉親們,自發出資,擇地修建了一座廟,將周瑩供為「水娘娘」。
不得不說,這對於曾經一手重振吳家的周瑩來說,真的是一種笑話,正應了那句「辛辛苦苦大半生,臨了萬般卻成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