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冷卻降溫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6-02 00:30:51 1

本發明涉及冷卻降溫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冷卻降溫裝置。
背景技術:
生產中,各種工件在生產過後由於溫度較高,需要降溫處理。現在的降溫方式大多採用水冷卻,目前大多的水冷卻裝置採用單一的冷卻箱進行冷卻,效率低下,無法滿足生產的需要,因此解決上述問題就顯得十分必要了。
技術實現要素: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冷卻降溫裝置,開始放置架位於前側的冷卻室上方,將工件放在放置架內,之後上推氣缸下移使放置架進入前側的冷卻室內開始冷卻,冷卻的同時上推氣缸向後移動,移動到分隔板處,上推氣缸上移使放置架出來,之後向後滑行再使放置架進入到吹乾室內進行吹乾水分,吹乾後,放置架再出來,最後滑行到滑行軌道末端下料,下料後再上料,改為後側的冷卻室開始冷卻反向重複上述操作,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解決了背景技術中出現的問題。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冷卻降溫裝置,包括有前後滑行的滑行軌道,滑行軌道左右兩側均設置有長條形的冷卻箱,冷卻箱與滑行軌道平行且長度相同;冷卻箱前後兩部分均為冷卻室,冷卻箱位於前後兩個冷卻室中間為吹乾室,冷卻室和吹乾室之間有分隔板;所述滑行軌道上方設置有上推氣缸,上推氣缸上方連接有旋轉電機,旋轉電機頂端左右兩側設置有連接杆,連接杆外側底部連接有放置架,左右兩側放置架分別伸入左右兩側的冷卻箱內;所述冷卻室外側頂部設置有進水管;所述吹乾室左右兩側分布有吹風管進行吹風;所述上推氣缸底部設置有滑行驅動電機,滑行驅動電機設置在滑行軌道上。
進一步改進在於:所述冷卻室底部連接有集水鬥,集水鬥底部左右兩側連接有出水管。
進一步改進在於:所述冷卻室內中間側壁設置有溫度傳感器,冷卻室內頂部側壁設置有液位傳感器。
進一步改進在於:所述分隔板左右兩側設置有接近傳感器,用於感應放置架從而控制滑行驅動電機和上推氣缸。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本發明開始放置架位於前側的冷卻室上方,將工件放在放置架內,之後上推氣缸下移使放置架進入前側的冷卻室內開始冷卻,冷卻的同時上推氣缸向後移動,移動到分隔板處,上推氣缸上移使放置架出來,之後向後滑行再使放置架進入到吹乾室內進行吹乾水分,吹乾後,放置架再出來,最後滑行到滑行軌道末端下料,下料後再上料,改為後側的冷卻室開始冷卻反向重複上述操作,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無需人工操作,適用於生產中。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的主視圖。
圖2是本發明冷卻箱的俯視圖。
圖3是本發明冷卻箱的右視圖。
其中:1-滑行軌道,2-冷卻箱,3-冷卻室,4-吹乾室,5-分隔板,6-上推氣缸,7-旋轉電機,8-連接杆,9-放置架,10-進水管,11-吹風管,12-集水鬥,13-出水管,14-溫度傳感器,15-液位傳感器,16-接近傳感器,17-滑行驅動電機。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加深對本發明的理解,下面將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述,該實施例僅用於解釋本發明,並不構成對本發明保護範圍的限定。
如圖1-3所示,本實施例提供一種冷卻降溫裝置,包括有前後滑行的滑行軌道1,滑行軌道1左右兩側均設置有長條形的冷卻箱2,冷卻箱2與滑行軌道1平行且長度相同;冷卻箱2前後兩部分均為冷卻室3,冷卻箱2位於前後兩個冷卻室3中間為吹乾室4,冷卻室3和吹乾室4之間有分隔板5;所述滑行軌道1上方設置有上推氣缸6,上推氣缸6上方連接有旋轉電機7,旋轉電機7頂端左右兩側設置有連接杆8,連接杆8外側底部連接有放置架9,左右兩側放置架9分別伸入左右兩側的冷卻箱2內;所述冷卻室3外側頂部設置有進水管10;所述吹乾室4左右兩側分布有吹風管11進行吹風;所述上推氣缸6底部設置有滑行驅動電機17,滑行驅動電機17設置在滑行軌道1上。所述冷卻室3底部連接有集水鬥12,集水鬥12底部左右兩側連接有出水管13。所述冷卻室3內中間側壁設置有溫度傳感器14,冷卻室3內頂部側壁設置有液位傳感器15。所述分隔板5左右兩側設置有接近傳感器16,用於感應放置架9從而控制滑行驅動電機17和上推氣缸6。
開始放置架9位於前側的冷卻室3上方,將工件放在放置架9內,之後上推氣缸6下移使放置架9進入前側的冷卻室3內開始冷卻,冷卻的同時上推氣缸6向後移動,移動到分隔板5處,上推氣缸6上移使放置架9出來,之後向後滑行再使放置架9進入到吹乾室4內進行吹乾水分,吹乾後,放置架9再出來,最後滑行到滑行軌道1末端下料,下料後再上料,改為後側的冷卻室3開始冷卻反向重複上述操作,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無需人工操作,適用於生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