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劇英雄兒女導演(電影插曲英雄讚歌的誕生與當代演繹)
2023-06-01 11:41:43 2
話劇英雄兒女導演?澎湃新聞記者 王諍為什麼戰旗美如畫?,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於話劇英雄兒女導演?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話劇英雄兒女導演
澎湃新聞記者 王諍
為什麼戰旗美如畫?
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它。
為什麼大地春常在?
英雄的生命開鮮花!
1964年,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攝製的抗美援朝題材電影《英雄兒女》全國公映。之於不少人而言,這部電影的記憶恐怕是伴隨著一家老少結伴搬著馬扎,在工廠大院、在打穀場田間地頭的觀影經歷相連:人們除了被黑白影像中的志願軍英雄王成(劉世龍飾)對著步話機怒吼「向我開炮!」而震撼心靈。更是被電影中梳著馬尾辮的妹妹王芳(劉尚嫻飾,張映哲演唱),在蒼松翠柏、旌旗招展間演唱的《英雄讚歌》而溼潤了眼眶……
時光荏苒,歲月不居,英雄的故事被代代傳唱。
據悉,由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創作的大型話劇《英雄兒女》,將於10月6日至16日,在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上海,這座英雄城市正式上演。這也將是由上海作家巴金原著小說《團圓》改編,多次被搬上銀幕的《英雄兒女》首次登上話劇舞臺。
「烽煙滾滾唱英雄,四面青山側耳聽。」那激昂熟悉的旋律,必將再度唱響在萬千觀眾的耳畔。
海報設計 鬱斐
一曲誕生!詞曲、原唱劉熾、公木、張映哲攜手譜就傳奇
回首往昔,1961年,作家巴金以自己在抗美援朝戰場上的所見所感為基礎,創作了中篇小說《團圓》,講述了一對因革命鬥爭而失散的父女在朝鮮戰場上重逢的故事。時任文化部副部長夏衍對該作讚許有加,指示長春電影製片廠將其改編為電影。導演武兆堤接下這一光榮的攝製任務,遂與編劇毛烽一起充實情節。1964年,影片登上銀幕,是為世人耳熟能詳的《英雄兒女》。
該片的故事梗概是: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戰士王成在保衛無名高地時犧牲,全軍發起紀念並宣傳王成精神的活動,過程中師政委王文清認出王成的妹妹王芳竟是自己失散多年的女兒。英雄父親、王芳的養父王復標來前線慰問時,認出了王文清,兩人回憶以往共同鬥爭的歷史,也讓親生父女相認……
電影上映後引起轟動,王成在犧牲前喊出的「為了勝利,向我開炮!」也成為體現英雄捨生忘死精神的名句,為代代人所津津樂道。《英雄兒女》同其時的《上甘嶺》《長空雄鷹》《奇襲白虎團》等一道,堪稱抗美援朝題材乃至現代中國革命歷史題材影片中的經典之作。
回到片中主題曲《英雄兒女》的誕生始末,就不得不提作曲家劉熾和填詞人公木。西安人劉熾15歲時,便毅然北上參加了工農紅軍,被組織分配到延安紅軍人民劇社當小演員。1937年,美國記者斯諾訪問延安時,觀看了他的演出,稱讚其是「已有主角傾向的少年天才」。1939年,劉熾改入魯藝音樂系,師從冼星海學習作曲和指揮,畢業後留校任教。新中國成立後,曾在遼寧歌劇院、中國煤礦文工團等單位工作。
公木原名張永年,河北人。自幼受「五四新文化運動」影響,在北師大就讀期間,便積極投入抗日救亡運動。1938年來到革命聖地延安,受《黃河大合唱》感召,他一氣呵成創作出《八路軍軍歌》《八路軍進行曲》等七首歌詞,其中的「向前、向前、向前,我們的隊伍像太陽。」新中國成立後經軍委政治部批准,正式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在參加延安文藝座談會期間,公木受到毛主席等中央領導的親切慰問。
劉熾
公木
1962年,《英雄兒女》拍攝期間,電影插曲的任務原本落在編劇毛烽、作曲家劉熾身上。但毛烽絞盡腦汁也沒能寫出自己中意的歌詞——這段故事頗為傳奇,長春電影製片廠前副廠長、知名導演宋江波曾告訴澎湃新聞記者——情急之下,由導演武兆堤親帥,與毛烽、劉熾、主演田方等一道叩開了吉林大學中文系系主任公木的房門。
公木聽完他們的來意,起初有所顧慮。武兆堤則不由分說,拽著公木就走,到了長影招待所,專門給公木安排了房間,先把沒有剪輯的電影毛片給他看。劉熾在邊上講了腳本主題後,請他給英雄王成的妹妹王芳寫段在戰火中緬懷哥哥的歌詞。不成想,第二天下午,公木就把「風煙滾滾」歌詞交了上來!劉熾乍聞之下,舉著稿子吼:「這就好了?!」公木直截了當地說,自己前幾年寫了一個《烈士贊》的詩,聽了他的講述,感覺這首詩同《英雄兒女》主題很貼近,「都是寫英雄的,只是做了一些改動。」
據宋江波導演回憶,劉熾在細細品讀了歌詞後連聲叫好。「但他並沒有馬上動手譜曲,而是拉著朋友打起了撲克。其實這正是劉熾創作的一個特點,他的創作靈感常常在娛樂時突然就冒了出來。」果然,正當大家打在興頭上,劉熾突然把牌往桌上一摔,回家閉門謝客,一遍遍讀著歌詞,在激情迸發中譜出一首優美的歌曲。
關於《英雄讚歌》的曲子創作,劉熾後來曾撰文回憶說得益於1940年他到內蒙古的一次採風。當時,劉熾住在一個名叫王月豐的民間歌手家裡,「每天晚上就像開音樂會,喝一晚上酒,唱一晚上歌。我那時記憶力好,記譜快,每晚不停地記。內蒙古草原到處是歌,那些日子真讓人難忘。」《英雄讚歌》的曲子,正是以當年採風時採到的一首內蒙古民歌《巴特爾陶陶呼》為藍本,加以發展完成的。
詞曲完成後,毛烽找到空政歌舞團的獨唱演員張映哲來唱這首歌。張映哲很喜歡這首歌,在此之前也看過這部電影的小說版,但她並不知道自己演唱的這首歌在電影中是什麼樣的畫面,在錄音棚演唱時總進入不了狀態。還是毛烽,一遍一遍不厭其煩地給她講劇情。張映哲終於找對了感覺——由於當時的社會風氣反對個人「成名成家」,張映哲的名字未上片頭字幕。以至於電影公映多年後,不少觀眾還以為就是片中的「妹妹」劉尚嫻演唱的。
劉熾在作曲期間,情之所至,顧不上找公木商量,自己續上了一段副歌歌詞:「為什麼戰旗美如畫,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它;為什麼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開鮮花。」高山流水遇知音,公木在得知後二話沒說:「續得很精彩,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值得一提的還有,《英雄讚歌》的曲作者劉熾於1998年10月23日辭世。是年同月,僅僅在劉熾去世七天後,公木因腎功能衰竭在長春辭世。
《英雄兒女》劇照,劉尚嫻飾演王芳
從《絨花》到《英雄讚歌》,紅歌經典在當代演繹中煥發第二春
《英雄讚歌》是電影《英雄兒女》的主題歌。這熟悉的旋律一經響起,就把我們帶到硝煙瀰漫、戰火紛飛的朝鮮戰場。這首名曲誕生近半個世紀後,隨著新時期主旋律大片的蓬勃興起,「老歌新唱」蔚然成風。在2019年電影《我和我的祖國》中由歌手王菲清唱同名主題歌后,2020年的姊妹篇《我和我的家鄉》將老電影《上甘嶺》的主題歌《我的祖國》拿來做二次演繹——片頭由群星合唱一版,片尾放出著名歌唱家郭蘭英當年的原唱版。而電影《中國機長》(2019),則把空政著名劇作家、詞作家閆肅在1962年創作的《我愛祖國的藍天》找了出來,並由歌手毛阿敏做了更為抒情化的演唱。
大銀幕前,敏感的觀眾都覺察出了一個新的趨勢:之前的經典歌曲,正在逐漸煥發「第二春」,紛紛被挖掘出來做當代演繹。說起來,這大抵肇始於2017年由馮小剛執導的《芳華》。這部明顯帶有他和原著作者嚴歌苓懷舊色彩的電影,選擇由歌手韓紅重新演唱歌曲《絨花》——這首老歌曾作為1979年電影《小花》主題曲,由李谷一演唱後,曾在1980年「聽眾喜愛的廣播歌曲」評選活動中獲獎。「老歌新唱」動作頻仍,中外電影不乏其例,但從那時至今,一連多部電影皆是如法炮製,便有了蔚然大觀的氣象。
2020年8月開拍,當年10月公映的《金剛川》,是「時間緊,任務重」下誕出的電影。無獨有偶,據1956年4月號《大眾電影》刊載,《上甘嶺》籌備組於當年1月初成立,「也屬於當年籌備,當年投產,當年上映的影片」。《金剛川》的音樂監製於飛曾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在製作配樂階段也曾考慮過《上甘嶺》主題曲《我的祖國》,「後來大家商量後,覺得電影《英雄兒女》主題曲《英雄讚歌》的氣勢和氣質更貼合影片本身要傳遞的情緒。」
「《英雄讚歌》的版權,目前在作曲家劉熾、公木老師家人那裡,他們對於改編的要求也比較嚴謹,禁止做一些個人化的改編,所以我希望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內,賦予這首歌一些新的突破,或者說新的演繹方式,採用的是流行 古典跨界互動的模式。」於飛說,而具體到《英雄讚歌》這首歌本身,「無論從音域還是從音樂氣勢上來講,它都比較難唱好,需要歌手要具備相當的實力。譚維維之前演唱過《華陰老腔》,給我和劉熾老師的女兒劉云云留下很深的印象。她是個四川辣妹子,可以柔也可以剛。我希望她在演唱時,既要把握住原有唱腔上的革命氣勢,同時也要唱出我們今天對英雄的致敬與緬懷。」
電影《金剛川》主題曲《英雄讚歌》配樂現場
接到作為《金剛川》主題曲《英雄讚歌》鋼琴演奏邀約時,鋼琴家陳薩正在南京的一場演出途中,「我的母親出生在1953年,抗美援朝已經勝利了。我的太爺爺給她取了小名『援利』,取義『援朝、勝利』。收到邀約時,媽媽就在我身邊,她對我說,『你是軍人的後代,義不容辭。』」陳薩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從小就看過黑白電影《英雄兒女》,她本也對《英雄讚歌》的旋律非常熟悉,「一拿到demo的時候,旋律一下子從兒時的印象中被喚醒,就像是一種無形的存在。」
陳薩介紹說那次的任務簡直是急急如律令,但之於音樂家而言,音樂本身勝過千言萬語。「總的來說我覺得改編非常成功,不同的聲部符合人聲、小提琴和鋼琴各自演奏的樂器語言,而每個獨奏的角色所呈現的也都是鐵血柔情的一面。」她介紹說,鋼琴從一開始的人聲清唱後就鋪陳開了,在整首樂曲裡充當著各種不同的角色。「它有一種色彩感在裡面。有的是比較鏗鏘的和弦,非常有力度類似於號角一樣的音型;有一些則像潺潺流水的三連音。直到中間第三段solo出現的時候,它又以一種非常親切的歌唱性的旋律呈現。整首曲子最後在一種激昂向上的進行曲的氣勢中結束,非常符合電影所要傳達的精神氣質。」
樂評人Miya在同澎湃新聞記者交流時認為,《金剛川》的主題曲演繹令人印象深刻,「人聲清唱,通常來講有一種喚醒的感覺;之後小提琴出來的旋律就更明亮一些,符合樂器本身高頻段的聲音色彩;與此同時,鋼琴其實有很多好聽的部分,但由於整個織體是和樂隊在一起的,所以大家聽到的可能不是那麼明顯的感覺,其實是在烘託這整個氣氛,當所有的聲部推向了一個小高潮之後,此時鋼琴的獨奏出現,是更為親切的述說。它還有個小的裝飾音,增加了一些民歌的原生態風味在裡面。」同鋼琴家陳薩帶著父輩的記憶與囑託領受此次演奏任務相似,音樂監製於飛在這首《英雄讚歌》MV發布當日在自己的朋友圈中寫下如下一段話:「我做過很多歌,做過很多配樂,遇到過大大小小很多的困難,但可能都沒有這首歌需要克服的困難多。每次遇到困難的時候我都會想起爺爺,當年駕駛伊爾-10作為赴朝第一批飛行員,也貢獻過自己的一份力量。我想把這首歌獻給爺爺,他也是最可愛的人呀!」
回到今天這首即將在大型話劇《英雄兒女》中再現的《英雄讚歌》。上海電影家協會副主席、上海戲劇學院教授石川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專訪的(關於電影《英雄兒女》的報導另見)最後點評說,「這首歌同當年的電影在精神氣質上高度一致,都是革命英雄主義和浪漫主義的最佳結合。同時,它(歌曲)背後也傳遞出一種『哀而不傷、怨而不怒』的儒家傳統價值觀。我們都能從中聽出悲憤的成分,但這種『悲』並不令人消極沮喪,而是轉化為一種催人奮發,激勵向上的力量。這一點有點像是古希臘的悲劇和英雄史詩中的『壯美之感』,也就是東西方文藝理論與美學中皆有而各表的『崇高』。」
責任編輯:陳詩懷
校對:丁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