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熱縮膜包裝竹、木、核雕工藝品輻照保藏的方法
2023-06-01 18:56:36 3
專利名稱:一種熱縮膜包裝竹、木、核雕工藝品輻照保藏的方法
技術領域:
原子能科學技術應用,輻射加工領域。中國圖書分類號TL99,學科分類號590.55。
背景技術:
竹、木、核雕工藝品高檔的價值昂貴,保藏不當,造成害蟲侵入,或隱藏在內部蟲卵生長發育或表面被微生物如黴菌侵染,失去觀賞價值,造成損失。
傳統的殺蟲、防黴方法是採用化學防護劑,如劉亮2004年第5期《東南文化》報導,採用化學藥物塗刷和燻蒸,其效果不能持久,也不能殺死深入工藝品內部的蟲卵,無法避免再次汙染病蟲害,還造成環境汙染;高汝雲等1995.01.18專利(CN1097349)用一種高頻電磁波殺滅竹木製品害蟲,其效果不能達到100%。
射線輻照殺死害蟲,施惠棟等2002年8月第4期《商品儲運與養護》雜誌,第40頁「電子束輻照商品養護」一文報導竹、木、核雕工藝品、扇子、毛毯、動植物賀卡等極易受竹蠹類害蟲危害,造成損失而不能出口創匯,對這類害蟲只需用0.6kGy,在30天內全部死亡。此文不足之處是1.原則性提出輻照可以治蟲,無實用價值;2.此類害蟲種類很多,有竊蠹、粉蠹、谷盜、郭公蟲、菸草甲、裸蛛甲、衣魚、白蟻等,各種害蟲對射線敏感性不一樣,竊蠹類害蟲致死劑量(指輻照害蟲7天內死亡)2kGy以上,30天緩期致死劑量1.2kGy,不育劑量0.8kGy,所以文中提出0.6kGy輻照劑量明顯偏低,又沒有提出輻照劑量不均勻度,工藝劑量無法確定;3.沒有提出輻照防治此類工藝品的表面黴變問題和輻照殺蟲後再次汙染病原菌和蟲害問題;4.也沒有提出合理的包裝法。
發明內容
本發明是針對上述現有技術存在的缺陷,目的是輻照治蟲防黴,其特徵是竹、木、核雕工藝品用熱縮膜包裝後輻照治蟲防黴用吸收劑量5-8kGy輻照,輻照治蟲用吸收劑量1-2kGy,輻照吸收劑量不均勻度小於1.5。用熱收縮膜包裝,加熱收縮後,使其緊貼工藝品表面,此種包裝的優點是包裝膜緊貼工藝品,線條明顯,不破壞工藝品外觀,同時包裝內空氣大大減少,降低氧對工藝品的不利作用,若在變溫下保藏,由於包裝內空氣已減少,也有利於飽和水蒸氣壓的自然調節。包裝後可以避免病原菌和害蟲再次汙染,在不破壞包裝情況下,保質期10年。
考慮到熱縮膜成本較高,用普通高分子材料如聚乙烯膜一般包裝或去氣包裝,殺蟲、防黴效果相同,僅影響表面美觀。
圖1為一種熱縮膜包裝竹、木、核雕工藝品輻照保藏的方法工藝流程方框示意圖。
竹、木、核雕工藝品,用熱縮膜進行包裝,對其加熱,根據不同熱縮膜要求,加熱溫度為110-120℃,使膜緊貼於工藝品表面,線條明顯,外觀清晰。
輻照,用60Co輻照裝置發出γ射線或9-10MeV電子直線加速器發出電子束射線進行輻照。為達到殺蟲防黴的目的,輻照吸收劑量5-8kGy;僅達到殺蟲目的,輻照吸收劑量為1-2kGy,輻照吸收劑量不均勻度小於1.5。輻照後在不破損包裝情況下,保質期為10年。
具體實施方案實施方案1木雕工藝佛像一座,表面用中性洗滌劑洗淨,乾燥,用高分子聚乙烯熱縮膜包裝,加溫收縮,緊貼佛像表面,保藏於長江以南地區,用吸收劑量8kGy輻照,保藏於長江以北地區用吸收劑量6kGy輻照,輻照設備用60Co或9-10MeV電子束射線,輻照吸收劑量不均勻度小於1.5,輻照後要防止熱縮膜破損,常溫下保存10年。
實施方案2一塊古代建築的木刻,被蟲蛀,目的是殺蟲保藏,先清除表面蟲糞、蟲卵、蛹殼等,並經雕刻家修補,用高分子聚乙烯膜去氣包裝,用60Coγ射線或9-10MeV電子束射線吸收1.5kGy輻照,吸收劑量不均勻度小於1.5,可使木刻中各蟲態(卵、幼蟲、蛹、成蟲)全部失活在包裝膜不破損的情況下,保存10年。
權利要求
1.一種熱縮膜包裝竹、木、核雕工藝品輻照保藏的方法,該方法特徵是將竹、木、核雕工藝品用熱縮膜包裝,加熱收縮後,緊貼工藝品表面,用60Coγ射線或9-10MeV電子束進行輻照,輻照吸收劑量殺蟲防黴為5-8kGy,僅殺蟲吸收吸收劑量為1-2kGy,輻照吸收劑量不均勻度小於1.5。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本發明專利用普通高分子材料如聚乙烯膜一般包裝或去氣包裝,效果相同。
全文摘要
一種熱縮膜包裝竹、木、核雕工藝品輻照保藏的方法是原子能技術應用,輻射加工領域,輻照治蟲、防黴新技術。竹、木、核雕美術工藝品,易被害蟲侵入或被微生物汙染,造成損失。傳統的殺蟲、防黴方法是用化學保護劑,其效果不能持久,也不能殺死工藝品內部的蟲卵,又無法避免再次病蟲害的侵染。現有新技術是用輻照方法,殺死其中害蟲。缺點是輻照效果不穩定,沒有解決防黴問題和輻照殺蟲後再此汙染病蟲害問題。針對其缺陷,本發明提出竹、木、核雕工藝品熱縮膜包裝,加熱收縮後用
文檔編號B65B53/00GK1887546SQ20061005268
公開日2007年1月3日 申請日期2006年7月28日 優先權日2006年7月28日
發明者施惠棟, 謝宗傳 申請人:寧波超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