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裝劇的盔甲是皮的(古人穿的靴子是布的還是皮的)
2023-06-01 19:09:53 2
為什麼古裝劇的盔甲是皮的? 《步輦圖》局部,著長靴的吐蕃使者朝見唐太宗,唐朝畫家 閻立本的名作,是現藏故宮博物院中國十大傳世名畫,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於為什麼古裝劇的盔甲是皮的?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為什麼古裝劇的盔甲是皮的
《步輦圖》局部,著長靴的吐蕃使者朝見唐太宗,唐朝畫家 閻立本的名作,是現藏故宮博物院中國十大傳世名畫
古漢人相信,長靴是「古西胡」的作品。戰國時一個被稱為趙武靈王的北方諸侯君主為了建立強大的騎兵部隊,決心在服裝上也模仿胡人,於是引進了一種黃色的短筒靴。而通過對1974年在瀋陽發現的一處戰國墓葬的發掘,人們相信這個時代的軍人也穿上了鑲滿了銅泡的名副其實的長筒皮靴。就這樣,原產於胡地的長靴皮靴作為軍用品被引入了漢地。在騎馬時靴筒便於夾緊馬肚,隨著季節變化夏可防蚊冬可禦寒,還有些防水功能,於軍人尤其是騎兵而言,可以說是一個相當便利的東西。
儘管如此,此後很長一段歲月內,長靴依然頗受漢人文化觀念的抵制,被視為「胡氣」的象徵。從實用角度說,與長靴配套的是合襠褲。這種褲子同樣與漢人傳統的「上衣下裳」和開襠褲發生著文化衝突,套在上面的長統靴自然也是不方便上檯面的東西。於是到南北朝時代,當北方已經滿是長靴胡人時,以漢人正統自居的南朝,依然堅持不讓穿著長靴的過分時髦人士上殿。「著靴垂足」的侯景,在正史作者眼中,根本就是個無可救藥的野蠻人。
受胡人影響頗深的北方漢人建立了隋唐全國政權。長靴的地位發生了徹底的變化,不再僅僅是軍人的「野戰裝備」,還登堂入室成為官員的正式服飾組成部分。於是軍人也穿靴;官員也穿靴;財主商人們也穿靴;敦煌壁畫上甚至農民也穿著長筒黑靴。不過考慮到唐代畜牧業並不算特別發達的事實,筆者倒是更傾向於認為這個農民也許只是把他服兵役時代穿過的靴子帶回了家。唐代女人穿男裝很常見,穿長靴同樣常見。
隋唐時代的長靴外形非常有意思。喇叭口的靴筒非常肥大甚至有些難看(唐代筆記中關於在靴筒裡放各種亂七八糟匪夷所思物品的記載顯然是有依據的),靴面倒是很精緻小巧,前面有個用以鉤住馬鐙的翹尖。這玩藝的學名叫「靴鼻」,除了前述掛馬鐙作用外,它還有個特殊功能,就是穿在位高權重者腳上,讓馬屁精們抱著「嗅之」(或者「吮之」)。據說西方最早的「戀靴」描寫來自法國作家左拉於1867年發表的小說《黛萊絲·拉甘》,而 「舔徵服者靴子」的說法最初是何起源卻不甚清楚。但在1000多年前的中國,這個玩法就已經存在了。另一個與長靴有關的玩法是讓地位低下者為高貴者脫靴,在唐代這樣的事例並不僅限於李白和高力士的故事(雖然這個故事的真實性頗值得懷疑)。
顯然,在唐代,通常是塗成黑色有時還會被處理的漆黑髮光的長筒靴,已經從南朝人心目中的蠻夷標誌,變成用以展示穿著者權威或者徵服者地位的象徵。唐代以後,長靴作為官服標準配備的地位被歷朝歷代所延續。在畜牧業不大發達的古中國,長靴無疑是一種奢侈品。其「官員身份象徵」的屬性也越發強烈,以至於有了「穿靴戴帽」之類的說法。到了明代,官方甚至一度禁止平民穿靴(但有地域區別)。清代對長靴的穿著也有諸多限制或禁止命令。另一方面,在唐代一度極為風行的女性穿靴習俗,隨著宋代以來小腳的盛行,則是越來越稀少了。
就長靴本身來說,隨著時代的發展也是變得越來越難看。尤其是靴面越來越肥大且厚底。後者大概是步行的需要(但軍事用途的薄底靴也存在)。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由於明清兩代流行緞面靴,加上戲劇的影響,使得現在很多人誤以為古人穿布靴為主,根本不知道皮靴才是主流的事實。
來源於:國家人文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