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加力泵總成以及裝載的製造方法
2023-06-01 13:20:46 1
空氣加力泵總成以及裝載的製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的空氣加力泵總成以及裝載機,其中,本實用新型的空氣加力泵總成包括加力缸體以及設置於加力缸體之外的呼吸器裝置,呼吸器裝置包括防護殼體以及設置於防護殼體的內部的本體,本體的內部設置有用於空氣流通的呼吸通道,呼吸通道與加力缸體的內部連通,防護殼體上設置有用於溝通防護殼體的內部與外部的通氣孔。本實用新型的裝載機,包括本實用新型的空氣加力泵總成。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通過設置防護殼體有效避免不清潔的空氣吸入加力缸和制動泵,有效改善了加力缸和制動泵的工作環境,減少了加力缸和制動泵的不良率同時提高了其耐久性。
【專利說明】空氣加力泵總成以及裝載機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工程機械,特別是涉及一種空氣加力泵總成以及裝載機。
【背景技術】
[0002]裝載機是工程機械的一種,廣泛用於建築、道路、礦山、港口等工程領域。裝載機的主要作用是進行裝載作業,裝載作業是將沙土、巖石、礦石等物,倒入卡車、貨車或貨櫃的作業,當然,裝載機也可以實現挖掘作業、卸載作業、整地作業、填平作業等等其它作業。
[0003]加力泵是裝載機上的重要部件,加力泵主要由加力缸和制動泵兩部分組成,其主要利用制動閥傳來的壓縮空氣將制動泵內的制動液加壓,推動制動鉗工作。如圖1所示,力口力泵工作過程如下:
[0004](I)裝載機制動時,壓縮空氣進入加力缸體I並推動活塞3克服回位彈簧4的作用力向右移動,由於活塞3和推桿15連在一起,於是推桿座總成7便推動制動總泵的油壓活塞8右移,將制動泵泵體9內的制動液封閉並使制動泵泵體9的制動液產生高壓。高壓制動液通過管道進入制動器,使車輪制動;
[0005](2)當放鬆制動踏板時,在回位彈簧4的作用下,活塞3左移,壓縮空氣排向大氣,同時,推桿15帶動推桿座總成7左移,油壓活塞8隨之左移,制動器內的制動液返回制動泵泵體9內,制動狀態解除;
[0006](3)當制動踏板放鬆較快時,由於制動泵內的制動液滯後而未能及時隨油壓活塞8—起返回,使制動泵泵體9內產生低壓,在大氣作用下,儲油杯6中的制動液便經推桿座總成7和油壓活塞8中間的間隙補充到制動泵泵體9內,此時,再次迅速踩下制動踏板,制動效果會更好。
[0007]上述加力泵失效的類型包括:漏氣、內部竄氣、漏油及彈簧損壞。造成加力泵失效的原因大部分是吸入了不清潔的空氣。因裝載機工作的外部環境十分惡劣,空氣中充滿細小的顆粒及粉塵,當這些顆粒或者粉塵被吸入加力泵內部時,容易引起密封件的損壞、活塞卡滯,導致內部竄氣、漏氣或漏油現象發生。通常來講絕大部分的不清潔的空氣是由呼吸器14吸入的,而裝載機上的加力泵上的呼吸器因空間限制而體積較小,濾清效果較差,十分有必要進行改進。
實用新型內容
[0008]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有效避免不清潔的空氣吸入的空氣加力泵總成以及裝載機。
[0009]本實用新型的空氣加力泵總成,包括加力缸體以及設置於所述加力缸體之外的呼吸器裝置,所述呼吸器裝置包括防護殼體以及設置於所述防護殼體的內部的本體,所述本體的內部設置有用於空氣流通的呼吸通道,所述呼吸通道與所述加力缸體的內部連通,所述防護殼體上設置有用於溝通防護殼體的內部與外部的通氣孔。
[0010]本實用新型的空氣加力泵總成,其中,所述呼吸通道與所述加力缸體的內部通過軟管連通。
[0011]本實用新型的空氣加力泵總成,其中,所述防護殼體包括多個豎直設置並依次首尾連接的側壁板以及分別與每一側壁板連接的上頂板、下底板,多個所述側壁板與上頂板、下底板圍合形成容納所述本體的防護腔,所述通氣孔設置於所述下底板上。
[0012]本實用新型的空氣加力泵總成,其中,所述防護腔的內壁上粘貼有過濾膜。
[0013]本實用新型的空氣加力泵總成,其中,所述本體的第一端通過螺母固定於所述下底板上,所述通氣孔為多個,多個所述通氣孔圍繞所述下底板的中心設置。
[0014]本實用新型的空氣加力泵總成,其中,所述呼吸通道由所述本體的第一端延伸至所述本體的內部,所述軟管與所述本體的第一端連接,所述呼吸通道的側壁上設置有與所述本體的外部相通的通孔,所述通孔的軸線與所述呼吸通道的軸線垂直。
[0015]本實用新型的裝載機,包括本實用新型的空氣加力泵總成。
[0016]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通過設置防護殼體有效避免不清潔的空氣吸入加力缸和制動泵,有效改善了加力缸和制動泵的工作環境,減少了加力缸和制動泵的不良率同時提高了其耐久性。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7]圖1為現有技術的加力泵的結構示意圖;
[0018]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空氣加力泵總成的加力缸體的結構示意圖;
[0019]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空氣加力泵總成的呼吸器裝置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0]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以使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更好的理解本實用新型並能予以實施,但所舉實施例不作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定。
[0021]如圖2和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的空氣加力泵總成,包括加力缸體10以及設置於加力缸體10之外的呼吸器裝置20,呼吸器裝置20包括防護殼體21以及設置於防護殼體21的內部的本體22,本體22的內部設置有用於空氣流通的呼吸通道23,呼吸通道23與加力缸體10的內部連通,防護殼體21上設置有用於溝通防護殼體21的內部與外部的通氣孔24。
[0022]本實用新型的空氣加力泵總成,其中,呼吸通道23與加力缸體10的內部通過軟管30連通。
[0023]本實用新型的空氣加力泵總成,其中,呼吸器裝置20與加力缸體10分置,呼吸器裝置20通常固定於灰塵較少的車架或者發動機機罩內的支架上,這樣進一步防止不清潔的空氣由呼吸器裝置20吸入加力缸體10的內部。
[0024]本實用新型的空氣加力泵總成,其中,加力缸體10的外側面上設置有呼吸接頭40,軟管30的一端固定於呼吸接頭40上。
[0025]本實用新型的空氣加力泵總成,其中,防護殼體21包括多個豎直設置並依次首尾連接的側壁板25以及分別與每一側壁板25連接的上頂板26、下底板27,多個側壁板25與上頂板26、下底板27圍合形成容納本體22的防護腔90,通氣孔24設置於下底板27上。
[0026]本實用新型的空氣加力泵總成,其中,防護腔90的內壁上粘貼有過濾膜80,過濾膜80的材料為防塵海綿。
[0027]本實用新型的空氣加力泵總成,其中,本體22的第一端通過螺母31固定於下底板27上,通氣孔24為多個,多個通氣孔24圍繞下底板27的中心設置。
[0028]本實用新型的空氣加力泵總成,其中,呼吸通道由本體22的第一端延伸至本體22的內部,軟管30與本體22的第一端通過卡箍(圖中未示出)連接,呼吸通道23的側壁上設置有與本體22的外部相通的通孔28,通孔28的軸線與呼吸通道23的軸線垂直。
[0029]本實用新型的空氣加力泵總成,其中,本體22的外側壁上設置有覆蓋通孔28的過濾網29。本體22的外側壁上連接有向外凸出的凸臺35,凸臺35位於通孔28與本體22的第一端之間,本體22的第二端連接有防塵蓋50,防塵蓋50的邊緣向凸臺35延伸並與凸臺35的上表面緊密貼合,防塵蓋50的邊緣與本體22的外側壁圍合形成腔室60,腔室60通過通孔28與呼吸通道23相通,凸臺35上設置有溝通孔70,溝通孔70位於防塵蓋50的邊緣的內側,腔室60通過溝通孔70與外部溝通。
[0030]本實用新型的裝載機,包括本實用新型的空氣加力泵總成。
[0031]本實用新型的裝載機,其中,呼吸器裝置固定於車架或者發動機機罩內的支架上。
[0032]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通過設置防護殼體有效避免不清潔的空氣吸入加力缸和制動泵,有效改善了加力缸和制動泵的工作環境,減少了加力缸和制動泵的不良率同時提高了其耐久性。
[0033]本實用新型的裝載機由於安裝了本實用新型的空氣加力泵總成,大幅減少了因加力泵失效導致的經濟損失。
[0034]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於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作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
【權利要求】
1.一種空氣加力泵總成,包括加力缸體以及設置於所述加力缸體之外的呼吸器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呼吸器裝置包括防護殼體以及設置於所述防護殼體的內部的本體,所述本體的內部設置有用於空氣流通的呼吸通道,所述呼吸通道與所述加力缸體的內部連通,所述防護殼體上設置有用於溝通防護殼體的內部與外部的通氣孔。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空氣加力泵總成,其特徵在於,所述呼吸通道與所述加力缸體的內部通過軟管連通。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空氣加力泵總成,其特徵在於,所述防護殼體包括多個豎直設置並依次首尾連接的側壁板以及分別與每一側壁板連接的上頂板、下底板,多個所述側壁板與上頂板、下底板圍合形成容納所述本體的防護腔,所述通氣孔設置於所述下底板上。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空氣加力泵總成,其特徵在於,所述防護腔的內壁上粘貼有過濾膜。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空氣加力泵總成,其特徵在於,所述本體的第一端通過螺母固定於所述下底板上,所述通氣孔為多個,多個所述通氣孔圍繞所述下底板的中心設置。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空氣加力泵總成,其特徵在於,所述呼吸通道由所述本體的第一端延伸至所述本體的內部,所述軟管與所述本體的第一端連接,所述呼吸通道的側壁上設置有與所述本體的外部相通的通孔,所述通孔的軸線與所述呼吸通道的軸線垂直。
7.一種裝載機,其特徵在於,包括如權利要求1-6任一項所述的空氣加力泵總成。
【文檔編號】B60T11/10GK203793323SQ201420228561
【公開日】2014年8月27日 申請日期:2014年5月5日 優先權日:2014年5月5日
【發明者】劉曉慧, 楊濤, 欒英剛, 吳昇現 申請人:鬥山工程機械(山東)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