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拉管制造耐腐蝕球閥球體工藝的製作方法
2023-06-01 16:35:16
本發明涉及閥門製造領域,具體是一種拉管制造耐腐蝕球閥球體工藝。
背景技術:
閥門在現代社會被廣泛的應用。特別是在水暖管件技術領域,現有技術的閥門有很多種,主要有球閥、角閥、截止閥等,其中球閥結構較為簡單,主要是球閥的閥芯比較簡單。球閥的閥芯整體上呈對稱的球狀結構,中間有一個貫通整體的圓柱狀通孔,在閥芯的外球面中心位置處橫向開有一個和閥杆相連接閥杆槽,工作的時候,轉動閥杆使閥芯的圓柱狀通孔對準球閥的進出口,停止工作的時候,反向轉動閥杆使閥芯的球面對準球閥的進出口。由於球閥的結構比較簡單,操作方便。所以在閥門技術領域應用的非常廣泛。而實現球閥的密封功能的主要零件是閥芯,以及與其配合的密封環,球閥的閥芯出現磨損或破裂就易發生洩露,使整個球閥發生報廢,因此提高拉管制造耐腐蝕球閥球體工藝,使其更可靠就顯得尤為必要。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旨在提供一種拉管制造耐腐蝕球閥球體工藝,通過加工工藝可靠,實現成品閥芯更可靠。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拉管制造耐腐蝕球閥球體工藝,其特徵在於,包括以下步驟:
選料:選用430不鏽鋼管材作為坯料,根據閥芯大小進行尺寸計算,然後用切割機根據計算後的目標尺寸將坯料切割;
退火:將切割後的圓板置於退火爐中進行退火處理,退火爐保持溫度1095 ℃,持續時間15分鐘,然後急速冷卻;
拉外圓管:將退火後的部分胚料通過拉深機進行拉外殼圓管,在拉外圓管時先第一次冷拉深,第一次冷拉深後再進行上述退火步驟,再進行第二次冷拉深,拉出球狀外殼,再進行第三次熱拉深校形,在第三次熱拉深校形時進行保壓處理,最後在成型的球狀外殼內部進行鏜孔,用車床或者鏜床在球狀外殼內部圓管中心位置形成固定凹槽;
置入內直管:選用中通且外徑小於球狀外殼通徑的430不鏽鋼管,將其切割成與球狀外殼通徑等長,採用衝床或衝壓機上的錐形衝頭衝壓擴張內直管,使內直管卡入球狀外殼內部圓管中心位置的固定凹槽內形成成品閥芯;
打磨:進行表面打磨,將毛刺打磨乾淨並拋光;
清洗:將製成的閥芯放入酸溶液中,保持15分鐘,最後取出並衝洗;
底漆噴塗:對表面噴塗/滾塗底層漆,底層漆為白剛玉砂粒,並乾燥30分鐘;
表面漆噴塗:在底層漆表面雷射噴塗耐磨塗層,所述耐磨塗層為碳化鎢塗層,乾燥0.5-1.5小時後,重複噴塗三次。
進一步地,所述拉外圓管在得到球狀外殼後,在球狀外殼表面的中間位置開一條直縫後衝壓出閥杆槽,或在球狀外殼表面的中間位置用銑刀開出閥杆槽。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於:採用430不鏽鋼,能有效抗腐蝕氧化,避免球體在特定環境中使用壽命縮短的問題,採用了酸溶液進行清洗,出去表層的鐵屑,使之更美觀。本發明的製作方法不僅大幅節省了材料,降低了球閥閥芯的成本;而且製作的球閥閥芯精度、厚度、完整性都可以得到保證,閥杆連接座和閥杆連接處的強度得到提高。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做進一步說明。
一種拉管制造耐腐蝕球閥球體工藝,包括以下步驟:選料:選用430不鏽鋼管材作為坯料,根據閥芯大小進行尺寸計算,然後用切割機根據計算後的目標尺寸將坯料切割;退火:將切割後的圓板置於退火爐中進行退火處理,退火爐保持溫度1095 ℃,持續時間15分鐘,然後急速冷卻;拉外圓管:將退火後的部分胚料通過拉深機進行拉外殼圓管,在拉外圓管時先第一次冷拉深,第一次冷拉深後再進行上述退火步驟,再進行第二次冷拉深,拉出球狀外殼,再進行第三次熱拉深校形,在第三次熱拉深校形時進行保壓處理,最後在成型的球狀外殼內部進行鏜孔,用車床或者鏜床在球狀外殼內部圓管中心位置形成固定凹槽;拉外圓管在得到球狀外殼後,在球狀外殼表面的中間位置開一條直縫後衝壓出閥杆槽,或在球狀外殼表面的中間位置用銑刀開出閥杆槽。置入內直管:選用中通且外徑小於球狀外殼通徑的430不鏽鋼管,將其切割成與球狀外殼通徑等長,採用衝床或衝壓機上的錐形衝頭衝壓擴張內直管,使內直管卡入球狀外殼內部圓管中心位置的固定凹槽內形成成品閥芯;打磨:進行表面打磨,將毛刺打磨乾淨並拋光;清洗:將製成的閥芯放入酸溶液中,保持15分鐘,最後取出並衝洗。底漆噴塗:對表面噴塗/滾塗底層漆,底層漆為白剛玉砂粒,並乾燥30分鐘;表面漆噴塗:在底層漆表面雷射噴塗耐磨塗層,所述耐磨塗層為碳化鎢塗層,乾燥0.5-1.5小時後,重複噴塗三次。所述拉外圓管在得到球狀外殼後,在球狀外殼表面的中間位置開一條直縫後衝壓出閥杆槽,或在球狀外殼表面的中間位置用銑刀開出閥杆槽。
採用430不鏽鋼,能有效抗腐蝕氧化,避免球體在特定環境中使用壽命縮短的問題,採用了酸溶液進行清洗,出去表層的鐵屑,使之更美觀。本發明的製作方法不僅大幅節省了材料,降低了球閥閥芯的成本;而且製作的球閥閥芯精度、厚度、完整性都可以得到保證,閥杆連接座和閥杆連接處的強度得到提高。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而已,並不用於限制本發明,對於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發明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