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蘭電影十大深度解析(諾蘭燒腦電影信條沒看懂)
2023-06-01 16:17:23 2
諾蘭電影十大深度解析?剛剛過去的這個周末,是屬於科幻影迷的節日,在《星際穿越》《盜夢空間》復映過去不久之後,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最新的燒腦電影《信條》又登上了大熒幕,如果你同時還是諾蘭的影迷,那簡直不要太幸福,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於諾蘭電影十大深度解析?下面內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諾蘭電影十大深度解析
剛剛過去的這個周末,是屬於科幻影迷的節日,在《星際穿越》《盜夢空間》復映過去不久之後,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最新的燒腦電影《信條》又登上了大熒幕,如果你同時還是諾蘭的影迷,那簡直不要太幸福!
如果說《盜夢空間》是將多重夢境與個人內心情感巧妙結合,《星際穿越》是讓觀眾體會星際黑洞與時空的奇妙,那麼那麼《信條》則是通過正反同在的拍攝,詮釋了熵增熵減這一科學概念,用光影展現了時空的交替,當現在和未來的男主相遇在一起並肉搏,讓人不禁想起了《復仇者聯盟4》中美隊和過去的自己戰鬥的場景,不過《信條》中還加上了祖父悖論,更能引發觀眾的思考。
電影中,有不少情節信息都是後置的,先講述了事件過程,而後再補充關鍵情節,有可能只是一句臺詞,所以在觀看電影的過程中,必須要保持全神貫注。如果稍微走神幾秒鐘,可能就無法跟上節奏了。
在電影產業高速發展的今天,克里斯多福諾蘭絕對算是一個「異類」,始終堅持膠片拍攝,能夠實景拍攝就絕不採用電腦技術手段,每一部作品都力求在敘事上有所突破創新,在電影的歷史上打上了自己鮮明的烙印。這也是導演諾蘭的「信條」,對於喜歡他的觀眾來說,也是一件幸事。
許多看完《信條》的觀眾走出電影院後,仍然是一臉懵的狀態,似乎看懂了,但是又有很多細節沒有搞清楚,本篇文章我就從幾個方面加以解析,認真看完,相信你一定會有不少收穫。
一、如何看待不同地區的片名一部電影,在不同地區會有不同的片名,比如同樣是諾蘭的《盜夢空間》,在英語地區片名為《Inception》想探尋夢的起源,而在香港地區被譯作《潛行兇間》似乎帶有一些驚悚的感覺,至於臺灣地區的譯名《全面啟動》則有些不知所云了。
回到《信條》這部電影,英文譯名「TENET」是個回文詞,無論正著看還是反著看都是一樣的。其實這種修辭手法,早在我國宋朝的時候就已有之。
比如蘇軾的《西江月.泛湖》「雨過輕風弄柳,湖東映日春煙。晴蕪平水遠連天,隱隱飛翻舞燕。燕飛翻飛隱隱,天連遠水平蕪。晴煙春日映東湖,柳弄風輕過雨。」這首詞描寫泛舟湖上所見春景。其上下片互為回文,意義相仿,但因景物出現次序不同,意態便有分別。上片寫雨後初晴,下片則為因晴轉雨,全詞表現出晴雨之間的反覆變化,同時也暗示了泛湖人的悠然心境。
電影的英文名用「TENET」,暗示了電影與逆轉有關係。這個詞曾出現在龐貝古城的一個方陣上,這也是電影中的一個關鍵環節。
關於中文譯名,港臺地區把這部電影譯作了《天能》,雖然考慮了音譯,但是在意境上有些籠統,「天能」似乎放在X戰警、復仇者聯盟也不違和。據說大陸在引進的時候,曾一度想用《時空追逐》作為電影名字,這和諾蘭以往電影《盜夢空間》《星際迷航》的四字慣例也相符,但也是在意境上有些直白了。而《信條》一是給人以想像的空間,二是也符合男主性格,始終堅守自己的信條,肩負希望,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了「信條」。
二、要看懂這部電影,需要哪些儲備?《信條》片尾的感謝名單中赫然有著Kip Thorne的名字,這哥們在物理學方面堪稱大神,因為在引力波觀測方面的卓越貢獻,獲得過諾貝爾物理學獎。在《星際迷航》中,他就是諾蘭的顧問,在《信條》中他再次成為顧問,顯然想完全看懂這部電影,是需要點物理學的知識。
1、熵
這個字最初是個熱力學的概念,我國物理學先驅、奠基人之一的胡剛復教授在翻譯「entropy」時,用了「熵」這個字來表達,是用來衡量這個世界事物混亂程度的指標。系統由有序轉變為無序被的過程就是熵增,比如系的鞋帶會開,家中鋪的很整齊的床單睡過後會變亂。
而隨著量子力學的發展,科學家開始設想,通過一定的技術手段,熵的增減過程是可以逆轉的。所以在《信條》中,來自未來的女科學家奧本海默就發明了可以逆轉物體熵的技術,將人和物進行逆轉,比如說子彈可以倒射,爆炸會結冰等等。
2、時間鉗形運動
又稱作時間夾擊,指的是一伙人按照正常時間推進,另外一伙人從未來逆轉回來,告訴過去的人未來會發生什麼事情,使得過去的人能夠更好面對。
類似概念的電影其實不少,《X戰警4:逆轉未來》《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都涉及到了未來的人回到過去的情節,所以你對漫威電影有所涉獵的話,理解《信條》也會容易得多。
3、祖父悖論
又叫做外祖母悖論,最初由法國科幻小說家勒內.巴雅維爾提出,假如你穿越到過去,殺死了自己的祖父,那麼你又是如何出生的?沒有了你,你又怎麼能殺死祖父呢?這是一個無解的悖論,就像到底是先有雞還是先有雞蛋。
電影中,男主問帕丁森飾演的尼爾:如果未來的人們想消滅現在的人類,那他們不也就消失了?我們現在還在,是不是說明我們拯救世界成功了?
尼爾告訴男主:我的想法不重要,未來的人覺得應該這樣做;理論上我們會成功,但是多重現實和意識之間的關係我們並不清楚。
雖然《信條》涉及到不少硬核知識,但是就像《盜夢空間》一樣,通過場景描述的方式,已經向觀眾很好的闡述了這一概念,觀眾不用費太多腦細胞就可以理解。如果時間允許的話,推薦大家可以二刷這部電影,一些在第一遍觀看時沒注意的細節,在二刷的時候可以注意到,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三、電影中幾個有趣的梗電影片頭華納和諾蘭公司的logo被染成了一紅一藍,秉承著「自古紅藍出「CP」,也呼應了電影的正逆方向。
電影中多次出現惠特曼的名句「我們活在一個暮光世界,而黃昏時沒有朋友」,這也符合諾蘭作品的一貫特點,在命運的大潮之中,我們每個人如何尋找到自己更為重要,而自己的命運也往往依賴於別人走進你的生活才會更好地被發掘。
有人還研究過電影的配樂,發現連配樂都有巧妙的迴環結構設計。
如果認真看完電影,相信你會發現更多有趣的細節。
說了這麼多,相信你對《信條》有了更清新的認識。對於一部燒腦的電影,不斷探索內涵,挖掘細節也是欣賞電影的一大樂趣,不過如果把全部精力都放在這上面,可能不但勞累心智,還失去了感受電影魅力的機會。
有時候,我們保持一個似懂非懂的狀態就挺好——在混沌中迷茫,在明朗中感慨,在領悟中振奮,在似懂非懂中享受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