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軌道電路高阻分路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6-03 20:19:46 1
專利名稱:一種軌道電路高阻分路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安全保護裝置,特別是涉及一種軌道電路高阻分路裝置。
背景技術:
軌道電路是利用鋼軌作導體,用於反映列車空閒與佔用信息的電氣迴路,軌道電路內有車是用車輛輪對對鋼軌線路分路來檢測的。煉鐵、煉鋼廠等車站部分線路不經常走車,致使鋼軌線路軌面生鏽,而且有些車輛由於停放時間較長,其車輛輪對鏽蝕嚴重,造成車輛在軌道電路區段內運行時出現「壓不死」現象,此時運輸人員辦理進路,將出現擠岔或脫軌事故,是鐵路運輸企業的一大事故隱患。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克服了現有技術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種結構設計合理,安裝操作方便的軌道電路高阻分路裝置。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採用以下技術方案一種軌道電路高阻分路裝置,包括分路刷和高返還係數裝置,分路刷安裝在鋼軌上,鋼軌通過電纜與軌道繼電器連接,高返還係數裝置安裝在軌道繼電器內並與軌道繼電器連接。所述的分路刷包括刷頭和刷柄,刷柄採用塞釘製成,塞釘垂直固定在軌道側面,刷頭垂直固定在塞釘頭部頂端,所述的刷頭採用高彈性鋼絲製成。所述的高返還係數裝置包括直流電源、比較器、觸發器、光電隔離器,光電隔離器一端與軌道繼電器連接,一端依次與觸發器和比較器連接;直流電源分別與軌道繼電器、光電隔離器、觸發器和比較器連接。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結構設計合理,安裝操作方便,避免鐵路軌面生鏽及車輛輪鏽蝕給機車車輛運行帶來的危險,有效的降低了行車事故率,給列車司乘人員和現場工作人員的人身安全提供了保障。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框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分路刷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高返還係數裝置結構框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一種軌道電路高阻分路裝置,如圖1所示,包括分路刷和高返還係數裝置,分路刷安裝在鋼軌上,鋼軌通過電纜與軌道繼電器連接,高返還係數裝置安裝在軌道繼電器內並與軌道繼電器連接。如圖2所示,分路刷包括刷頭1和刷柄3,刷頭採用高彈性鋼絲製成,刷柄3採用塞釘製成,塞釘垂直固定在軌道2側面,刷頭1垂直固定在塞釘頭部頂端,如圖3所示,高返還係數裝置包括直流電源、比較器、觸發器、光電隔離器,光電隔離器一端與軌道繼電器連接,一端依次與觸發器和比較器連接;直流電源分別與軌道繼電器、光電隔離器、觸發器和比較器連接。當車輛車輪同時碾壓兩根鋼軌上安裝的分路刷時,分路刷能夠對長期停放的車輛鏽蝕車輪進行分路;車輛進入鋼軌面鏽蝕的軌道電路區段時,鋼軌兩端分路刷同時與車輪相短路,使軌道繼電器失電落下,即鏽蝕的車輪同時碾壓在兩根鋼軌線路上的分路刷時,車輪通過分路刷將兩根鋼軌短路,軌道繼電器落下。車輛車輪進入軌道電路內方時,軌道電壓將降低2 3V,由於軌道繼電器安裝了高返還係數裝置,軌道繼電器能可靠落下。當軌道電路區段內無車佔用時,實時輸入電壓調整在10. 5 16V之間,直流電源給各部位電路供電使軌道繼電器吸起。當軌道分路完好時,即車輛車輪和鋼軌面無鏽蝕時, 實時輸入電壓將小於2. 7V,此時直流電源由於輸入電壓過低而無工作電壓輸出,軌道繼電器失電落下。車輛進入了鏽蝕軌面的軌道電路區段內,由於實時輸入電壓發生了微弱降壓, 例如車輛未進入軌道電路區段時,實時輸入電壓調壓在14V,車輛進入軌道電路後實時輸入電壓降到12V時,比較器記憶的取樣電壓高於實時輸入電壓後使觸發器翻轉,光電隔離器由導通轉為截止,光電隔離器的軌道繼電器端截止導通後,軌道繼電器失電落下。軌道繼電器如不加裝高返還係數裝置,軌道繼電器將保持吸起,無法對機車車輛進行檢測。
權利要求1.一種軌道電路高阻分路裝置,其特徵在於,包括分路刷和高返還係數裝置,分路刷安裝在鋼軌上,鋼軌通過電纜與軌道繼電器連接,高返還係數裝置安裝在軌道繼電器內並與軌道繼電器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軌道電路高阻分路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分路刷包括刷頭和刷柄,刷柄採用塞釘製成,塞釘垂直固定在軌道側面,刷頭垂直固定在塞釘頭部頂端。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軌道電路高阻分路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刷頭採用高彈性鋼絲製成。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軌道電路高阻分路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的高返還係數裝置包括直流電源、比較器、觸發器、光電隔離器,光電隔離器一端與軌道繼電器連接,一端依次與觸發器和比較器連接;直流電源分別與軌道繼電器、光電隔離器、觸發器和比較器連接。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軌道電路高阻分路裝置,包括分路刷和高返還係數裝置,分路刷安裝在鋼軌上,鋼軌通過電纜與軌道繼電器連接,高返還係數裝置安裝在軌道繼電器內並與軌道繼電器連接。本實用新型結構設計合理,安裝方便,避免了車輛和軌道鏽蝕對軌道電路的影響,保證了鐵路機車車輛運行的安全。
文檔編號B60M1/02GK201989639SQ20112009066
公開日2011年9月28日 申請日期2011年3月31日 優先權日2011年3月31日
發明者李士斌, 王廣亮, 王洪濤, 董興民 申請人:鞍鋼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