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石溪浣熊的故事(動物小說家沈石溪談)
2023-06-03 16:27:58 2
「大象能準確預感到自己的死期,它們總會提前半個月就走去象冢,這恐怕不是什麼好兆頭。噶羧是這群戰象中,唯一倖存的大象。太陽落山了,噶羧要走黃泉路了!」日前,動物小說作家沈石溪在靜安鍾書閣飽含深情地朗讀著《最後一頭戰象》的舞臺劇劇本,將現場的讀者都帶入神秘的西雙版納雨林。
根據沈石溪同名小說改編的人偶舞臺劇《最後一頭戰象》劇組還特別邀請沈石溪,聊一聊四十餘年動物小說寫作的經驗與感悟,探討動物小說的寫作技巧。
圖說:沈石溪 主辦方供圖
沈石溪在讀書會現場談到了《最後一頭戰象》創作的背後故事。它源於兩個真實的素材,一是傣族人的史料中記載著的清朝末年有「象兵」的記錄,二是一頭叫做林旺、被養在臺北動物園的戰象,死的時候它的臉朝向了大陸的方向,這給了沈石溪很深的觸動。提及自己在雲南插隊36年的經歷,沈石溪說到大象是西雙版納最具代表、最獨特的動物。
沈石溪的小說和國外動物小說最大的區別是,國外的動物小說更注重刻畫動物本身在野生狀態下的客觀行為,而他筆下的動物都能找到與人類息息相通的感情。它們的溫情、冷漠、自私、勇敢、責任、擔當,對於初入社會的孩子們,都是精神觸角在現實中的每一次真實感知。
圖說:沈石溪與小讀者們合影 主辦方供圖
提到為什麼自己四十餘年鍾情於動物小說寫作,沈石溪認為這教會了他美好的情感並非人類專有。尊重動物,就是尊重另一類生命形式。「我之所以熱衷於寫具有野性和野趣的動物,就是想告訴那些很少有機會接觸動物的讀者朋友,除了我們人類外,地球上還有許多生命是有感情有靈性的。」
同理心教育的理念也貫穿在《最後一頭戰象》舞臺劇的劇本創作中。提及舞臺劇中的戰爭場面,沈石溪認為雖然部分讀者會覺得它們太沉重,但孩子們需要了解我們民族的歷史、了解那段保家衛國的崢嶸歲月,去感受中華民族特有的家國情懷,去珍惜當下和平美好的幸福,去學會人與自然、與動物的和諧共處。《最後一頭戰象》將人類崇高的情感凝聚在一頭名叫嘎羧的老戰象身上,應該說是真實可信的。」
圖說:劇中的小象與觀眾互動 主辦方供圖
讀書會當晚還播放了舞臺劇戰象的片段,劇中活潑可愛的小象也來到了現場與觀眾熱情互動,行動間的憨態可掬萌翻全場,圈粉了一大批書迷們。改編自沈石溪的同名短篇小說,人偶舞臺劇《最後一頭戰象》講述了戰爭背景下生活在雲南國境線上的傣族少年波農丁與小象嘎羧一同成長的傳奇故事。在劇場看到自己的短篇小說被搬上舞臺,沈石溪老師感到十分驚喜與震撼,並對其中的再創作表示了高度認可。「這麼大的木偶能在舞臺上還原大象的神態、動作與靈性,是非常了不起的。」
據悉,由上海文廣演藝集團與上海木偶劇團聯合製作出品的人偶舞臺劇《最後一頭戰象》,將作為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的參演項目,於5月15日在美琪大戲院連演兩場,劇中高達3.8米的5.0版戰象也將繼續刷新觀眾對海派木偶的認識。(新民晚報記者 徐翌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