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溫表冷、管式間接、直接三級組合式蒸發冷卻新風機組的製作方法
2023-06-03 21:10:11 1
專利名稱:高溫表冷、管式間接、直接三級組合式蒸發冷卻新風機組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於空調設備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高溫表冷、管式間接、直接三級組合式蒸發冷卻新風機組。
背景技術:
隨著國家一系列鼓勵採用蒸發冷卻技術的相關標準、規範以及措施的頒布實施,蒸發冷卻空調在節能降耗與汙染減排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對室外環境而言,不使用 CFCS,對大氣無汙染;對室內環境而言,不但可充分利用天然冷源降低耗電,而且能為室內提供100 %的全新風,加之具有空氣過濾器和加溼功能,對空氣進行淨化和加溼處理,是一種環保高效而且經濟的冷卻方式。直接蒸發冷卻器通過在填料頂部噴淋循環水,使流經換熱器的室外新風與填料表面的水膜直接接觸進行熱溼交換,從而達到降低室外新風的溫度。管式間接蒸發冷卻器是通過噴循環水,管式換熱管表面形成一層水膜,水膜的蒸發通過吸收熱量來完成,使水膜溫度接近二次空氣的溼球溫度,室外新風通過換熱管和水膜把熱量傳給二次空氣,從而達到降低新風的溫度。高溫表冷器是將具有高品位的冷水通入高溫表冷器中對室外新風進行預冷,發生等溼冷卻過程對冷量的回收利用。同時蒸發冷卻空調不但可以提供舒適性的溫度,而且可以減少傳統機械製冷的設備和運行費用以及減少冷卻塔系統中的用水量,冬季可以實現低廉的加溼,降低石化燃料的使用,有利於環境保護。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高溫表冷、管式間接、直接三級組合式蒸發冷卻新風機組,將高溫表冷器、管式間接蒸發冷卻器與直接蒸發冷卻器相結合組成三級蒸發冷卻空調機組來製取新風,使機組發生傳熱傳質的效率得到提高。本實用新型所採用的技術方案是,高溫表冷、管式間接、直接三級組合式蒸發冷卻新風機組,包括在機組殼體內按進風方向依次設置的過濾器、高溫表冷器、管式間接蒸發冷卻器、直接蒸發冷卻器和送風機,管式間接蒸發冷卻器的上部設置有二次風機。本實用新型的特點還在於,直接蒸發冷卻器的結構包括填料及填料上部設置的供水管b及填料下部設置的直接水箱,供水管b上固定有多個向填料噴淋的噴嘴b,直接水箱通過管道與直接循環水泵、供水管b和噴嘴b相連通。管式間接蒸發冷卻器的結構包括由多根平行放置的換熱管組成的換熱管族,換熱管族的上部設置有供水管a,供水管a上固定有多個向換熱管族噴淋的噴嘴a,換熱管族的下部設置有間接水箱,間接水箱通過管道與間接循環水泵、供水管a和噴嘴a相連通。管式間接蒸發冷卻器的供水管a和二次風機之間布置有一層擋水填料。換熱管內表面設置有塑料螺旋線圈。本實用新型的三級組合式蒸發冷卻新風機組的有益效果是1.通過高溫表冷器、管式間接蒸發冷卻器與直接蒸發冷卻器相結合的三級蒸發冷卻空調機組來製取新風。2.橫流式冷卻與逆流式冷卻方式相結合,提高了冷卻效率且節省佔地空間。3.在高溫表冷器中接入具有高品位的用戶回水對室外新風進行預冷處理,進行冷量的回收利用,處理後的新風一部分繼續作為一次風,一部分作為管式間接蒸發冷卻器的二次風對一次風進行傳熱傳質。4.採用換熱管內插入塑料螺旋線圈來強化傳熱傳質。
圖1是本實用新型三級組合式蒸發冷卻新風機組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機組中換熱管的內部結構示意圖。圖中,1.過濾器、2.高溫表冷器、3.間接循環水泵、4.間接水箱、5.直接循環水泵、 6.直接水箱、7.送風機、8.管式間接蒸發冷卻器、9. 二次風機、10.供水管a、ll.直接蒸發冷卻器、13.噴嘴a、14.換熱管、15.塑料螺旋線圈、16.填料、17.供水管b、18.噴嘴b。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高溫表冷、管式間接、直接三級組合式蒸發冷卻新風機組,其結構如圖 1所示,包括在機組殼體內按進風方向依次設置的過濾器1、高溫表冷器2、管式間接蒸發冷卻器8、直接蒸發冷卻器11和送風機7,管式間接蒸發冷卻器8的上部設置二次風機9。直接蒸發冷卻器11的結構包括填料16及填料16上部設置的供水管bl7及填料 16下部設置的直接水箱6,供水管bl7上固定有多個向填料16噴淋的噴嘴bl8,直接水箱6 通過管道與直接循環水泵5、供水管bl7和噴嘴bl8相連通。管式間接蒸發冷卻器8的結構包括由多根平行放置的換熱管14組成的換熱管族,換熱管族的上部設置有供水管alO,供水管alO上固定有多個向換熱管族噴淋的噴嘴 al3,換熱管族的下部設置有間接水箱4,間接水箱4通過管道與間接循環水泵3、供水管alO 和噴嘴al3相連通。管式間接蒸發冷卻器8的供水管alO和二次風機9之間布置有一層擋水填料。本實用新型的換熱管14採用截面為橢圓形,內表面設置塑料螺旋線圈15,其結構如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三級組合式蒸發冷卻新風機組的工作原理為在一級高溫表冷器2中通入室內回來的高品位冷水對室外新風進行一次等溼冷卻預冷,經過預冷後的新風分為兩部分一部分利用二級管式間接蒸發冷卻器8對新風進一步等溼冷卻降溫處理,然後通過兩級冷卻後的新風在直接蒸發冷卻器11發生等焓處理, 新風的溫度進一步降低,最終由送風機7送入室內。這樣處理過的新風溫度可以降低到室外新風的溼球溫度以下,甚至接近室外新風的露點溫度,從而減少室內所需要的總新風量; 另一部分就作為管式間接蒸發冷卻器8的二次風,對管式間接蒸發冷卻器8內的新風進行冷卻,通過預冷處理後的二次風相比較直接通入室外新風,其溫度較低,在與管式間接蒸發冷卻器內的新風發生傳熱傳質的過程中,其效率更高。本實用新型三級組合式蒸發冷卻新風機組的特點是[0026]通過高溫表冷器、管式間接蒸發冷卻器與直接蒸發冷卻器相結合的三級蒸發冷卻空調機組來製取新風。通過高溫表冷器對室外新風進行一次預冷,預冷降溫的新風在管式間接蒸發冷卻器發生等溼降溫的過程,通過兩級間接冷卻後的新風在直接蒸發冷卻器發生等焓處理,新風的溫度進一步降低,最終由送風機送入室內。橫流式冷卻與逆流式冷卻方式相結合,提高了冷卻效率且節省佔地空間。室外新風在高溫表冷器發生橫流式冷卻降溫,降溫後的新風一部分作為一次風利用管式間接蒸發冷卻器對新風進一步等溼冷卻降溫處理,通過兩級冷卻後的新風在直接蒸發冷卻器發生等焓處理,新風的溫度進一步降低,最終由送風機送入室內。另一部分就作為管式間接蒸發冷卻器的二次風,發生逆流式冷卻對管式間接蒸發冷卻器內的新風進行冷卻,通過預冷後的二次風比直接通入室外新風溫度更低,經預冷後的二次風在與管式間接蒸發冷卻器內的新風發生傳熱傳質的效率更高。在高溫表冷器中接入具有高品位的用戶回水對室外新風進行預冷處理,進行冷量的回收利用,處理後的新風一部分繼續作為一次風,一部分作為管式間接蒸發冷卻器的二次風對一次風進行傳熱傳質。因為用戶回水的溫度相對室外新風的溫度很低,將其送回冷水機組造成冷量的浪費。若先將高溫回水通入高溫表冷器對室外的新風進行一級預冷,發生一個等溼降溫的過程,使得新風溫度降低,再通過二級管式間接蒸發冷卻器和直接蒸發冷卻器處理後新風溫度低於溼球溫度,甚至接近室外新風的露點溫度。採用換熱管內插入塑料螺旋線圈來強化傳熱傳質。通過在換熱管內插入螺旋線, 使管內室外新風流動路徑增加,並形成旋轉流,由於離心力的作用,熱空氣由管中心向管壁流動,而冷空氣由管壁向管中心流動,這樣的二次流達到徑向混合的目的。又由於螺旋線的線徑增大了管壁的粗糙度,當旋轉流流過時,增加了新風的湍流流動,使層流底層減薄,降低了熱阻,達到強化傳熱的目的,從而使新風出風溫度降的更低。
權利要求1.高溫表冷、管式間接、直接三級組合式蒸發冷卻新風機組,其特徵在於,包括在機組殼體內按進風方向依次設置的過濾器(1)、高溫表冷器(2)、管式間接蒸發冷卻器(8)、直接蒸發冷卻器(U)和送風機(7),所述管式間接蒸發冷卻器(8)的上部設置有二次風機(9)。
2.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三級組合式蒸發冷卻新風機組,其特徵在於,所述直接蒸發冷卻器(11)的結構包括填料(16)及填料(16)上部設置的供水管b (17)及填料(16)下部設置的直接水箱(6),供水管b (17)上固定有多個向填料(16)噴淋的噴嘴b (18),直接水箱(6)通過管道與直接循環水泵(5)、供水管b (17)和噴嘴b (18)相連通。
3.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三級組合式蒸發冷卻新風機組,其特徵在於,所述管式間接蒸發冷卻器(8)的結構包括由多根平行放置的換熱管(14)組成的換熱管族,換熱管族的上部設置有供水管a (10),供水管a (10)上固定有多個向換熱管族噴淋的噴嘴a (13), 換熱管族的下部設置有間接水箱(4),間接水箱(4)通過管道與間接循環水泵(3)、供水管a (10)和噴嘴a (13)相連通。
4.按照權利要求3所述的三級組合式蒸發冷卻新風機組,其特徵在於,所述管式間接蒸發冷卻器(8)的供水管a (10)和二次風機(9)之間布置有一層擋水填料。
5.按照權利要求3或4所述的三級組合式蒸發冷卻新風機組,其特徵在於,所述的換熱管(14)的截面為橢圓形,內表面設置有塑料螺旋線圈(15)。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的高溫表冷、管式間接、直接三級組合式蒸發冷卻新風機組,包括在機組殼體內按進風方向依次設置的過濾器、高溫表冷器、管式間接蒸發冷卻器、直接蒸發冷卻器和送風機,管式間接蒸發冷卻器的上部設置有二次風機。本實用新型新風機組,利用間接蒸發冷卻技術與直接蒸發冷卻技術相結合的方式來製取用戶系統的新風,通過利用高溫表冷器對室外新風進行一級預冷,提高直接蒸發冷卻段製取新風的效率,並且機組結構緊湊,布置合理,既節省佔地空間,又能使得製取新風的效率更加顯著同時節能。
文檔編號F24F13/30GK202119022SQ20112016769
公開日2012年1月18日 申請日期2011年5月24日 優先權日2011年5月24日
發明者吳生, 王偉, 黃翔 申請人:西安工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