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油催化器的製作方法
2023-06-03 23:46:01 3
專利名稱:燃油催化器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到催化器,具體的說是一種適用於各種燃油在燃燒過程中提高其工作效率的催化器。
使用燃油作為動力的設備、設施有許許多多,但都存在著如何使燃油得到充分燃燒和提高其工作效率等諸多方面的問題。據有關資料檢索表明,目前在對燃油實施使其充分燃燒的技術方面主要有二種辦法。一是在燃油中參入一些複合催化劑,以此來達到其目的。二是在輸入燃油的設備或管道中加入一些專用的淨化或催化裝置。在使用的物理裝置中主要是利用磁性材料來實施的,但其有效的效率是極低的。
「遠紅外線」是一種電磁波,因此它的傳導方式是屬於放射的,放射速度除了與光同快外,且能夠像光一樣直線前進,而分子是構成各種物質的基本單位,由於各分子質量、集合方法和排列方式等不同,各分子的結構也就不同,所以便擁有特定的振動和迴轉周波數,換句話說,各個分子會不斷地伸縮(伸縮振動),或是不停地做角度變換(螺旋振動),諸如此類的振動周期,在經紅外線照射後,都會產生共鳴吸收。因此,遠紅外線被廣泛應用在日常生活中,諸如改善水質、強化健康、提高燃油燃燒效率……等等。運用遠紅外線的波長及頻率的特性,使汽油內的分子,因振蕩以及組織重新排列,而被震散並活化整齊排列,拉長汽油分子鍵,使汽油表面張力增大,汽油分子更細微化,燃燒性大幅提高,以達到省油、增馬力、預防積碳等環保效應。但一般設計遠紅外線的裝置利用了陶瓷等基材,而陶瓷材料必須不斷受激發才能釋放出波動能,產生遠紅外紅,通常使用一段時間後,產生的遠紅外線就會逐漸衰減至失效。這是目前市面上燃油催化器無法普及化的重大原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種結構簡單,使用壽命長,並能有效提高燃油燃燒的效率,它由殼體、容室、導孔、燈泡以及進出油口等構成的燃油催化器。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一種由殼體、容室、導孔、燈泡和進出油口等構成的燃油催化劑,其特徵是由一個長形狀的殼體,所述的殼體內部分為二個工作室;殼體的兩個端面分別設有進油口和出油口,進油口和出油口升入到殼體內都分別連接有止漏墊,殼體內止漏墊的中間為容室,兩個止漏墊的中間連接著導孔,它們構成了一個工作室;所述的導孔是沿軸向帶有遠紅外線材料的導孔;殼體內另一個工作室內有一個淚發室,淚發室的兩端各安裝有一個燈泡。使用時只要將本實用新型燃油催化器安裝在輸入燃油的管道上,燃油從進口端進入本催化器,通過導孔及燈照再由出口端進入燃燒缸中燃燒,就可以起到正催化的目的。從而有效地提高了燃燒的效率。
本實用新型因為在一個殼體內設置了光源,又在殼體內沿軸向設置有帶有遠紅外線材料的多個導孔,因此只要發光體發出光源和熱源照射在附有遠紅外線材料的導孔上,就能使遠紅外線材料持續發散遠紅外線,對流經導孔的燃油產生作用,從而達到利用遠紅外線實施對燃油的催化目的。所以,本實用新型能夠達到擬定的目的。
實用新型的具體結構由以下的實施例及其附圖給出。
圖1是本實用新型全剖視結構視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
圖1左視全剖視圖。
圖1和圖2中由一個長形狀的殼體(1),殼體(1)內部分為二個工作室;殼體(1)的兩個端面分別設有進油口(2)和出油口(3),進油口(2)和出油口(3)升入到殼體(1)內都分別連接有止漏墊(4),殼體(1)內止漏墊(4)的中間為容室(5),兩個止漏墊(4)的中間連接著導孔(6),所述的導孔(6)是沿軸向帶有遠紅外線材料的導孔,它們構成了一個工作室;殼體(1)內另一個工作室有一個淚發室(7),淚發室(7)的兩端各安裝有一個燈炮(8)。使用時只要將本燃油催化器安裝在輸入燃油管道上,燃油從進油口(2)進入到催化器中,經燈照下在遠紅外線的材料作用下經過催化後由出油口(3)流向燃燒缸中燃燒,就可以達到提高燃油燃燒效率的目的了。
權利要求1.一種由殼體、容室、導孔、燈泡和進出油口等構成的燃油催化器,其特徵是由一個殼體,所述的殼體內部分為二個工作室;殼體的兩個端面分別設有進油口和出油口,進油口和出油口升入到殼體內都分別連接有止漏墊,殼體內止漏墊的中間為容室,兩個止漏墊的中間連接著導孔,它們構成了一個工作室;殼體內另一個工作室內有一個淚發室,淚發室的兩端各安裝有一個燈泡。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燃油催化器,其特徵是所述的殼體是長形狀的。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燃油催化器,其特徵是所述的導孔是沿軸向帶有遠紅外線材料的導孔。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由殼體、容室、導孔、燈泡和進出油口等構成的燃油催化器,其特徵是在殼體內設有兩個工作室,一個工作室提供光源和熱源,另一個工作室由遠紅外線材料沿軸向附著的多條導孔等組成的。本燃油催化器是利用光和熱使附有遠紅外線的導孔散發遠紅外線,對流經導孔的燃油產生作用,達到利用遠紅外線實施對燃油的催化,從而達到提高燃油燃燒效率的目的。
文檔編號F23K5/02GK2443249SQ00254978
公開日2001年8月15日 申請日期2000年9月22日 優先權日2000年9月22日
發明者劉兆青 申請人:劉兆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