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新型鼻腔呼吸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5-27 15:34:51 2
專利名稱:一種新型鼻腔呼吸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醫療器械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治療鼾症、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症候群的新型鼻腔呼吸裝置。
背景技術:
鼾症、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症候群,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睡眠現象,多數有上呼吸道的狹窄的病理基礎,特別是鼻、咽部位的狹窄。如肥胖、變應性鼻炎、鼻息肉、扁桃體肥大、軟顎松馳、懸雍垂過長、過粗、舌體肥大、舌根後墜等,其發病機理與睡眠狀態下上呼吸道軟組織、肌肉的可塌陷性增加有關,使呼吸道狹窄,氣流衝擊鬆軟組織產生振動,通過鼻腔口腔共鳴發出的聲音。如得不到及時正確有效的治療,將進一步發展成為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症候群;患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症候群時,由於反覆發作的低血氧、高碳酸血症可致神經功能失調,兒茶酚胺、內皮素及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失調,內分泌功能紊亂及血液動力學改變,造成全身多器官多系統損害,嚴重影響人體健康。傳統治療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症候群的辦法:第一,採用持續氣道正壓通氣呼吸機,通過持續氣道正壓通氣能有效防止呼吸道塌陷,但患者經常抱怨而且必須承受由它帶來過多的侵擾性、苯重性以及機器面罩的困擾;第二,採用外科手術,通過切除咽喉壁兩側及咽顎弓部過多黏膜及過大、過長的懸雍垂,以擴大通氣腔道。但無法適用於病態性肥胖者、有小頜或頜後縮畸形者。手術後會出現顎咽關閉不全,開放性鼻音,手術部位創面出血、疼痛和咽部黏膜腫脹,可能會出現呼吸道阻塞。外科手術的辦法僅僅適合治療因軟顎問題而引起的打鼾和睡眠呼吸暫停,對於其他原因引起的打鼾和睡眠呼吸暫停效果不明顯;第三,採用口腔矯治器,它是一種侵入性的治療方案,它的有效率低於採用持續氣道正壓通氣呼吸機的辦法。例如中國專利授權公告號CN201088769 Y,公告日2008年07月23日,發明創造的名稱為鼻腔撐開器,該申請案公開了一種兩端開有通孔的子彈頭形撐開器,實現了開車病人鼻腔的同時,還使得鼻腔與外界相通,有效解決了病人鼻腔瘢痕增生攣縮的復原治療,但該專利由於通孔的存在,無法形成鼻腔與外界的壓強差,沒有解決鼻腔深入部分病變的問題。又如中國專利公開號CN 101264038A,
公開日2008年09月17日,發明創造的名稱為打鼾及睡眠呼吸暫停綜合症矯正器,該專利通過襯託上牙的上部部 件和貼著下牙的下部部件及其結構的結合創新,使得使用者維持咽頭附近的氣道處於開放狀態,顯著防止使用者打鼾及睡眠呼吸暫停綜合症,但該專利存在使用者承受上牙部件和下牙部件帶來的侵擾性困擾的問題。再如中國專利授權公告號CN 201223639 Y,
公開日2009年04月22日,發明創造的名稱為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電刺激器,該專利通過呼吸頻率感應器、脈衝電刺激器和控制器的結合創新,在沒有醫護人員值守的情況下,能有效預防因睡眠呼吸暫停導致的猝死現象,但該專利在使用時,需要電力驅動,存在浪費能源的問題。本實用新型通過微型網格狀體、薄膜層和單向閥體的結構創新,提供一種結構簡單,使用方便,使患者在呼氣時能夠在氣道內形成呼氣正壓,呼吸道在睡眠時也能夠保持通暢的新型鼻腔呼吸裝置。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解決現有技術中一般治療鼾症、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症候群的裝置沒有有效解決在睡眠時呼吸道不能夠保持通暢的問題,提供一種新型鼻腔呼吸裝置,通過微型網格狀體、薄膜層和單向閥體的結構創新,實現結構簡單,使用方便,使患者在呼氣時能夠在氣道內形成呼氣正壓,撐開鼻腔和呼吸道的軟組織,呼吸道在睡眠時也能夠保持通暢。為了解決上述存在的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採取下述技術方案:一種新型鼻腔呼吸裝置,包括微型網格狀體、薄膜層和粘膠層,其特徵在於,所述微型網格狀體設置在薄膜層的正面,並在薄膜層的正反面導通,在微型網格狀體的外圍,所述薄膜層的反面設有粘膠層,粘膠層上附有粘紙,在相同的時間內,所述微型網格狀體與薄膜層形成的通道能夠使人體的吸氣量大於呼氣量。先撕開粘紙,照著鏡子,將該新型鼻腔呼吸裝置的薄膜層黏在患者的雙側鼻孔呼吸區,確保雙側鼻孔呼吸區完全被微型網格狀體覆蓋,在兩個鼻孔都完全被微型網格狀體覆蓋之後,將該新型鼻腔呼吸裝置擺放好,輕輕按下粘膠層部分,使得該新型鼻腔呼吸裝置與外鼻皮膚之間完全密封,之後便可以使用了。在吸氣時,微型網格狀體完全打開,氣流暢通無阻;在呼氣時,由於在相同的時間內,微型網格狀體與薄膜層形成的通道能夠使人體的吸氣量大於呼氣量,在鼻腔和呼吸道內的氣體不能迅速被排出,從而在鼻腔和呼吸道內形成呼氣正壓,使得鼻腔和呼吸道的軟組織被撐開,並保持氣道正壓力直到下一次吸氣開始。如果在使用時,患者出現呼吸困難的情況,移除該新型鼻腔呼吸裝置,重新黏貼,確保外鼻皮膚的周圍沒有皺紋或者間隙。在使用時,如果患者在呼吸時感覺到鼻腔有阻力,則表明已經正確使用了該新型鼻腔呼吸裝置。粘膠層,保證該新型鼻腔呼吸裝置與鼻子之間的密封;薄膜層和微型網格狀體,該新型鼻腔呼吸裝置的核心部件,在患者呼吸時,氣體能順暢進出該新型鼻腔呼吸裝置。本實用新型與一般治療睡眠呼吸暫停症候群的裝置相比,攜帶和使用方便,無機械面罩 的困擾,由患者自主的呼吸運動來進行驅動,無需電力驅動,節約成本,適用於睡眠呼吸暫停症候群的治療,特別適用於鼾症和預防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症候群的治療。優選的,所述新型鼻腔呼吸裝置還包括基板層,基板層的正面與薄膜層的反面融為一體,基板層的反面為粘膠面,所述粘膠面上附有粘紙。在薄膜層上增加一個基板層,目的是防止薄膜層破裂,提高該新型鼻腔呼吸裝置的穩定性。優選的,所述基板層為低過敏性的、無橡膠的粘合劑基板。使患者不產生過敏現象,保證基板層無毒害作用。優選的,在微型網格狀體與薄膜層相導通的通道內,所述薄膜層設有數片豎直的片狀體。在吸氣時,片狀體都隨氣流的流動而開放,氣流暢通無阻;在呼氣時,由於氣流的流動力,片狀體都被吸附在微型網格狀體上,與吸氣時相比,氣流能夠穿出微型網格狀體的面積大幅度減少,使得患者呼氣時存在阻力,氣體不能迅速被排出,從而在鼻腔和呼吸道內形成呼氣相時的正壓,撐開鼻腔和呼吸道的軟組織,並保持氣道壓力直到下一次吸氣開始。薄膜層的該種結構與微型網格狀體配合使用,特別適用於鼾症的治療和預防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症候群的發生。優選的,所述新型鼻腔呼吸裝置還包括圓臺結構的單向閥體,所述單向閥體與鼻前庭插接,單向閥體的閥門上設有數個通孔。在吸氣時,單向閥體完全打開,氣流暢通無阻;在呼氣時,單向閥體關閉,氣流通過閥門上的數個通孔排出,與吸氣時相比,氣流能夠穿出單向閥體的面積大幅度減少,使得患者呼氣時存在阻力,氣體不能迅速被排出,從而在鼻腔和呼吸道內形成呼氣正壓,撐開鼻腔和呼吸道的軟組織,並保持氣道壓力直到下一次吸氣開始。通過單向閥體的使用,使得該新型鼻腔呼吸裝置適用於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症候群的治療;單向閥體與鼻前庭插接,使得該新型鼻腔呼吸裝置能夠隱形,使用方便。優選的,在單向閥體的外圍,所述基板層上設有一圈泡沫塑料。防止單向閥體插入鼻孔過深而造成安全事故,提高該新型鼻腔呼吸裝置的安全性能。由於採取上述的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新型鼻腔呼吸裝置具有這樣的有益效果:結構簡單,能夠隱形,攜帶和使用方便,無毒害作用,穩定性能好,通過微型網格狀體、薄膜層和單向閥體的結構創新,提供一種使患者在呼氣相時能夠在氣道內形成呼氣正壓,撐開鼻腔和呼吸道的軟組織,呼吸道在睡眠時也能夠保持通暢的新型鼻腔呼吸裝置,該新型鼻腔呼吸裝置特別適用於治療輕度、中度和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症候群。
:附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一種結構示意圖;附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二種結構示意圖;附圖3為本實用新型附圖2撕粘紙後的仰視圖;附圖4為本實用新型附圖2的A-A向剖視圖;附圖5為本實用新型使用狀態下的一種結構示意圖;附圖6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三種結構示意圖;附圖7為本實用新型附圖6的B向視圖;附圖8為本實用新型使用狀態下的另一種結構示意圖。圖中:微型網格狀體I 薄膜層2 粘膠層3 粘紙4 基板層5 粘膠面6 片狀體7 單向閥體8 通孔9 泡沫塑料10具體實施方式
:參閱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作進一步詳細描述:實施例一:結合附圖1、5,一種新型鼻腔呼吸裝置,包括微型網格狀體1、薄膜層2和粘膠層3,微型網格狀體I設置在薄膜層2的正面,並在薄膜層2的正反面導通,在微型網格狀體I的外圍,薄膜層2的反面設有粘膠層3,粘膠層3上附有粘紙4,在相同的時間內,微型網格狀體I與薄膜層2形成的通道能夠使人體的吸氣量大於呼氣量。先撕開粘紙,照著鏡子,將該新型鼻腔呼吸裝置的薄膜層黏在患者的雙側鼻孔呼吸區,確保雙側鼻孔呼吸區完全被微型網格狀體覆蓋,在兩個鼻孔都完全被微型網格狀體覆蓋之後,將該新型鼻腔呼吸裝置擺放好,輕輕按下粘膠層部分,使得該新型鼻腔呼吸裝置與外鼻皮膚之間完全密封,之後便可以使用了。在吸氣時,微型網格狀體完全打開,氣流暢通無阻;在呼氣時,由於在相同的時間內,微型網格狀體與薄膜層形成的通道能夠使人體的吸氣量大於呼氣量,在鼻腔和呼吸道內的氣體不能迅速被排出,從而在鼻腔和呼吸道內形成呼氣正壓,使得鼻腔和呼吸道的軟組織被撐開,並保持氣道正壓力直到下一次吸氣開始。如果在使用時,患者出現呼吸困難的情況,移除該新型鼻腔呼吸裝置,重新黏貼,確保外鼻皮膚的周圍沒有皺紋或者間隙。在使用時,如果患者在呼吸時感覺到鼻腔有阻力,則表明已經正確使用了該新型鼻腔呼吸裝置。[0026]實施例二:結合附圖2、3、4、5,一種新型鼻腔呼吸裝置,包括微型網格狀體1、薄膜層2和基板層5,微型網格狀體I設置在薄膜層2的正面,並在薄膜層2的正反面導通,基板層5為低過敏性的、無橡膠的粘合劑基板,在微型網格狀體I的外圍,基板層5的正面與薄膜層2的反面融為一體,基板層5的反面為粘膠面6,粘膠面6上附有粘紙4,在微型網格狀體I與薄膜層2相導通的通道內,薄膜層2設有數片豎直的片狀體7。先撕開粘紙,照著鏡子,將該新型鼻腔呼吸裝置的薄膜層黏在患者的雙側鼻孔呼吸區,確保雙側鼻孔呼吸區完全被微型網格狀體覆蓋,之後將該新型鼻腔呼吸裝置擺放好,輕輕按下基板層外圍的粘膠面部分,使得該新型鼻腔呼吸裝置與外鼻皮膚之間完全密封,之後便可以使用了。在吸氣時,微型網格狀體與薄膜層上的數片豎直的片狀體完全打開,氣流暢通無阻;在呼氣時,由於氣流的流動力,片狀體都被吸附在微型網格狀體上,與吸氣時相比,氣流能夠穿出微型網格狀體的面積大幅度減少,使得患者呼氣時存在阻力,氣體不能迅速被排出,從而在鼻腔和呼吸道內形成呼氣相時的正壓,撐開鼻腔和呼吸道的軟組織,並保持氣道壓力直到下一次吸氣開始。如果在使用時,患者出現呼吸困難的情況,移除該新型鼻腔呼吸裝置,重新黏貼,確保外鼻皮膚的周圍沒有皺紋或者間隙。在使用時,如果患者在呼吸時感覺到鼻腔有阻力,則表明已經正確使用了該新型鼻腔呼吸裝置。實施例三,結合附圖6、7、8,一種新型鼻腔呼吸裝置,包括微型網格狀體1、薄膜層
2、基板層5和單向閥體8,微型網格狀體I設置在薄膜層2的正面,並在薄膜層2的正反面導通,基板層5為低過敏性的、無橡膠的粘合劑基板,基板層5的正面與薄膜層2的反面融為一體,基板層5的反面為粘膠面6,粘膠面6上附有粘紙4,單向閥體8與鼻前庭插接,單向閥體8的閥門上設有數個通孔9,在單向閥體8的外圍,基板層5上設有一圈泡沫塑料10。先撕開粘紙,照著鏡子,將該新型鼻腔呼吸裝置的單向閥體插入鼻前庭,使得泡沫塑料頂住鼻前庭邊緣,並對另一個鼻前庭作相同的處理,分別將該新型鼻腔呼吸裝置擺放好,輕輕按下基板層的粘膠面部分,使得該新型鼻腔呼吸裝置與外鼻皮膚之間完全密封,之後便可以使用了。在吸氣時,單向閥體完全打開,氣流暢通無阻;在呼氣時,單向閥體關閉,氣流通過閥門上 的通孔排出,與吸氣時相比,氣流能夠穿出單向閥體的面積大幅度減少,使得患者呼氣時存在阻力,氣體不能迅速被排出,從而在鼻腔和呼吸道內形成呼氣正壓,撐開鼻腔和呼吸道的軟組織,並保持氣道壓力直到下一次吸氣開始。如果在使用時,患者出現呼吸困難的情況,移除該新型鼻腔呼吸裝置,重新黏貼,確保外鼻皮膚的周圍沒有皺紋或者間隙。在使用時,如果患者在呼吸時感覺到鼻腔有阻力,則表明已經正確使用了該新型鼻腔呼吸裝置。以上所述的三個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介紹。本文中應用了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及實施方式進行了闡述,實施例的說明只是用於幫助理解本實用新型的核心思想。應當指出,對於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核心思想的前提下,還可以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若干的修飾,例如對片狀體、微型網格狀體和單向閥體的參數等進行修改,都應該落在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的保護範圍之內。
權利要求1.一種新型鼻腔呼吸裝置,包括微型網格狀體(I)、薄膜層(2)和粘膠層(3),其特徵在於,所述微型網格狀體(I)設置在薄膜層(2)的正面,並在薄膜層(2)的正反面導通,在微型網格狀體(I)的外圍,所述薄膜層(2)的反面設有粘膠層(3),粘膠層(3)上附有粘紙(4),在相同的時間內,所述微型網格狀體(I)與薄膜層(2)形成的通道能夠使人體的吸氣量大於呼氣量。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新型鼻腔呼吸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新型鼻腔呼吸裝置還包括基板層(5),基板層(5)的正面與薄膜層(2)的反面融為一體,基板層(5)的反面為粘膠面(6 ),所述粘膠面(6 )上附有粘紙(4 )。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 種新型鼻腔呼吸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基板層(5)為低過敏性的、無橡膠的粘合劑基板。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新型鼻腔呼吸裝置,其特徵在於,在微型網格狀體(I)與薄膜層(2)相導通的通道內,所述薄膜層(2)設有數片豎直的片狀體(7)。
5.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新型鼻腔呼吸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新型鼻腔呼吸裝置還包括圓臺結構的單向閥體(8 ),所述單向閥體(8 )與鼻前庭插接,單向閥體(8 )的閥門上設有數個通孔(9)。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一種新型鼻腔呼吸裝置,其特徵在於,在單向閥體(8)的外圍,所述基板層(5)上設有一圈泡沫塑料(10)。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布了一種新型鼻腔呼吸裝置,包括微型網格狀體(1)、薄膜層(2)和粘膠層(3),其特徵在於,所述微型網格狀體(1)設置在薄膜層(2)的正面,並在薄膜層(2)的正反面導通,在微型網格狀體(1)的外圍,所述薄膜層(2)的反面設有粘膠層(3),粘膠層(3)上附有粘紙(4),在相同的時間內,所述微型網格狀體(1)與薄膜層(2)形成的通道能夠使人體的吸氣量大於呼氣量。本實用新型通過微型網格狀體、薄膜層和單向閥體的結構創新,提供一種結構簡單,使用方便,使患者在呼氣時能夠在氣道內形成呼氣正壓,呼吸道在睡眠時也能夠保持通暢的新型鼻腔呼吸裝置。
文檔編號A61F5/56GK203107376SQ20122062587
公開日2013年8月7日 申請日期2012年11月23日 優先權日2012年11月23日
發明者何紅波 申請人:何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