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可快速復位的腳輪的製作方法
2023-05-27 16:38:59 2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可快速復位的腳輪。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中,為了方便行動裝置,經常在設備底部安裝有腳輪,比如在手推車、移動腳架、車間推貨車等設備中通常安裝有腳輪。腳輪中很大一部分為萬向輪,該類腳輪在行進中受力時可隨意改變行進的方向,當腳輪受力變向後需要依靠外力才能轉正復位,不然腳輪容易原地打轉,然而,有些場合,人們需要腳輪在行進過程中受力變向後能自動復位,而現有的腳輪就不能滿足此類需要;另外,腳輪的輪體上通常會設置有壓蓋,輪體轉動時壓蓋會跟著轉動,使得穿過壓蓋的軸栓受到磨損,容易因軸栓磨損過度造成腳輪在轉動過程中產生異響,甚至導致腳輪的使用壽命嚴重降低,增加了使用成本。
技術實現要素:
為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可快速復位的腳輪。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採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可快速復位的腳輪,包括門形支架、輪體和連接座,所述門形支架下端通過軸栓穿過輪體中心而鉸接於輪體兩側,所述輪體兩側設置有壓蓋,所述壓蓋設置有與門形支架下端相適配的凹槽,所述凹槽開有用於軸栓穿過的通孔,所述門形支架下端嵌入在凹槽中,門形支架上端設置有軸承座,所述連接座下端固定有轉軸,所述連接座通過轉軸安裝在軸承座上而與門形支架轉動連接,所述門形支架的外側端連接有彈性復位機構,所述彈性復位機構另一端與連接座下端連接,所述門形支架外側向外延伸設置有加強板,所述彈性復位機構連接於加強板的外端。
進一步,所述彈性復位機構設置有兩個,兩個彈性復位機構分別連接於門形支架的兩個外側端,所述加強板相應設置有兩個。
進一步,所述連接座設置有連接端子,所述連接端子位於彈性復位機構與門形支架的連接端上方遠離轉軸的一端。
進一步,所述彈性復位機構為拉伸彈簧或氣彈簧。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包括門形支架、輪體和連接座,門形支架下端通過軸栓穿過輪體中心而鉸接於輪體兩側,門形支架上端設置有軸承座,連接座下端固定有轉軸,連接座通過轉軸安裝在軸承座上而與門形支架轉動連接,門形支架的外側端連接有彈性復位機構,彈性復位機構另一端與連接座下端連接,當該腳輪在行進過程中受力而使輪體轉動時,輪體帶動門形支架轉動,門形支架進而帶動彈性復位機構轉動,使彈性復位機構產生變形,當外力消失時,在彈性復位機構的回覆力作用下,門形支架帶動輪體轉動復位,從而使得腳輪繼續保持前行,使用非常方便;同時通過在壓蓋上設置有凹槽,門形支架與輪體鉸接時門形支架的下端嵌入凹槽中從而將壓蓋限位,使得壓蓋在腳輪前進時不會跟隨輪體轉動,避免了連接壓蓋與門形支架的軸栓因受到壓蓋轉動摩擦而過快磨損,從而避免了腳輪因軸栓磨損過快導致的提早報廢,降低了腳輪的使用成本。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的另一角度示意圖;
圖3是壓蓋與輪體的連接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參照圖1至圖3,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可快速復位的腳輪,包括門形支架2、輪體1和連接座3,門形支架2下端通過軸栓6穿過輪體1中心而鉸接於輪體1兩側,所述輪體1兩側設置有壓蓋5,所述壓蓋5設置有與門形支架2下端相適配的凹槽51,所述凹槽51開有用於軸栓6穿過的通孔52,所述門形支架2下端嵌入在凹槽51中,門形支架2上端設置有軸承座21,連接座3下端固定有轉軸31,連接座3通過轉軸31安裝在軸承座21上而與門形支架2轉動連接,門形支架2的外側端連接有彈性復位機構4,彈性復位機構4另一端與連接座3下端連接,當該腳輪在行進過程中受力而使輪體1轉動時,輪體1帶動門形支架2轉動,門形支架2進而帶動彈性復位機構4轉動,使彈性復位機構4產生變形,當外力消失時,在彈性復位機構4的回覆力作用下,門形支架2帶動輪體1轉動復位,從而使得腳輪繼續保持前行,使用非常方便。通過在壓蓋上設置有凹槽,門形支架與輪體鉸接時門形支架的下端嵌入凹槽中從而將壓蓋限位,使得壓蓋在腳輪前進時不會跟隨輪體轉動,避免了連接壓蓋與門形支架的軸栓因受到壓蓋轉動摩擦而過快磨損,從而避免了腳輪因軸栓磨損過快導致的提早報廢,降低了腳輪的使用成本。
本實用新型中,所述門形支架2外側向外延伸設置有加強板22,所述彈性復位機構4連接於加強板22的外端,通過在門形支架2外側設置有向外延伸的加強板22,同時將彈性復位機構4連接於加強板22的外端,使得門形支架2轉動時,加強板22外端的轉動幅度比較大,進而使連接在加強板22外端的彈性復位機構4的變形量比較大,從而可以產生比較大的回覆力。
具體的,為了使得腳輪的自動回復更可靠,所述彈性復位機構4設置有兩個,兩個彈性復位機構4分別連接於門形支架2的兩個外側端,所述加強板22相應設置有兩個,從而使得輪體1左轉或是右轉都會受到彈性復位機構4的回覆力作用,進而帶動腳輪自動復位。
本實用新型中,為了方便安裝彈性復位機構4,所述連接座3設置有連接端子32,所述彈性復位機構4通過連接端子32連接在連接座3上,為了使得彈性復位機構4的變形量更大,所述連接端子32位於彈性復位機構4與門形支架2的連接端上方遠離轉軸31的一端,從而使得在門形支架2在轉動時,彈性復位機構4的變形更加大,從而形成更大的回覆力。
優選地,所述彈性復位機構4為拉伸彈簧或氣彈簧,可以根據腳輪的規格大小選擇合適的拉伸彈簧或氣彈簧。
以上所述,只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方式,但本實用新型並不限於上述實施例,只要其以任何相同或相似手段達到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效果,都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