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針對反裝胎輪轂的模具結構的製作方法
2023-05-27 06:16:01 1

本發明涉及模具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針對反裝胎輪轂的模具結構。
背景技術:
本部分中的陳述僅僅提供了與本發明公開的內容有關的背景信息,且可能不構成現有技術。
隨著汽車輪轂的多樣化,人們對於反裝胎輪轂的需求逐漸加大,因為反裝胎輪轂具有外觀更加好看,輪輞強度更好以及可以安裝更大的剎車鉗等優點受到大眾的一致好評。但由於反裝胎輪轂裡面為內凹式,在對應的上模部位形成反拔模,所以模具結構上模需要增加很大的加工餘量,導致鑄件厚大,後續機加工此部位缺陷嚴重,而且形成很大的能源浪費。
故現有技術有待改進和發展。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提高產量,節約模具成本的針對反裝胎輪轂的模具結構。
本發明的技術解決方案是:一種針對反裝胎輪轂的模具結構,包括上模組件以及底模組件;上模組件和下模組件合模後形成模腔;上模組件包括上模板以及設置在上模板上的導向柱,頂出板套設在導向柱上並沿導向柱上下移動;還包括斜向連杆,該斜向連杆兩端分別頂抵頂出板下表面和鑄件內表面;同時在靠近鑄件的一端,該斜向連杆還設有斜頂鑲塊。
上模組件還包括上模,以及設置在上模中的上模芯和分流錐。
還包括連通所述模腔的吸液管。
所述吸液管靠近模腔的一端設有澆口套。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
1、減少了鑄件的工藝餘量,減少鑄件機加工量。
2、鑄造相同一款輪轂使用的鋁水更少,節約資源。
3、從工藝學考慮由於使用鑲塊導致此部位的熱結大幅度減小,鑄件的報廢率將大幅度降低。
4、由於鑄件總重量的減小,可以適當加快鑄造周期提高產量。
5、由於此結構還具有頂出脫模的作用,省去了模具的大小頂杆,節約模具成本。
附圖說明
圖1現有技術中針對反裝胎輪轂的模具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針對反裝胎輪轂的模具結構閉合狀態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針對反裝胎輪轂的模具結構打開狀態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
參閱圖2和圖3, 本發明包括上模組件和下模組件,上模組件和下模組件合模後形成模腔,鑄件5在模腔中成型。
具體來說:上模組件包括上模板10以及設置在上模板10上的導向柱8,頂出板9套設在導向柱8上並沿導向柱9上下移動;還包括斜向連杆14,該斜向連杆14兩端分別頂抵頂出板9下表面和鑄件5內表面;同時在靠近鑄件5的一端該斜向連杆14還設有斜頂鑲塊15;斜頂鑲塊15優選通過焊接位16與斜向連杆14固定。
在上模板10的下方設有上模11,在上模11中設有上模芯12和分流錐13。
下模組件包括底板1,設在底板1上的底模4;作為本領域技術人員的公知,本發明還可以包括有邊模7;更為具體的來說上模11,邊模7以及底模合模後共同形成鑄件5的模腔。
還包括連通所述模腔的吸液管2。
所述吸液管2靠近模腔的一端設有澆口套3。
本發明公開的一種針對反裝胎輪轂的模具結構,具體為在上模組件的反拔模部位做成斜頂鑲塊15並用斜向連杆14連接,在開模時頂出板9向下頂斜向連杆14造成鑄件與斜頂鑲塊15一同向下脫落,在下落過程中因為斜向連杆14有斜向力,同時迫使鑲塊5向中心部位移動,直到移動至斜頂鑲塊15與鑄件5沒有豎直方向幹涉時停止,此時鑄件繼續向下走落入接料盤中。待接料盤轉出後,上模組件整體向下移動直至斜頂鑲塊15先觸碰底模4,讓後迫使斜頂鑲塊15向上及向外走直至斜頂鑲塊回位,然後閉合邊模7開始下一輪的鑄造。
本發明的具體運動步驟為:
1、待鑄件5凝固完成後首先邊模7向外運動。
2、然後上模組件連同鑄件一同向上運動;
3、鑄造機託盤移動至鑄件底模4下方;頂出板9在機臺的作用下向下運動並擠壓斜向連杆14,於此同時斜向連杆14連動斜頂鑲塊15以及鑄件5向下運動,鑄件5為垂直向下落,斜向連杆14及斜頂鑲塊15沿斜向連杆的方向斜向下運動。
4、直到斜向鑲塊15與鑄件5無幹涉後,鑄件5自由落體至機臺託盤。
5、機臺託盤向外旋轉將鑄件5移出模具。
6、上模組件向下運動,直至斜向鑲塊15碰觸底模4。
7、上模組件繼續向下運動,由於底模4的反作用力迫使斜頂鑲塊15連同斜向連杆14斜向上運動,直至上下模拼合到位並且斜向鑲塊15及斜向連杆完全回位。
8、邊模7向內運動,直到與上模及下模拼合到位,開始下一循環的鑄造。
在本說明書的描述中,術語「一個實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結合該實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體特徵、結構、材料或特點包含於本發明的至少一個實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說明書中,對上述術語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實施例或實例。而且,描述的具體特徵、結構、材料或特點可以在任何的一個或多個實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適的方式結合。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而已,並不用於限制本發明,對於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發明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