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史問廉》八集紀錄片觀後感
2023-08-04 07:19:48 1
導語:《鑑史問廉》這部回望歷史、展示中國古代廉政文化精華的8集紀錄片,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廉政的腳步更加堅定,更加願意自覺的向著清官、好官的目標前進。下面是yjbs作文小編為您收集整理的觀後感,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鑑史問廉觀後感(1)
央視大型文化記錄片《鑑史問廉》通過拍攝跨度幾千年的廉政文化史,通過一個個生動警醒的故事,展示在歷史轉折點上清官能臣和貪官亂臣不同的人生軌跡,剖析他們在大是大非面前的選擇,向觀眾講述中華民族數千年來價值觀:「廉則興,貪則衰」。
《鑑史問廉》第八集《千秋之評》通過講述保存在史書中的清官和貪官的典型故事,探尋中國廉政文化背後的歷史邏輯,並探求中華文明戰勝一次次危機而不斷浴火重生的歷史文化密碼。
眾所周知,廉政文化在中華文明史上可謂源遠流長,從先秦典籍《周禮》中提出的「六廉」概念,到魏徵、包拯、海瑞、張養浩、孫嘉淦等清官廉吏的不斷湧現,廉政文化幾乎貫穿了一部中華文明史。梳理這些豐厚的廉政文化資源,對於雷霆反腐的當下而言,不無現實意義。我們一直在說中國古代的百姓有一種清官情結,希望他們自身所處的時代有能為民請命的廉官能吏來守護他們,哪怕只是一個小小的縣令,一位村支書,一個街道辦的主,一位廠長,只要是能幫助老百姓解決生活中的實實在在的問題,他們都會在不知不覺、無聲無息中,成為人民心中的守護神。
在中國文化傳統中,中國人有一種對歷史的虔誠感和敬畏感,歷史有終極審判的功能。歷史具有公正性品格和終極性審判的能力,能夠對人間是非做出公正的終極審判,使善惡最終各得其所: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千秋盛代,中華五千年文化中,記載了太多清官和貪官的故事。這些故事時時刻刻在提醒著我們學習的典範和引以為戒的典型,我們需要從這些歷史故事中了解廉政文化的歷史邏輯,更要提醒現在的政府工作人員,特別是為官之人,要做到廉政為官,執政為民。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觀看《鑑史問廉》,引人深思,讓人清醒。要想做到「政治清明、政府清廉、幹部清正」,就要把反腐當為責任,讓清官成為新常態。河南省委常委、紀委書記尹晉華在河南省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兩個責任」巡迴宣講中談到:「反腐新常態包括「從嚴趨緊」、「高壓威懾」、「長常持久」三個特徵。」相信在我省這種高壓反腐的力度下,清官會越來越多,他們以自身豐盈的精神境界、百毒不侵的清廉體魄帶給國家更多的希望,成為政治生態的一種新常態。
鑑史問廉觀後感(2)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清和濁常常成為忠與奸、正與邪、廉與貪以及君子與小人的代名詞。那麼,在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中國人又是怎樣去激濁揚清、追求公平正義的呢?《清濁之辨》通過一個個驚心動魄的故事,展示在歷史上的轉折點上清官能臣和貪官亂臣不同的人生軌跡,剖析他們在大是大非面前的選擇,向觀眾講述中華民族數千年來價值追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邪不壓正,在中國人的價值觀、道德觀中,腐敗從來都是被唾棄和否定的對象。在貪與廉、清與濁上辨明大是大非,是一個民族和國家進步發展的條件。國家的興衰、吏治的清廉與否,不僅僅決定於高居廟堂之上的君王和各級官吏,而是需要全體國人共同的努力。中華文明的前途,取決於這個文明共同體的所有成員。幾千年來,正是無數中國人的堅守和戮力犧牲,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才得以不斷發展興旺。這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就在於「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之中.
廉潔的對岸就是腐敗,當廉潔的意識不能佔據主流的時候,人們往往會不自覺的滑向腐敗的彼岸。每一個腐敗的故事都是從廉潔意識的淡漠開始的。可以說,禮物是表達感情的一種方式,但是,並非禮物越重,感情越深。相反,從現實的角度來講,禮物越重,越容易起到相反的作用,容易將你的恩人變成罪人,容易將原本的好意變成壞心。每一次的腐敗都是幕後的那雙「溫暖」的黑手模糊了廉潔的意識,從而打開廉潔的堤口,一發而不可收拾。
今天看《鑑史問廉》,引人深思,讓人清醒。要想做到「政治清明、政府清廉、幹部清正」,首先我們要做的就是「幹部清正」守住自己的節操。同時加強制度建設,真正「把權利關進位度的籠子」裡,這樣才能達到政治清明、國家安寧、和諧向上的治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