汙水處理渠的製作方法
2023-06-17 10:21:41 3
專利名稱:汙水處理渠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汙水處理技術,特別是一種利用河道、溝渠地理環境的汙水處 理方法。
二背景技術:
目前,國內外對於水汙染處理方面大量運用的是"氧化溝"及活性汙泥法 技術,是通過生化法對汙水進行處理,但該技術佔地面積較大,少則幾萬平方 米,多則幾十萬平方米,現如今城市發展較快的前提下,土地資源日益緊張, 價格上漲,因此新建汙水處理廠的投資也隨之大量增加,直接造成汙水處理運 行成本大幅度提升,對其發展存在巨大制約。
二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汙水處理渠,在現有的待處理的河道、溝渠地理 環境基礎上,不再新增汙水處理佔地,科學巧妙的將汙水處理廠直接設計在原 有、新開的排汙河道、溝渠上,大量節約了土地資源。
具體為
一種汙水處理渠,根據現有或設計的排汙溝渠地理環境,選一段長與寬之 比必須大於等於10: 1的河道或溝渠,河道或溝渠的彎直不限。其內部是由多 個汙水處理單元構成,分別為理化法的格柵、沉沙池、混藥器、混凝反應器、 沉澱池、沙濾、排汙泥裝置;生化法的格柵、沉沙池、厭氧池、缺氧池、好氧 池、膜一生物反應器組件,沉澱池,回流裝置、脫汙泥裝置。所選用的溝渠長度應根據每天所需處理的汙水量計算其所需的相對容積,再以此為基礎,計算 出相應長度,從而,確定各單元所應佔的比例,分別實施安裝。注以上計算 公式均利用通用公式進行計算,在此不再詳述。 工藝流程
1、 物化法
汙水進口——格柵——沉沙池一一混藥器——混凝反應器一一沉澱池—— 沙濾——清水出口
2、 生化法
汙水進口——格柵——沉沙池——厭氧池——缺氧池——好氧池——清水 出口(好氧池到厭氧池之間有回流裝置)
本發明因地制宜的在原有待處理的河道、溝渠地理環境基礎上,對其內的 汙水進行處理,處理效果與"氧化溝"技術相當,根據用不同的理化、生化法 處理後,去磷達到90%以上,去總氮達到80%以上,懸浮物去處可達到10mg/L, 大量減少汙水處理用地,節約成本,大幅度降低汙水處理的投資總額。
三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
一種小區汙水處理渠,是由多個汙水處理單元構成。根據小區原有的排汙 暗溝的基礎上,選取一段長為10米,寬為l米作為汙水處理渠之用。採用物化 法進行設計,用本渠的0.3米作為格柵,0.5米作為沉沙池,0.5米作為混藥器, 4米作為混凝反應器,沉澱池與沙濾集成為一體,長度為4.7米,汙水由汙水進 口入,清水出口出。保證生活汙水處理量為120立方/天,5立方/小時,達到國
家城市汙水排放一級標準。 實施例2:
一種生化法一體汙水處理渠,是由多個生化汙水處理單元構成。根據所處 理的河道,選取一段長為100米,寬為5米,深4米作為本處理渠之用。採用
生化法進行設計,本渠的l米作為格柵,2米作為沉沙池,厭氧、缺氧和好氧池 一體化為97米,好氧到厭氧之間有回流裝置。 一體化後端配套設置有相應的刮 泥設施和脫水機房。汙水由汙水進口入,清水出口出。保證生活汙水處理量為 2500立方/天,105立方/小時,達到國家城市汙水排放一級A標準。
權利要求
1、一種汙水處理渠,是由生化或物化的多個汙水處理單元構成,其特徵在於本汙水處理渠直接建在所處理的河道、溝渠內,應保證其長與寬之比必須大於等於101。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一種汙水處理渠,因地制宜的在原有待處理的河道、溝渠地理環境基礎上,要求所處理的河道、溝渠選取應保證其長與寬之比必須大於等於10∶1,根據不同的理化、生化法對其內的汙水進行處理,去磷達到90%以上,去總氮達到80%以上,懸浮物去處可達到10mg/L,大量減少汙水處理用地,節約成本,大幅度降低汙水處理的投資總額。
文檔編號C02F1/52GK101386459SQ20071006618
公開日2009年3月18日 申請日期2007年9月13日 優先權日2007年9月13日
發明者濤 江, 江雙餘 申請人:江雙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