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杆切碎機的製作方法
2023-06-06 13:08:36 2
專利名稱:棉杆切碎機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棉杆切碎機
(一)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於農用機械,涉及一種棉杆切碎機。
(二)
背景技術:
現有棉杆粉碎機一般為大型機,機體笨重,配備動力大,轉速高, 生產量也上不去,操作人員多,佔用場地大,棉杆上的皮破碎率高, 飛出機體外部,還汙染環境,場地空氣對操作人員還有危害,投入資 金多,運輸原料用工、成本高,粉碎質量也不好,不適合農民兄弟一 家一戶生產。
(三)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為了彌補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了一種體積小、操作 簡單、成本低、皮破碎率低的棉杆切碎機。本實用新型是通過如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本實用新型的棉杆切碎機,包括安裝在機架上的進料鬥、出料口、 破碎裝置、機殼,其特殊之處在於破碎裝置包括安裝在機架上的轉 軸、依次安裝在轉軸上的風扇和轉刀,轉軸的一端固定有用於輸入動 力的皮帶輪。
本實用新型的棉杆切碎機,為了棉杆切碎更加均勻、快速,破碎 裝置還包括固定在外殼內壁上輔助轉刀的固定底刀。
本實用新型的棉杆切碎機,為了實用效果更好,轉刀為板條狀的 若干個;固定底刀也呈板條狀,分布在轉刀的軸向空隙內。呈螺旋狀 分布的轉刀可為單頭螺旋、雙頭螺旋,或多頭螺旋。
本實用新型的棉杆切碎機,轉刀成對分布,每對在一條直線上, 對與對之間間隔一定角度。
本實用新型的棉杆切碎機,或者,轉刀分多組分布在轉軸上,每 組呈放射形分布。
本實用新型的棉杆切碎機,或者,呈螺旋狀分布在轉軸上,可為單頭螺旋,雙頭螺旋,或多頭螺旋。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使用農民家中閒有農機具做動力,切 碎機轉速不高(中速,配備動力15—18柴油機),但切割速度快,生 產質量好,特別是棉杆上的皮破碎率低,大部分都帶在切碎的段上, 該機進料口防護門厚,刀具轉向與操作人位置相反,使用安全,生產 場地小,減少運輸中間環節,使生產成本降低,流動作業,生產量大, 投資小,又不汙染環境,適用於農民一家一戶生產。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主視示意圖,圖2為圖1的俯視示意圖,圖 3為圖1的左視示意圖,圖4為轉刀的左視示意圖。
圖中,l皮帶輪,2轉軸,3機架,4風扇,5機殼,6固定底刀 盒,7轉刀,8防護門,9進料鬥,IO固定底刀,ll出料口。
具體實施方式附圖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具體實施例。
本實用新型的棉杆切碎機,包括安裝在機架3上的進料鬥9、出 料口 11、破碎裝置、機殼5,破碎裝置包括安裝在機架上的轉軸2、 依次安裝在轉軸上的風扇4和轉刀7,轉軸的一端固定有用於輸入動 力的皮帶輪1。破碎裝置還包括固定在外殼內壁上輔助轉刀的固定底 刀10。轉刀為板條狀的若干個,固定底刀也呈板條狀,分布在轉刀的 軸向空隙內。轉刀成對分布,每對在一條直線上,對與對之間間隔一 定角度。或者轉刀呈螺旋狀分布在轉軸上,或者轉刀分多組分布在轉 軸上,每組呈放射形分布。
本實用新型的棉杆切碎機,採用風扇,利用風力將切碎的棉杆送 出,因此降低了操作者的勞動強度。進料鬥與機殼的進料口之間設有 防護門8,提高了安全性。固定底刀通過位於機殼兩側的固定底刀盒 6固定在機殼內壁,固定底刀為位於機殼內壁的左右兩排,每排有若 幹個。工作時,棉杆通過轉刀和固定底刀剪切,將秸稈粉碎,然後由 風扇的風力將其排出。
權利要求1.一種棉杆切碎機,包括安裝在機架上的進料鬥、出料口、破碎裝置、機殼,其特徵在於破碎裝置包括安裝在機架上的轉軸、依次安裝在轉軸上的風扇和轉刀,轉軸的一端固定有用於輸入動力的皮帶輪。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棉杆切碎機,其特徵在於破碎裝置還包括 固定在外殼內壁上輔助轉刀的固定底刀。
3.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棉杆切碎機,其特徵在於轉刀為板條狀的 若干個;固定底刀也呈板條狀,分布在轉刀的軸向空隙內。
4. 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棉杆切碎機,其特徵在於轉刀成對分布, 每對在一條直線上,對與對之間間隔一定角度。
5. 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棉杆切碎機,其特徵在於轉刀分多組分布 在轉軸上,每組呈放射形分布。
6. 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棉杆切碎機,其特徵在於轉刀呈螺旋狀分 布在轉軸上。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棉杆切碎機,包括安裝在機架上的進料鬥、出料口、破碎裝置、機殼,破碎裝置包括安裝在機架上的轉軸、依次安裝在轉軸上的風扇和轉刀,轉軸的一端固定有用於輸入動力的皮帶輪。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使用農民家中閒有農機具做動力,切碎機轉速不高,但切割速度快,生產質量好,特別是棉杆上的皮破碎率低,大部分都帶在切碎的段上,該機進料口防護門厚,刀具轉向與操作人位置相反,使用安全,生產場地小,減少運輸中間環節,使生產成本降低,流動作業,生產量大,投資小,又不汙染環境,適用於農民一家一戶生產。
文檔編號A01F29/02GK201127199SQ20072002830
公開日2008年10月8日 申請日期2007年9月24日 優先權日2007年9月24日
發明者張瑞軍, 李乃良, 李文勇, 藺保太, 顏國記 申請人:李乃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