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引出線密封結構的製作方法
2023-06-19 03:07:51 1
專利名稱:陶瓷引出線密封結構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ー種陶瓷引出線密封結構。
背景技術:
目前,反應堆冷卻劑泵中成熟的主泵結構形式有兩種,一種是帶軸封的軸封主泵,另ー種是無軸封的屏蔽泵。隨著對核電安全性和可靠性不斷提高,由於軸封主泵密封系統複雜、輔助系統較多、安裝維修不便等因素,其安全性和可靠性已不適應新核安全需要。無軸封的屏蔽泵具有、免維護等優點,是取代軸封主泵的新興技木。
屏蔽泵電動機定子繞組裝在電機機座內,機座是反應堆冷卻系統壓カ邊界的組成部分,繞組的引出線通過機座上的開ロ將電源引入,引出線導電桿一般都採用導電性能好的軟銅製成,導電桿與機座(金屬)之間由絕緣材料製成的絕緣套管隔離,由於主泵運送的 是高放射的反應堆冷卻剤,密封一旦失效事故狀態下高放射的冷卻劑將洩漏出一次冷卻系統。以往用的引出線密封結構大都用「 O」型圈或密封墊進行密封,雖然這些絕緣材料都具有抗輻照能力,但在長期使用過程中由於熱應力的作用,運行一段時間後容易出現密封失效。
第三代大型先進壓水堆核電站反應堆冷卻劑泵採用了無軸封的屏蔽泵,其設計壽命要求為60年免維護,而且,定子引線的密封要求能滿足現場抽真空。這種性密封要求,採用傳統的「O」型圈或密封墊難以滿足壽命和設計要求,需要設計ー種安全性和可靠性更高的引出線密封結構。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ー種結構簡單,製作方便,密封可靠性高的陶瓷引出線密封結構。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陶瓷引出線密封結構,導電桿外套裝陶瓷絕緣套,第二可伐合金套套裝釺焊固定在導電桿後部檔臺上,陶瓷絕緣套外套裝不鏽鋼套,第一可伐合金套套裝釺焊固定在不鏽鋼套上。本實用新型的密封結構是在零件之間接觸位置採用釺焊密封,焊縫經過嚴格的水壓試驗和氦檢漏。本實用新型可根據不同的電壓等級和需的導電桿導電面積確定尺寸,其剖面結構如圖I所示,陶瓷引出線由導電桿、陶瓷絕緣套、可伐合金、不鏽鋼套組成。陶瓷絕緣套置於導電桿和不鏽鋼套之間,在過度位置用可伐合金彎成「U」形結構的過渡片,與過渡片接觸的位置用釺焊料焊接,如圖2所示,實現密封。
本實用新型的優點結構的引出線可以製成不同大小的尺寸,釺焊具有的密封性能,過渡「U」形可伐合金片可以有效消除引出線不周材料之間的熱膨脹應力,並且該實用新型結構簡単,製作方便,安裝簡便。提高了電機的密封可靠性。
圖I為陶瓷引出線模型剖面圖
圖2釺焊填料位置結構圖
圖3為伐合金套的「U」型結構圖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I所示的一種陶瓷引出線密封結構,導電桿I外套裝陶瓷絕緣套2,第二可伐合金套5套裝釺焊固定在導電桿I後部檔臺上,陶瓷絕緣套2外套裝不鏽鋼套3,如圖2所示,第一可伐合金套4套裝釺焊固定在不鏽鋼套3上。如圖3所示,第一可伐合金套4、第二可伐合金套5均為U型結構。
本實用新型由導電桿I、陶瓷絕緣套2、不鏽鋼套3、可伐合金套4、可伐合金套5組成。導電桿I從陶瓷絕緣套2大端插入,凸面與陶瓷絕緣套靠緊,可代合金套4從導電桿大端套入,形成第一個密封界面;不鏽鋼套3先套可代合金套5再從陶瓷絕緣套2小端套入,並與陶瓷絕緣凸面靠緊,形成第二個密封界面。在可伐合金與陶瓷、不鏽鋼套、導電桿位置用焊絲填充,並在真空中焊接連接成ー個整體。焊好的引出線再裝入電機機座開ロ位置,不鏽鋼套3再與機座焊接,達到電機繞組腔的60年的密封要求。陶瓷引出線運行在高放射環境中,主泵電機屏蔽套發生洩漏故障時,引出線內側將浸泡在高溫、高壓的反應堆系統冷卻劑中,引出線外側處於大氣環境中,壓カ差將作用在導電桿、不鏽鋼套、陶瓷絕緣套接觸凸面上,焊縫處受カ很小,從而實現了焊縫的密封可靠性。當該引出線受到熱衝擊吋,「U」型的可伐合金可以有效地吸收各零件熱應力,從而大大提密封的安全性。
權利要求
1.一種陶瓷引出線密封結構,其特徵是導電桿(I)外套裝陶瓷絕緣套(2),第二可伐合金套(5)套裝釺焊固定在導電桿(I)後部檔臺上,陶瓷絕緣套(2)外套裝不鏽鋼套(3),第一可伐合金套(4)套裝釺焊固定在不鏽鋼套(3)上。
2.根據權利要求
I所述的ー種陶瓷引出線密封結構,其特徵是第一可伐合金套(4)、第二可伐合金套(5)均為「U」型結構。
專利摘要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陶瓷引出線密封結構,導電桿外套裝陶瓷絕緣套,第二可伐合金套套裝釺焊固定在導電桿後部檔臺上,陶瓷絕緣套外套裝不鏽鋼套,第一可伐合金套套裝釺焊固定在不鏽鋼套上。本實用新型的密封結構是在零件之間接觸位置採用釺焊密封,焊縫經過嚴格的水壓試驗和氦檢漏。本實用新型可以很好地防止引出線零部件之間熱應力,從而起到了長期、地密封。本實用新型採用了焊接密封,有效地解決了機械密封中密封墊老化、鬆動等壽命和技術問題。
文檔編號G21C15/243GKCN202601221SQ201220230107
公開日2012年12月12日 申請日期2012年5月22日
發明者索文旭, 呂向平, 刁立民, 李藏雪 申請人:哈爾濱電氣動力裝備有限公司導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